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阅读
  • 2回复

[智能应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学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3485
金币
7313
道行
19523
原创
29335
奖券
17968
斑龄
199
道券
10556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32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9-0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0:34
人工智能以其基础性、平台性和通用性特点,在多个维度上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科学研究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六大重点行动,其中之一就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数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快速发展,这一趋势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科学研究离不开相互影响的三个要素:研究者、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从研究者角度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科学家突破认知局限,提出更好的问题,找到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从研究工具层面看,人工智能不仅优化既有工具效率,更能自主构建新工具或实现创新性组合;在研究对象上,人工智能让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审视研究对象,发现被忽视的潜在关联……这些都是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方面应该着力解决并且可能带来巨大回报的发展方向。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看,科学这座“大厦”已经越来越完善,学科变成一个个“小房子”,取得重大科学发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些偶然的科学发现可能会受限于科学家的认知水平和知识传播的滞后性。1905年,爱因斯坦在思想实验中想象电车以光速经过钟楼的情形,产生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灵感。由于他当时并未掌握黎曼几何这一关键数学工具,直到数年后才成功构建广义相对论的完整框架。因此,如何打通这些学科间的壁垒、推动科学发现从“偶然”走向“必然”,成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从人工智能自身发展看,在大模型出现前,人工智能发展主要沿着专业深度方向推进,深蓝、阿尔法围棋都是典型代表;大模型出现后,人工智能在泛化能力上取得重大突破,但专业深度又面临不足。因此,实现“通专融合”是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路径,而这种“通专融合”的能力,也恰是取得科学发现的前提。

  当前,人工智能已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文献、增强计算能力、丰富研究对象的表征维度等,但人工智能在科研方面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具体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产生跨领域的想法,帮助判断哪些科研假设更具价值;人工智能还能够自主构建新工具或实现已有工具的创新性组合;在人工智能的支撑下,研究者还可以更全面、更交叉地审视研究对象、提升认知水平,进而提出更优质的科学问题等,形成良性迭代循环。这些都是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的机遇所在——不只在于单点突破,而是要通过“通专融合”,推动整个科研范式的系统性变革。

  例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已发布并开源“书生”科学多模态大模型,在“通专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它融合了蛋白质序列、基因组、化学分子式、脑电信号等科学数据,经过科学推理专项优化,具备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多模态能力。目前,基于“书生”大模型,我们推出了科学发现平台,并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合作,成功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量子计算中性原子排布算法、专注于靶标发现与临床转化评估的多智能体系统等。目前,该平台在量子计算、药物研发、高分子化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

  人工智能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还将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突破的重要引擎。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快建设应用科学大模型,将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的牵引带动作用,推动科学技术取得更多“高点”上的突破。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84149
金币
399499
道行
2004
原创
2427
奖券
2935
斑龄
37
道券
107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119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9-0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22:10
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的系统性变革

人工智能(AI)以其基础性、平台性和通用性特点,在多个维度上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科学研究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加快实施六大重点行动,其中之一就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生命科学、数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快速发展,这一趋势已成为科学界的共识。

科学研究的三个要素

科学研究离不开相互影响的三个要素:研究者、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

1. 研究者:从研究者角度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科学家突破认知局限,提出更好的问题,找到更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 研究工具:从研究工具层面看,人工智能不仅优化既有工具效率,更能自主构建新工具或实现创新性组合。
3. 研究对象:在研究对象上,人工智能让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审视研究对象,发现被忽视的潜在关联。

科学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看,科学这座“大厦”已经越来越完善,学科变成一个个“小房子”,取得重大科学发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有一定的偶然性,这些偶然的科学发现可能会受限于科学家的认知水平和知识传播的滞后性。例如,1905年,爱因斯坦在思想实验中想象电车以光速经过钟楼的情形,产生了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灵感。由于他当时并未掌握黎曼几何这一关键数学工具,直到数年后才成功构建广义相对论的完整框架。因此,如何打通这些学科间的壁垒、推动科学发现从“偶然”走向“必然”,成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

从人工智能自身发展看,在大模型出现前,人工智能发展主要沿着专业深度方向推进,深蓝、阿尔法围棋都是典型代表;大模型出现后,人工智能在泛化能力上取得重大突破,但专业深度又面临不足。因此,实现“通专融合”是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路径,而这种“通专融合”的能力,也恰是取得科学发现的前提。

