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GMIF2025创新峰会圆满落幕:AI驱动存储产业结构性变革
2025年9月25日,以“AI应用,创新赋能”为主题的第四届GMIF全球存储器行业创新峰会在深圳成功落下帷幕 。本次峰会由深圳市存储器行业协会与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联合主办,爱集微协办,汇聚了全球存储产业链上下游的领军企业、技术专家与行业领袖,共同探讨AI时代下存储技术的演进路径、场景落地与生态协同 。
一、峰会核心观点:AI正重塑存储产业格局
1. 产业增长模式转型:从周期波动到结构性增长
深圳市存储器行业协会会长孙日欣在开幕致辞中指出,2025年AI技术在终端侧的加速普及,正推动存储产业从“幕后”走向“台前”,产业增长模式也正从传统的周期性波动,转向以高性能、高效率和系统协同为特征的结构性增长新阶段 。
2. 全球市场迎来AI驱动景气周期
爱集微咨询业务总经理韩晓敏分析认为,全球存储市场正迎来AI驱动的景气周期,智能手机、数据中心和新能源汽车成为三大增长主力。尽管先进芯片供应仍存瓶颈,但国内互联网公司投资意愿强劲,推动服务器市场超预期增长,预计2027年实现规模化商用 。
3. 技术演进聚焦“存算结合”与边缘智能
多位演讲嘉宾强调,AI工作负载的复杂化正推动存储架构向“存算结合”演进,对速度、容量与功耗提出更高要求:
三星电子副总裁Kevin Yoon指出,AI推动内存与存储向高性能、高密度、高能效方向发展,三星已通过接口升级、先进封装与新介质研发(如GDDR7)实现全面突破 。
Arm全球存储业务负责人Matt Bromage预测,70%的AI推理负载将在边缘完成,产业需通过近数据计算、CXL高速互连与芯片级安全加密等技术,实现边缘AI性能千倍跃升 。
英特尔中国区技术总监解海兵介绍,英特尔正通过硬件(AIPC、数据中心)与软件生态双轮驱动AI战略,构建支持超900个大模型的开放供应链 。
二、关键技术趋势与产业实践
1. AI专用存储架构兴起
为匹配GPU强劲算力,产业界正开发具备IOPS高达亿级、超低延迟能力的“AI SSD”,通过GPU Direct等技术直接与显存通信,实现数据中心HBM扩展与边缘侧确定性响应 。
2. 主控技术驱动全场景升级
慧荣科技总经理苟嘉章在演讲中表示,AI在云与边缘侧催生对大容量存储系统的强劲需求,预计明年市场将迎来高增长,并预警“明年存储还会大缺货,尤其是NAND缺货是肯定的”,呼吁产业携手合作应对 。
3. 国产企业加速突围
兆易创新、紫光国芯等通过定制化方案持续提升在手机、服务器及边缘AI市场的话语权,年底有望在新兴领域取得突破 。
佰维存储CEO何瀚表示,公司正从模组厂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依托“研发封测一体化”战略,打造面向AI场景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
联芸科技总经理李国阳强调“一颗芯、一生态、一未来”,通过“减法思维”实现质量与成本平衡,强化AI存储生态 。
4. 互连技术突破瓶颈
澜起科技生态合作总监肖杨分享了CXL内存扩展技术在AI服务器中的应用路径,通过统一内存语义与缓存一致性机制,显著提升系统性能与数据可用性 。
三、AI赋能千行百业:从智能汽车到具身智能
广汽集团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陈学文指出,AI已从汽车辅助工具跃升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动力,对车载存储在容量、速度与可靠性方面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
峰会议题亦覆盖AIPC、AI手机、生成式AI、自动驾驶、AI眼镜、具身智能等多元场景,推动技术与场景深度融合 。
四、产业生态共建:协同创新成共识
多位嘉宾强调,单一技术突破已无法满足AI时代需求,必须通过芯片设计、控制算法、封测技术、软件生态的全栈协同,构建高效、可靠、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孙广宇教授(北京大学)指出,提升算力效率需通过路径优化、层次化设计与细粒度资源调度,平衡带宽、容量与延迟 。
苟嘉章(慧荣科技)呼吁加强技术革新、人才培养与生态共建 。
李国阳(联芸科技)提出“一生态、一未来”,强调产业链合作共创 。
总结:AI不是未来,而是现在——存储产业站在爆发前夜
第四届GMIF2025不仅是一场行业峰会,更是一次产业共识的凝聚与行动路线的发布。AI已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存储作为算力基石,正经历从介质创新到架构重构、从单一产品到系统方案、从周期波动到结构性增长的深刻变革。随着边缘智能、存算一体、CXL互连等技术加速成熟,2025-2027年将成为全球存储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窗口期,中国存储企业有望在这一轮AI驱动的浪潮中实现从追赶到引领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