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阅读
  • 2回复

[奇观]故宫北院“上色”,没那么像高铁站了?[1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007
金币
427195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42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0-28) —


20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迎来了建院百年之庆。
从1925到2025,百年时光流转中,故宫不仅是一座从皇宫演变而来的博物馆,更如同一部活着的中华文明史,在时代变迁中守护着文化根脉,也持续书写着新的篇章。它所珍藏的,不只是千万件文物,更是一个民族绵延不绝的记忆与精神。

故宫博物院全景
作为百年故宫献礼工程,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二标段)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预计2026年5月全面落成。

图源:同路人





北院区总投资约21亿元,总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被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设施,也是中央在京重点工程之一。未来的北院区,将融合文物收藏、修复、展示与公共服务等多种功能,与故宫本院形成呼应,成为中国现代文旅建筑中的一座新地标。

卫星截屏



项目位于海淀区西北旺镇,其选址北望长城、十三陵,南邻颐和园、圆明园,仿佛一条文化长廊,将紫禁城的庄严气象和北京城三山五园的园林意境串连起来,坐拥山水形胜、气势开阔雄浑。

图源:小yu



在建筑形态上,北院区并未追求规整对称,却处处透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底蕴。设计以“金顶连成中轴”为主线,通过轴线、院落与殿堂的组合,呼应紫禁城的空间秩序。

图源:同路人



建筑南侧临水,北面堆山,布局中融入了传统风水理念。公共展区设于东侧,西侧则安排修复区与库房等功能空间,实现动静分离、流线清晰。

图源:中建八局一公司


图源:中建八局一公司
外观上,红墙黄瓦、窗棂檐角等古典元素被重新诠释,设计师借助现代材料与技术,复刻故宫独特的皇家视觉系统。幕墙、防水工艺、环境控制及隔震技术等均巧妙融入传统样式之中。




目前,北院区的外立面工程已初具规模,曾经被网友调侃为“高铁站”的形象正悄然改变。不久的将来,这座承载文物修复、科技保护与展示传播功能的“文化方舟”,将让更多深藏宫中的珍宝走出库房,与世人见面。


1条评分金币+16
huozm32831 金币 +16 - 昨天 20:2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007
金币
427195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02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3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0:44
故宫北院区近期外立面工程的推进,确实显著改善了早期被网友调侃“像高铁站”的视觉印象。综合建设进展与设计优化,具体变化及核心信息如下:

一、外观优化:传统元素的现代转译
经典配色还原
通过6个月研发、上百次配比试验,团队采用 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幕墙与金色铝圆管组合,精准复刻故宫“金顶中正、红墙连续”的经典意象。尤其“故宫红”色调经反复调试,兼具抗褪色性、高强度及耐久性,有效传承紫禁城美学。

屋顶形态调整
建筑主体还原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屋脊轮廓,以重檐、宝顶等传统元素弱化早期扁平化设计。金色屋顶与红墙的搭配,结合园林布局(南面临水、北面堆山),强化了与紫禁城的文化呼应。

二、技术升级:功能与保护的创新
结构安全强化
建筑底部安装325个隔震支座(钢板+铅芯+橡胶复合结构),可吸收地震能量并实现“千斤顶式更换”,大幅提升文物保存安全性。
环保与耐久性提升
采用自修复混凝土(自动修复0.6毫米裂缝)、新型防水材料及低排放建材,确保恒温恒湿环境,为文物创造“舒适之家”。

三、争议背景与功能定位
早期争议焦点
2023年设计方案公布时,网友批评其线性布局与金顶造型神似高铁站,部分人认为选址偏远(距故宫本院30公里)。
核心使命突破
北院区旨在解决本院文物展示瓶颈(原仅展出186万件藏品的2%),建成后将年展2-3万件大型文物(如家具、巨幅书画),并开放文物修复过程参观,成为集展览、修复、研究于一体的文化枢纽。

四、当前进展与未来规划
2025年9月:主体结构全面完工,转入内部装修阶段,重点优化展厅布局与安防系统。
预计2026年底:正式开放,成为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设施,联动颐和园、圆明园等“三山五园”文化带。

💡 小结:北院区通过传统符号的精细化表达与技术创新,逐步摆脱“高铁站”标签,转向功能与美学平衡的文化地标。其核心价值在于拓展文物展示空间、推动保护技术革新,外观优化仅是这一进程的可见部分。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2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7934
金币
505724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399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0-2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22:54
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与北院区建设:文化传承的新里程碑

20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百年华诞。这座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瑰宝,从1925年10月10日挂上“故宫博物院”匾额、首次向百姓敞开正红宫门,到如今迈入双院时代,百年间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更在守护与创新中续写着中华文明的崭新篇章。而作为百年献礼工程的故宫北院区,正以其宏大的规划和创新的设计,为故宫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故宫北院区: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设施