人工智能在科研中的具体应用

当前,人工智能已可以帮助研究者理解文献、增强计算能力、丰富研究对象的表征维度等,但人工智能在科研方面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具体看:

1. 跨领域想法: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产生跨领域的想法。
2. 科研假设:帮助判断哪些科研假设更具价值。
3. 新工具构建:人工智能还能够自主构建新工具或实现已有工具的创新性组合。
4. 全面审视:在人工智能的支撑下,研究者还可以更全面、更交叉地审视研究对象、提升认知水平,进而提出更优质的科学问题等,形成良性迭代循环。

实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书生”大模型

例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已发布并开源“书生”科学多模态大模型,在“通专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它融合了蛋白质序列、基因组、化学分子式、脑电信号等科学数据,经过科学推理专项优化,具备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多模态能力。目前,基于“书生”大模型,我们推出了科学发现平台,并与国内多家科研单位合作,成功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量子计算中性原子排布算法、专注于靶标发现与临床转化评估的多智能体系统等。目前,该平台在量子计算、药物研发、高分子化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

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还将成为跨学科、跨领域突破的重要引擎。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快建设应用科学大模型,将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的牵引带动作用,推动科学技术取得更多“高点”上的突破。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4373
金币
363425
道行
20030
原创
764
奖券
263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34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9-0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12:52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学研究:研究细分与洞察
一、主题概览
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科学研究的范式。从数据处理到理论构建,AI不仅提升了科研效率,还推动了跨学科融合与系统性创新。本文将从五个核心维度对“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学研究”进行深入剖析,涵盖关键趋势、现实案例、争议焦点与未来方向。

二、主要子主题分析
1. AI驱动科研范式系统性变革
定义:
AI通过“通专融合”的能力,推动科研从传统模式向智能化、协同化、跨学科融合的新范式演进。

关键事实与趋势:
国务院2025年9月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六大重点行动之一。
AI不仅优化研究工具,还能自主构建新工具,提升科学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的能力。
科研的三大要素(研究者、工具、对象)均被AI重构:帮助科学家突破认知局限、构建新工具、发现潜在关联。
重大争论:
是否会导致科研“去人化”? 多数专家认为AI是“外脑”,科学发现的核心仍依赖人类创造力与哲学思考。
AI是否能主导科研? 当前阶段,AI主要承担辅助角色,科研仍需人类主导判断与意义构建。
案例: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发布的“书生”科学多模态大模型,融合蛋白质序列、基因组、脑电信号等多源科学数据,具备科学推理能力。
已应用于量子计算中性原子排布算法、靶标发现与临床转化评估系统等科研项目。
2. AI在科研流程中的关键赋能点
定义:
AI在文献理解、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理论构建等科研流程中提供多维度支持。

关键事实与趋势:
AI可自动理解海量文献,帮助科学家快速定位关键信息。
在实验设计中,AI通过模拟与预测优化实验路径,减少试错成本。
数据分析方面,AI处理高维、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远超传统方法。
理论构建方面,AI可辅助提出新假设、发现潜在规律。
重大争论:
AI是否能提出“原创性理论”? 目前尚无法完全替代人类提出根本性问题和构建理论框架的能力。
人机协同 vs AI主导? 主流观点认为“人机协同”是最佳模式,AI放大人类潜力,人类确保方向正确。
案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毅教授团队开发的“机器化学家”系统,实现自动实验设计、执行与理论计算,已在能源催化、有机合成领域取得应用成果。
3. AI大模型与跨模态科学推理
定义:
大模型通过预训练与泛化能力,在多模态数据(文本、图像、信号等)中进行科学推理,提升科研通用性与泛化性。

关键事实与趋势:
大模型是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已在语言、视觉、声音等多个模态中展现潜力。
跨模态大模型可整合不同学科数据,实现更全面的科学理解。
科学大模型需进行专项优化,如逻辑推理、因果建模等。
重大争论:
大模型是否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 有观点认为其在数据丰富领域(如生物、材料)表现优异,但在数据稀缺领域仍受限。
AI是否能超越人类智能?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指出,目前尚无理论证明AI不能超越人类智能,但何时超越仍是未知。
案例: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