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夜色深沉如墨,红墙金瓦间,唯有更鼓声与低语声交织。
若说皇宫是天下最森严的壁垒,那么皇帝的寝宫便是壁垒中的壁垒。
在那里,伺候他的人既非孔武有力的侍卫,也非娇柔美貌的宫女,而是一群嗓音尖细、举止谦卑的太监。
在很多人看来,作为天下九五之尊的皇帝,为何不选年轻貌美的宫女伺候自己,而要用一些年迈的太监服侍。
其实这背后,不仅藏着皇帝的驭人之道,还藏着鲜为人知的人生哲学。
美貌是权力的“腐蚀剂”
与影视剧里演的不同,宫女之“美”对皇帝而言,从来不是单纯的赏心悦目。
当一个女人兼具“靠近权力”与“可能诞下子嗣”的双重属性时,她的存在本身便成了博弈的筹码。
汉武帝的卫子夫、唐玄宗的杨贵妃,乃至明宪宗的万贵妃,皆以宫婢之身颠覆了后宫格局。
那样的话,皇帝若让美貌宫女近身伺候,无异于在枕边放一把双刃剑:
今日她端茶递水,明日或许就能借儿子之力上位、勾结外戚,甚至借皇帝弥留时的“口谕”搅动整个朝局。
更可怕的是,深居宫中的宫女,在寂寞与勾心斗角的双重打击下,很多人都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做出极端的行为来。
如,明朝嘉靖年间,宫女杨金英等人因不堪凌辱,竟联手勒死了明世宗朱厚熜。
太监的“依附与务实”
历史上最早的时候,服侍国王、王后的基本上都还是宫女。
关于宦官的记载,最早出现在西周,但数量还很少,以宦官充任君主仆役制度,基本上是到东汉才完全成型。
那时候,随着皇权的不断膨胀,皇帝拥有的女人、财富越来越多,皇宫也越来越大,挑水、砍柴、搬重物、抬步辇轿子等体力活越来越多。
而宫女们毕竟是女人,与男性相比体力多少是有限的,由此为了时代需要,就出现了“太监”这一职位。
因太监失去了生育能力,可以说没有了后顾之忧,也没有了希望寄托,往往与宫女比起来还要忠心。
这也是皇帝喜欢用太监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另外,太监的“无后”特征也使得他只有紧紧依附于皇帝,忠心事主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
一旦脱离皇帝,他们在社会上处处遭人歧视,根本无处谋生。
还有更深层的逻辑,是皇帝对“性别秩序”的极端控制。
宫女即便再卑贱,仍是潜在的母亲、姐妹、女儿,她们的存在会激活皇帝作为“人”的本能——情欲、怜惜、愧疚。
而太监被剥夺了性别身份,成了介于人与非人之间的“第三性”,难以让皇帝产生情感,使得皇帝更不容易流露自己的情感和心态。
正如乾隆帝晚年曾感慨:“朕为天下主,却不得一夕安眠。”
宫女的一颦一笑可能牵动他的情欲,太监的一跪一拜却只会提醒他:这是奴才的臣服。
当皇帝连睡眠都需提防时,美貌便成了最奢侈的毒药,而太监的丑陋与残缺,反而成了最安心的良药。
太监是皇帝权衡的“工具”
在政、治层面,太监常常是皇帝制约大臣的重要工具。
历代皇帝与臣子之间都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大臣们都是首先忠于家族,为家族谋利益,其次才是忠于皇帝。
如,西汉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改革与大臣形成了博弈关系,皇帝一人难敌大臣利益共同体。
尤其是能力不足或不够强硬时,大臣甚至会威胁到皇权。
那时,皇帝就可将太监视为自己的手段或工具,太监虽身体残缺,但心理上仍是男人,有野心且对政、治敏感,又不会威胁皇位。
于是,便让他们参与朝政对付大臣。
文献记载,最早开发此功能的是汉元帝刘奭,他性格柔懦,搞不定辅政大臣。
太监石显替其逼死老臣萧望之,排挤周堪等人,后来汉元帝几乎将朝政全委托给石显。
东汉皇帝多幼帝临朝,外戚势力过大,小皇帝长大后只能依靠太监夺回政权,当时太监对皇帝的贡献可谓极大。
唐朝初期,因军功起家不太需要太监稳固政权,此功能减弱。
但唐玄宗后期唐朝衰弱,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又开始利用太监,此时太监不仅参政,还有兵权,甚至敢诛杀和废立皇帝。
到了明朝,太监数量最多,一度超过10万人。
明中期文官政、治强大,压制皇权,明宣宗朱瞻基开始扩大太监群体数量,让他们参政议政并扩大权力,同时对其限制。
明朝将太监政、治功能开发得最完善,那时太监政、治功能比体力功能更重要。对皇帝而言,没有太监,皇位可能不保。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虽然太监制度对皇帝有诸多好处,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历史上太监专权的事件不胜枚举。
唐朝后期,一些太监甚至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对朝政影响巨大,甚至左右了历史的发展。
明末魏忠贤当权时,竟然可以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六部尚书,真正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朝野。
尽管如此,太监权力再大,也很难真正威胁皇位本身。
因为太监没有子嗣,不可能篡位自立,最多只能选择扶持一个新皇帝来掌握更多权力。
正因如此,这也许也是皇帝们喜欢选择太监,或者重用太监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