切换到宽版
  • 14阅读
  • 2回复

[幽默]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活力示范段 /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4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550
金币
555053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21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2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1) —








© 三千影像
从粗到细的城市生长
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活力示范段项目基地位于上海市临港新区滴水湖环湖绿化带的西北端,紧邻地铁16号线滴水湖站和主干道临港大道,是进入滴水湖区的先导区域和景观门面。本项目选取约600米区段展开研究、策划和设计,以提升场地功能性和景观品质,并作为后续整体绿化环带改造的先行示范区。

▲临港新区城区发展©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临港新区于2002年规划建设,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全新规划。新区的中心是直径2.5公里的圆形人工湖泊——滴水湖,沿湖一圈为宽度约80米的环湖绿化环带,外侧是向外辐射的环湖大道及不断建设的商务及生活区。巨大 尺度的城市规划和从无到有的新城建设,必然导致环湖绿化环带设计的相对粗放和功能缺乏。如今,随着产业建筑和生活人群的不断进驻,市民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也逐渐变得清晰、具体。
多角度思考的设计回应
城市更新的前提在于对场地现状的深入观察与思考。当设计师以使用者的视角对场地的状态做了充分的调研:项目基地的原状只有流动摊贩、简易餐馆、小型停车场和废弃码头,缺乏必要的配套建筑;场地内的健身步道缺乏清晰的可达性,周围绿化杂乱,配电间与管线设施散落在灌木丛里,也让人缺乏游览的兴趣。当设计师走出场地来到街道对面,高起的土坡和密集的树丛隔绝了从道路看向滴水湖的视线,泛着波光的美丽湖面也未能展现在行人的面前。

▲场地原状照片©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以上种种不足都掩盖了这片城市公园巨大的潜力与魅力,而对应的解决策略也需要是多层次的。设计师从路径、功能、空间和视线四个方面,回应游人行走、停留、使用和观望的行为需求。在这里,景观对于建筑不再是从属或相对独立的关系,而是有机组织、相互影响的综合性设计手段。
有机织补式的公园更新
考虑到项目基地只有不到二十年的规划建设历史,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的资金浪费和空间记忆断层是更新设计的前提。建筑师通过织补与植入的设计手法,梳理空间肌理,植入功能节点,以点带线织出新的公共空间场域。
▲以克制的手法补种景观植物©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梳理路径:增加公园入口引导人流,将原有步道衔接串联,提供散步、慢跑、骑行等连续路径,为市民和游人提供多重运动情景;
▲公园流线的连接与梳理©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置入功能:设计新建配套:“云朵建筑“(景观茶餐厅)与”绿丽港Live house“(音乐酒吧),为使用者提供遮蔽性的活动空间。建筑师采用简洁的几何形态和干净纯粹的材料,以谦逊的姿态融入自然,不仅为游客提供餐饮、卫生间、休息点等必要配套,也使新建筑成为公园的视觉中心;
▲建筑与景观图底关系©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打通视线:结合主干道的机动车流线,打通从道路和城市望向湖面的观景通廊。景观设计师保留场地内的优质植物,通过大量保留、少量移栽和局部补种的方式对公园绿化做整体提升,调整了部分绿化场地的标高,提升湖畔可达性与视觉通透性,实现湖景、园景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
▲景观标高调整©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打通视线通廊©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营造场所:以沿湖路径及运动步道为线路,串联起增设入口广场、运动场地、艺术雕塑、小型花境等景观设施,人们可以在其中运动、休息、集会、观赏,整个公园成为充满探索性的乐园。
▲空间示意图©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整个设计过程最大化保留了原场地的空间格局和景观元素,在原本空间结构中“织入”新的功能和新的路径,以最小的干预得到最大的空间品质提升。

▲场地鸟瞰© 三千影像
“云端眺望”:全景式空间的营造
云朵建筑(建筑A)位于原小型码头处,基于整体滴水湖的规划,后续这里不再设置游湖码头,而是完全开放给市民使用。这里位于地块的中心位置,面向滴水湖心,旧码头的驳岸凸出滴水湖的湖岸线,具有非常开阔的面湖景观。

▲云朵建筑鸟瞰© 三千影像

▲云朵建筑外观© 三千影像
建筑师希望将湖景充分向城市空间渗透:当人们开车从临港新区的主干线环湖西一路经过时,可以通过车窗眺望映射着阳光的湖面。通过两侧对称布置的建筑和公园入口,限定中心的临湖广场,将人们的视线引导到湖面。波光粼粼的滴水湖不仅是人们视线的焦点,也是各种滨水活动的开阔背景:漫步,休憩,舞蹈、庆典,当周末的烟花在天空点亮,这里也是绝佳的观赏平台。
▲中轴线©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朵建筑鸟瞰© 三千影像

