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1回复

[红楼梦]好了歌中“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唱的是谁?[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867
金币
4565
道行
19523
原创
29359
奖券
18038
斑龄
200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4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2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0:56

《好了歌》中的这句“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并非特指某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曹雪芹对世间所有年轻女子(尤其是贵族女性)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普遍悲剧的慨叹。
它是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文学意象,但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许多可以被这句诗“射中”的人物。1. 核心寓意:青春的虚妄与无常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画面:
“脂正浓,粉正香”:代表着女性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她们妆容精致,容颜靓丽,沉醉在眼前的富贵与欢乐之中。
“如何两鬓又成霜”:转折陡然到来。“如何”二字充满了惊诧与无奈,仿佛一夜之间,青丝就变成了白发。象征着岁月无情,衰老的到来猝不及防,再浓的脂粉也掩盖不住。
它批判的是世人(尤其是女性)对青春美貌的执着,而《好了歌》全文的主旨正是在说,世间一切功名、钱财、娇妻、儿孙都是虚幻无常的(“了”),只有“了”才是最好的结局(“好”)。

2. 书中可对应的具体人物
虽然这句诗是普遍性的感叹,但读者很自然会将其与书中几位命运悲惨的女性联系起来:
林黛玉:她是“红颜老死”的典型。虽然死时年轻,但她的《葬花吟》中“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正是这句诗最凄美的注脚。她对于青春易逝有着最深刻的敏感和恐惧。
薛宝钗:宝钗看似稳重,但她服用的“冷香丸”何尝不是一种试图留住青春、压制生命热度的象征?她的结局是“金簪雪里埋”,守活寡的岁月无疑会让她迅速“两鬓成霜”。
王熙凤:这位脂粉堆里的英雄,最是“脂浓粉香”,要强了一辈子。但书中多次铺垫她的身体亏空和下红之症,最后“力诎失人心”,病重而亡。“哭向金陵事更哀”时,想必也是憔悴不堪,华发早生。
贾府的所有女性:无论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还是诸如晴雯、鸳鸯等丫鬟,她们都无法逃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曾经的娇艳,最终都将在悲剧的命运中凋零、衰老。
李纨:她是一个更直接的例子。青春丧偶,心如“槁木死灰”,虽然日后儿子贾兰显达,她凤冠披身,但判词也说“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她的大好年华正是在这种守寡的枯寂中默默消逝,“两鬓成霜”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

3. 结论:一首普世的悲歌
所以,这句诗唱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千红”、“万艳”,是那个时代所有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女性。
曹雪芹通过《好了歌》,借跛足道人之口,唱出了对整个人世的幻灭感。
这句关于青春与衰老的诘问,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它让我们在看到大观园中“脂正浓,粉正香”的繁华景象时,能提前感受到那无可避免的、“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凉结局,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这正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它写的不仅是故事,更是命运。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没脸见人

UID: 40104

发帖
3992
金币
11
道行
1682
原创
0
奖券
105
斑龄
0
道券
2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9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2-11
最后登录: 2025-09-20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48
封建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命运多坎坷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