项目概况与战略定位
故宫北院区总投资约21亿元,总建筑面积达10.2万平方米(注:原文提及“6万平方米”可能存在笔误,结合其他资料应为10.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1.55万平方米,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其选址北望长城、十三陵,南邻颐和园、圆明园,处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区的核心地带,形成了“北望长城、南接三山五园”的独特文化地理格局,将紫禁城的庄严气象与北京西部的园林意境巧妙串联,坐拥山水形胜,气势开阔雄浑。

作为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和中央在京重点工程,北院区并非简单复制故宫本院的功能,而是与其形成优势互补。它将承担文物展示、文物修复、文物周转库房及园艺中心等核心功能,致力于解决故宫本院因空间不足导致的大量文物无法展出、修复条件受限等问题。未来,北院区将与故宫本院共同构成“一院两址”的发展格局,实现对文物藏品和古建筑群的完整保护与活化利用。

建筑设计:传统基因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继承传统建筑精髓
北院区在建筑形态上虽未追求紫禁城那样的绝对规整对称,却深刻汲取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设计以“金顶连成中轴”为主线,通过轴线、院落与殿堂的组合,呼应紫禁城的空间秩序感。其核心建筑——文物展示用房,精心设计了层檐叠峰、歇山坡屋面与香槟金色铝板屋面,特别是呈现了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个屋脊的经典造型,传承了六百年紫禁城的建筑基因。

创新现代建造技术
北院区并非传统建筑的简单复刻,而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典范:
- 红色幕墙的“平移”:经过上百次调试,成功将故宫同款红色“平移”到北院区。这种创新幕墙不易褪色,具有极高的强度、韧性和耐久性,抗风、抗震能力出色。
- 隔震技术保障安全:在混凝土基础和地上结构之间设置了325个隔震支座。这些由钢板、铅芯和橡胶组成的支座可在地震时吸收和耗散能量,减少建筑晃动幅度。若支座受损,还可像更换汽车轮胎一样进行修复。
- 自愈混凝土与防水长城:研发了“低碳长寿命纤维补偿收缩自愈混凝土”,能自动修复0.6mm裂缝,抗冻融循环达350次;采用“皮肤式”丙烯酸防水涂料,“两布六涂”工艺实现与结构同寿命的防水性能,解决了传统建筑渗漏顽疾。
- 文物库房的特殊环境控制:文物修复用房地下三层设有36个独立库房,结合传统防渗漏工艺与现代“电渗透防潮除湿技术”,创新无损结构高性能电渗透防潮除湿系统,为文物创造稳定干燥的保存环境。

功能布局:动静分离与高效运营
北院区布局科学合理,实现了动静分离、流线清晰。南侧临水、北侧叠山,公共展区设于东侧,西侧则安排修复区与库房等功能空间。这种布局既保证了观众参观的舒适性,也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了安静专业的环境。

建设进展与未来展望
目前,故宫北院区项目主体结构已全面完工,正式转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2026年5月将全面落成并对外开放。届时,北院区将显著提升故宫的文物保护与展示能力:
- 年修复文物可达千件:解决大型珍贵文物修复难题。
- 设置12个现代化展厅:年展出文物量可达2万-3万件,为本院展出量的2-3倍。
- 数字化技术赋能:配备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增强观众体验。

故宫百年:守护与传承的文化使命

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不仅是时间的跨度,更是文化守护与传承的深度。从昔日皇家禁苑到人民的博物馆,故宫的每寸土地都记录着时光的故事。百年间,故宫人经历了文物清点、南迁护宝、“文物医院”修复等无数艰辛历程,守护着195万件(套)珍贵文物。

- 《清明上河图》等国宝级文物在百年守护展中再次全卷展出,其背后是无数守护者的心血。
- “数字故宫”建设历经近30年,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架构,采集了100多万件文物数据,并计划用10-20年时间完成全部195万件文物的数据信息采集与共享。
- 家庭音乐剧《甪端》等创新形式,让文物“活起来”,通过艺术手法再现了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壮举,诠释了“人在文物在”的铮铮誓言。

结语

故宫北院区的建设,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的最好献礼之一。它不仅是一座现代化的文化设施,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随着北院区的落成和投入使用,故宫将拥有更大的空间、更先进的技术来保护和展示中华瑰宝。从紫禁城到双院时代,故宫博物院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新时代续写守护文化根脉、传承民族精神的新篇章。这座“文化方舟”将让更多深藏宫中的珍宝走出库房,与世人见面,让六百年紫禁城文脉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0:2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