▲云朵建筑外观© 三千影像

© 三千影像


▲广场上丰富的公共活动© 三千影像
建筑设计秉承着对景观和自然的最大回应。建筑的功能为咖啡轻食餐厅,圆弧形的全玻璃幕墙保证景观面的连续开阔。一层靠近城市的部分以镜面不锈钢作为辅助用房立面,反射周边绿树成荫的公园景观,以透明轻盈的姿态融入自然。一层面向湖面及二层为毫无遮挡的全玻璃幕墙,从室内向外望,可以看到平静而广阔的湖面,和广场上丰富的公共活动。此时,室内与室外的界限变得模糊,湖景与广场的活动被纳入建筑空间,共同创造一种丰富开放的空间氛围。

▲圆弧形的全玻璃幕墙© 三千影像

▲场地夜景© 三千影像

▲室内空间© 三千影像
结构设计也服务于建筑空间,为了不遮挡景观面,将柱子集中布置在圆形平面中央,将变截面梁从中央核心向四周发散布置,通过优化悬挑梁的受力分布实现最大12米的大悬挑。这种布置方式有效减轻了边缘结构的负荷,确保了建筑的轻盈和稳定。管井、卫生间等辅助设施围成一个圆形布置在中心柱子附近,顶部机电管线上翻隐藏于梁间空隙、排风百叶布置在挑檐下方,使室内外的吊顶线保持在同一高度,进一步增强空间的整体感。结构、机电设施集中在中心的支撑单元中,悬挑梁像伞骨一般向四周展开,实现无柱灵活的室内空间和360°通透无遮挡的全景视野。

▲建筑结构©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剖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过程©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室内环状空间© 三千影像
巨大的结构悬挑使宽阔的二层平台成为了可能。相对于建筑一层与热闹的广场活动相邻,建筑的二层则更加静谧。当人们坐在二层平台的玻璃栏杆旁,极目远眺皆为静谧的蓝,建筑像云朵一样,托起城市生活中安静的一隅。


▲托起城市生活中安静的一隅© 三千影像

▲宽阔的二层平台© 三千影像

▲场地鸟瞰© 三千影像
“音乐盒子”:城市公园的声光晕染
“音乐盒子”(建筑B)位于绿丽港北路与环湖西一路,在600米绿化环带改造活力示范段的末端。这是一个兼具自然景观与城市历史的场所,场地东侧面湖,南侧临河,湖边矗立着一座代表滴水湖建设20年记忆的白色钟塔。

▲“音乐盒子”鸟瞰© 三千影像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公园早已超越了植物花园与游园空间的单一范畴,转而成为承载多元市民活动的公共容器。因此,新建建筑不仅需满足多元性的使用需求,更应敏锐回应场地环境与历史要素,塑造具有叙事性的空间体验。

▲“音乐盒子”鸟瞰© 三千影像


▲“音乐盒子”外观© 三千影像
本项目直面这一挑战,以谦逊而当代的设计策略建立起新旧建筑之间的对话。设计以场地内现存钟塔为锚点,将建筑主立面朝向这一历史标志物,并选用拉丝不锈钢作为反射界面,模糊地映照出钟塔的倒影,使新建筑既融入环境,又轻巧地提示着时间维度的交接。为进一步强化这一对话关系,设计在新建建筑与钟塔之间置入一个下沉广场,于宽阔的滨江绿地中界定出一处集中式的场域,汇聚人流,提升空间活力。

▲“音乐盒子”鸟瞰© 三千影像
建筑形态概念源自“一个被掀起的音乐盒子”,整体犹如倾斜放置的方盒,底部溢出音乐与光影,蔓延至整个广场空间。这一造型赋予建筑强烈的视觉标识性,为室外音乐广场注入灵动的空间特质。

