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北影厂)发掘了两位极具潜力的女演员:谢芳和俞平。综合史料记载与影史评价,俞平被认为在容貌上更具优势,但两人因机遇与角色类型差异,走上了不同的艺术道路。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谢芳:时代机遇造就的“顶流”
出道契机
1959年,导演崔嵬筹拍国庆献礼片《青春之歌》,原定女主角候选人包括白杨、张瑞芳等资深演员,但因年龄不符(38-40岁)被淘汰。崔嵬最终选中24岁的歌剧演员谢芳饰演少女林道静。
争议与突破:谢芳试镜时曾被质疑“嘴歪、牙不好看”,但导演通过灯光、造型弥补了外形不足
爆红与巅峰
《青春之歌》上映后,谢芳以“齐耳短发、素色旗袍、红色开衫”的经典形象成为全民偶像,并入选1962年“新中国22大影星”。
后续主演《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均成经典,奠定其“知识分子女性专业户”的地位。
二、俞平:公认的“更美新星”与低调实力派
初登银幕的惊艳
1959年,19岁的俞平从南京八中毕业考入北影厂,同年出演《红旗谱》中的配角春兰。
容貌对比:多篇史料明确指出,俞平“比谢芳年龄更小、容貌更美”,其表演“朴实自然、含蓄内敛”,镜头前“娇俏如一道光”。
发展轨迹差异
角色限制:俞平因《红旗谱》拍摄周期长(1961年上映),错过与《青春之歌》同期爆红的机会。此后多饰演农村姑娘(如《小二黑结婚》小芹、《暴风骤雨》刘桂兰),戏路集中于乡土题材。
演技认可:尽管未达谢芳的国民度,俞平仍被北影厂列为重点培养对象,60年代接连主演《耕云播雨》《汾水长流》等片,成为“五朵金花”之一。
三、命运分野的关键因素
对比维度 谢芳 俞平
出道作品 《青春之歌》(女主,献礼片) 《红旗谱》(配角,延期上映)
角色类型 知识女性(林道静、陶岚) 农村姑娘(春兰、小芹)
时代机遇 献礼片女主角+22大明星光环 配角起步,题材限制
观众记忆点 “青春偶像”“时代符号” “美丽却低调”“演技自然”
四、历史回响与评价
谢芳的成功得益于献礼片的高曝光与角色契合度,其“书卷气”和演技弥补了外形争议。
俞平的遗憾在于:
①《红旗谱》延期上映削弱关注度;
②农村角色限制商业价值;
③特殊时期演艺事业中断。
尽管被公认为“比谢芳更美”,但时运与定位使其未能跻身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