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风评“大变脸”:从顶流到群嘲的多维审视
近期,吴京从互联网顶流变成了被广泛群嘲的对象,表情包泛滥、语录更新、模仿大赛火热,路人缘似乎大幅下滑,这一系列变化背后有着复杂且多维的原因。
近期风波的导火索
电影撤档与质量争议
8月28日,吴京出品并客串的电影《再见,坏蛋》官宣撤档,票房惨不忍睹。观众对电影质量的怒火顺势烧到了吴京身上。在当下观众对电影品质要求日益提高的大环境下,一部质量不佳且与吴京有关联的电影,很容易引发大众对其专业能力和选片眼光的质疑,成为风评转变的起始点。
家庭综艺片段翻红
吴京和谢楠在家庭综艺中争吵的片段再度翻红,其中吴京的大男子主义表现激起了观众的反感。在当今社会,性别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公众对于明星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有着更高的期待。吴京这种传统大男子主义的展现,与主流价值观产生了冲突,使得他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受损。
网友“打脸式挖坟”的名场面
反问排比式吹牛叉
吴京在采访中有一系列反问排比式的表述,如“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让坦克轧过你轧过吗?”等。其张扬的语气和小得意让网友既觉得好笑又产生逆反心理。有人恶搞与他对问,甚至有人打假,连9.3阅兵时大家都在找坦克到底有没有后视镜。这种夸张的自我表述方式,在当前注重谦逊和真实的文化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引发了网友的调侃和质疑。
薛定谔的军人身份
《战狼2》的爆火让吴京与特种兵冷锋形象紧密相连,他也多次在采访中提及特种部队训练等经历,但网友挖出他似乎并未入伍,只是为了拍电影在部队体验学习了十八个月。这一发现打破了他在观众心中“真正的特种兵”形象,加上他还有酒驾前科,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他的负面评价。同时,网友玩起“猜猜谁没当过兵”的小游戏,将吴京与其他真正当过兵或没当过兵的明星对比,凸显出他的“与众不同”,引发了更多的争议。
中国唯一硬汉人设
吴京一直追求硬汉、爷们、真男人形象,拍摄《战狼》系列就是为了打造纯爷们儿的电影。他细数自己身上缝过的近一百针,称其为男子汉的勋章;坚持让《战狼2》的外国演员真动手,硬到震惊好莱坞;多次公开怒怼鲜肉、流量、娘炮,甚至表示如果儿子走柔美路线就大嘴巴抽他;对感情的理解也很硬,认为中国女人都想被真正的强者征服。然而,网友扒出他刚入行时走奶油小生路线的形象作品,怀疑他对硬汉人设的执着源于做小生不成的愤恨,这使得他的硬汉人设受到冲击。
造词大师
吴京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了一些错误和奇特的对仗,如将暧昧读成“暖未”,在如鱼得水后面说如鸭得炉。这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引发了网友的调侃,进一步影响了他在公众心中的形象,让人觉得他不够严谨和专业。
爱国生意人
《战狼》系列让爱国标签与吴京绑定,但随着考古进程,《战狼2》改台词事件被扒出。电影里雇佣兵对冷锋说的话,在外籍演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字幕直接翻译成了带种族歧视字眼的句子。这让网友觉得吴京算计并刻意挑动了民族情绪,将爱国当成生意收割票房,认为他对内对外都不厚道,严重损害了他在公众心中的爱国形象。
风评变样的深层原因
网络舆论环境的变化
《战狼2》上映八年后,网络舆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造神毁神成为常规操作,考古也成为固定项目。同时,性别、婚恋话题热度高涨,传统的大男子主义以及所谓的宠妻人设,自然逃不开配备新意识观念的观众的审判。此外,阶级话题频频刺激情绪,定期选出一位公众人物作为群嘲对象,全方位玩梗“208w”,成了排解现实压力的低成本选择之一,吴京只是恰好成为了这个阶段的群嘲对象。
风评反转是爆款的宿命
以《战狼2》为例,爆款意味着巨大的观影基数,与之成正比的就是争议。作品大爆时,质疑声不是主流,但并未消失。时过境迁,观众的情绪随着一些由头表达出来。《战狼2》在中国影史的特殊性,让它与吴京都慢慢成为了一种符号化的代指,大家骂电影、嘲吴京,并非仅仅针对他们本身,而是难掩对狭隘民族主义的反思,以及对近几年所谓主旋律电影质量的不满。在流量逻辑高速发展期,主旋律商业片在《战狼2》之前几乎无人投资,但此后数量与质量出现大跨步,然而大多数作品质量不佳,吴京八年前的姿态在如今显得可笑,大家群嘲的不仅是过去的乐子,还有作品质量失效的说服力。
未来走向的展望
吴京本人也逐渐意识到当下观众阅读量大,拿以前的东西糊弄等于自寻死路。不过,大众口碑是跟作品走的,当一个新的有说服力的作品诞生,一切或许又会不一样。这表明吴京还有机会通过优秀的作品来重塑自己的形象,挽回公众的好感。他需要更加注重作品的质量,在形象塑造和言行举止上更加符合当下的价值观和社会期待,以实际行动来回应公众的质疑和批评。
吴京从顶流到群嘲的转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网络舆论环境的变化、爆款作品带来的争议以及他自身言行和形象塑造方面的问题,都导致了这一局面。但未来,他仍有通过优秀作品翻盘的可能,关键在于他能否适应时代的变化,做出积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