▲“音乐盒子”立面设计©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时,屋顶形成面向湖面倾斜的平台,成为天然的观景平台,建筑北侧的室外直跑楼梯引导广场游人和室内的客人走上屋顶,以更高的视角眺望滴水湖及广场空间。
▲“音乐盒子”轴测图©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立面设计进一步延续了建筑与周围环境互动的理念。选用哑光磨砂不锈钢板,以低反射、哑光的质感反射周边植被与天空,使建筑既隐匿于自然,又因材料的独特肌理而保有存在感。立面系统由单元式穿孔板组成,通过控制孔洞疏密回应室内采光与观景需求。白天,立面呈现为轻盈而富于变化的表面;夜晚,室内灯光透过穿孔板散射而出,建筑犹如被点亮的光器,在滨湖公园中成为视觉焦点,实现了昼夜有别的建筑表情。

▲“音乐盒子”立面© 三千影像
建筑空间的设计充分均衡室内功能与室外观景。远离湖边的区域设置为通高的音乐表演区,靠近湖边及广场的区域则是两层的观景休闲区。表演大厅中,结构采用均匀布置的格子梁系统,呈现清晰的逻辑感。机电管线主管道均被合理布置在大厅外围的房间走道中,确保了大厅内的使用高度和结构简洁。

▲“音乐盒子”内部空间© 三千影像
建筑在环境中扮演着精妙的双重角色:它既隐于自然,又独立于自然;既谦逊地回应历史,又积极地创造全新的体验。这种辩证关系通过设计的每一个细节得以呈现。

▲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序列© 三千影像
至此,自然元素与人工声光在建筑周围相互交织、共鸣。湖面的波光、林间的风啸、建筑的质感、平台的开阔——这些要素被精心组织成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序列。游客的体验路径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在行进中不断切换场景:从林荫下的静谧小道,步入建筑投下的阴影;从室内凝望湖景的框景,到登上屋顶平台,获得豁然开朗的全景视野。

▲场地夜景© 三千影像
建筑在此超越了功能性的容纳,升华为一段沉浸式的感官旅程。建筑不再是孤立的物体,而是成为激活整个场域、连接自然、历史与人的媒介,为每一位访客提供多元且难忘的空间体验。

▲场地鸟瞰© 三千影像
项目图纸
▲云朵建筑一层平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朵建筑二层平面©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云朵建筑立面图©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音乐盒子”一层平面图©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音乐盒子”二层平面图©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音乐盒子”立面图©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墙身大样© 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活力示范段
项目类型:建筑+景观
设计方: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2022年12月-2023年3月
完成年份:2024年10月
设计团队:主持建筑师:苏昶、谭春晖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
A建筑主创建筑师:龚振强
B建筑主创建筑师:宗韬
景观主创建筑师:沈磊 王幸
设计总负责人:谭春晖
项目经理:倪静波 徐小刚 宗韬
建筑设计:宗韬 龚振强 乔柯斐 陈迪 吴昌杰 杨一刚 陈艳
结构设计:贾水钟 刘宏欣 张朕磊 孙求知 张仪放 刘举
机电设计:吴桐斌 周海山 杨建鹏 汪海良 潘达 黄攀 张高晗 魏亮 吴美玲 贺江波 罗羽
景观设计:王璋 范丽青 乐烨 朱凌云 张晓辉 周新宇 刘沁文 董嘉欣
幕墙设计:李海明、马瑞峰、朱太喜
绿建节能及海绵城市:燕艳,孙斌,沈蔚伟,孙明远,沈颀涵,耿雪晴
造价顾问:柳欣 韩啸瑜
项目地址:上海临港新区
用地面积:46857.7㎡
建筑面积:3173.6㎡
摄影版权:三千影像
合作方:代建单位:上海兴港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照明顾问:SYL申昱照明设计
水工: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客户: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生态环境绿化市容事务中心
材料:喷砂不锈钢穿孔板,炫彩板,镜面不锈钢,中空玻璃
品牌:勤丰,台玻,坚朗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18:0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550
金币
555053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21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8:33
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活力示范段:从粗到细的城市生长实践

项目背景:新城发展的时代需求
滴水湖作为上海临港新区的核心人工湖,自2002年规划建设以来,已成为新城的标志性景观。然而,早期粗放式的环湖绿化带设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需求。随着产业和人口的入驻,原状场地存在的功能缺失(如流动摊贩、废弃码头)、可达性差、视线阻隔等问题凸显。本项目选取滴水湖西北端约600米区段作为先行示范区,旨在通过精细化设计提升功能与景观品质,为后续整体改造提供范本。

设计核心策略:多维度回应使用者需求
设计师从路径、功能、空间和视线四个维度入手,以“有机织补”的手法实现空间升级:

1. 梳理路径:构建连续多元的活动网络
- 入口引导与流线串联:新增多个公园入口,将原有分散的健身步道、骑行道整合为连续系统,满足散步、慢跑、骑行等多样化运动需求。
- 分级路径设计:沿湖设置亲水步道,外侧连接城市道路,形成“快慢结合”的交通体系,提升可达性。

2. 置入功能:激活场地活力的“云朵建筑”与“音乐盒子”
- 云朵建筑(景观茶餐厅):
  - 设计理念:以“云朵”为意象,采用圆弧形全玻璃幕墙,最大化湖景视野。一层镜面不锈钢立面反射周边绿植,二层悬挑平台提供静谧观景空间。
  - 结构创新:中央集中布置柱子与核心筒,变截面梁向四周发散,实现最大12米悬挑,创造无柱通透的室内空间。
- 音乐盒子(Live House):
  - 场地对话:以场地现存的白色钟塔为锚点,通过拉丝不锈钢反射界面映照钟塔倒影,形成新旧对话。下沉广场设计汇聚人流,强化空间活力。
  - 形态与材料:“被掀起的音乐盒子”造型,倾斜屋顶形成观景平台。哑光磨砂不锈钢板立面通过穿孔板控制采光与光影效果,夜间灯光透过孔洞散射,成为滨湖夜景焦点。

3. 打通视线:实现湖景与城市的有机渗透
- 观景通廊构建:结合主干道流线,拆除高起土坡与密集树丛,保留优质植物并通过局部移栽、补种调整标高,形成从城市道路望向滴水湖的通透视线。
- 中轴线强化:以云朵建筑为中心,通过对称布局的入口广场和建筑界面,将视线引导至开阔湖面,使滴水湖成为城市空间的视觉焦点。

4. 营造场所:打造多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
- 节点串联:沿路径设置入口广场、运动场地、艺术雕塑、小型花境等设施,形成“运动-休憩-社交-观赏”的多功能序列。
- 全时段使用:通过咖啡厅、Live House等功能配套,结合夜景照明设计,使场地从白天到夜晚持续保持活力。

关键设计亮点:技术与美学的融合

1. 云朵建筑:轻盈结构与全景视野
- 结构优化:中央核心筒+放射状悬挑梁体系,减少边缘结构负荷,实现二层12米大悬挑平台。
- 空间体验:一层与城市活动相邻,二层提供静谧观景空间。360°全玻璃幕墙模糊室内外界限,将湖景与广场活动纳入建筑内部。

2. 音乐盒子:声光互动与历史叙事
- 材料创新:哑光磨砂不锈钢板反射周边环境,穿孔板立面随光线变化呈现不同表情。
- 空间层次:通高音乐表演区与两层观景休闲区结合,屋顶平台通过室外楼梯连接广场,形成垂直方向的空间体验。

3. 生态优先的景观织补
- 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原场地优质植被,通过“少量移栽+局部补种”优化绿化结构,提升生态多样性。
- 海绵城市实践:结合透水铺装、旱溪等措施,在提升景观品质的同时增强雨水管理能力。

项目意义:新城更新的示范价值
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活力示范段项目,通过“从粗到细”的精细化设计,成功将原本粗放的绿化带转变为功能完善、景观优美、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其核心价值在于:

1. 功能升级:从单纯的绿化隔离带转变为集休闲、运动、社交、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园。
2. 空间激活:通过“云朵建筑”和“音乐盒子”等标志性节点,赋予场地明确的身份认同和吸引力。
3. 生态优化:在保留场地记忆的基础上,通过生态手法提升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4. 新城启示:为临港新区乃至其他新城的存量空间更新提供了“有机织补”的范例,证明即使在年轻的城市中也能通过精细化设计实现空间品质的跃升。

结语
滴水湖环湖景观带改造项目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重塑,更是对城市生长逻辑的深刻诠释。它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多维度的设计回应,在宏大规划框架下注入细腻的人文关怀与生态智慧。正如文中所述,“景观对于建筑不再是从属或相对独立的关系,而是有机组织、相互影响的综合性设计手段”。这一理念的成功实践,为未来城市更新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也让滴水湖这一“城市明珠”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8:0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清水河畔

UID: 1454392

发帖
12877
金币
3915
道行
500
原创
0
奖券
330
斑龄
0
道券
7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一般相机
摄影级
在线时间: 5871(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1-24
最后登录: 2025-11-2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1:23
设计得具有后现代的感觉
1条评分金币+4
huozm32831 金币 +4 - 昨天 18:0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