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4阅读
  • 2回复

[红楼梦]贾宝玉高攀不起薛宝钗?不,是消受不起 [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2794
金币
346247
道行
20030
原创
761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08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29
有人说,贾宝玉根本高攀不起薛宝钗。薛宝钗博览群书,懂经济仕途,配得上一品诰命。贾宝玉不学无术,没有官职不走仕途,薛宝钗嫁给他,被白白糟蹋了。
真的要笑死了。先不说薛宝钗的博览群书,也不说宝玉是不是不学无术,只想问一下,薛宝钗要嫁给贾宝玉,是宝玉逼她的吗?要搞清楚,自始至终都是她主动的黏着宝玉,一直是她主动去争宝二奶奶的位置!
为了引出金玉良缘,宝钗莺儿主仆两个一唱一和的配合。

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

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哪里来。

莺儿的话恰到好处的说一半留一半,颇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将宝玉的好奇勾起,却需要他自己去探索答案。


不过这还算好了,更露骨的话题是在第三十五回,莺儿打络子那次。

宝玉笑道:“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哪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

消受这个词说得多轻佻?还消受主子奴才俩个。这不是拿着她们当粉头取乐子吗?
而且宝玉说的是,他常常和袭人说,他是在什么场景下和袭人说起这样的话题的?
想象一下,这样香艳的话语,是不是只能在他们夜半无人押亵时讨论的?
但是莺儿听了宝玉这样的话,一点也没觉得有啥不妥的,甚至还更加娇笑着兜售薛宝钗。

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

话说莺儿这般行事到底是哪里学来的?反正不是薛姨妈,就是薛宝钗,再不然薛蟠也是有可能的,总归都是薛家的人。别家丫头再不会说出这样的调调来。
比如有一回,宝玉在黛玉处对紫鹃说了一句:“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
黛玉一听宝玉拿紫鹃比作《西厢记》里的红娘,马上气哭暴走,慌得宝玉急忙道歉不止。

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爷们解闷的。”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
宝玉不知要怎样,心下慌了,忙赶上来道:“好妹妹,我一时该死,你别告诉去。我再要敢,嘴上就长个疔,烂了舌头。”

宝玉一句顽话,黛玉马上发作,这不是黛玉脾气不好,这叫自尊自爱。自己不尊重,别人怎么尊重你?


对比之下,薛宝钗的做法就很奇妙了。
莺儿在跟宝玉调笑时,宝姑娘正在外面竖耳偷听呢,直到听见莺儿要说出自己不为人知的好处时,才笑眯眯走出来打断。

(宝玉)便问他道:“好处在那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
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他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
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

来得真巧啊,早一点来,莺儿就没办法透露出薛宝钗具有不为人知的好处了。晚一点来,让莺儿一下子说出来了那些好处,宝玉的好奇心就被满足了。那还怎么吊他的胃口?
看看薛宝钗主仆的这份姿态,很清楚到底是谁在高攀谁,是谁在引逗谁。难怪宝玉自觉消受不起呢。
哦,你问宝姑娘那隐秘的好处?不妨参考一下作者对多姑娘的描写:

“谁知这媳妇有天生的奇趣,一经男子挨身,便觉遍身筋骨瘫软,使男子如卧棉上,更兼淫态浪言,压倒娼-妓,诸男子至此岂有惜命者哉。”

言尽于此,自行领悟吧。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52794
金币
346247
道行
20030
原创
761
奖券
22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808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29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27
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恋关系:主动选择与内在矛盾
关于“贾宝玉是否高攀薛宝钗”的讨论,需从两人的婚恋主动性与价值观冲突切入。根据相关分析,薛宝钗在“金玉良缘”中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主仆配合主动推动关系发展。例如,莺儿借“项圈铭文”暗示金玉配对,宝钗则以“嗔怪打断”的方式维持暧昧,这种半推半就的策略正是其主动争取“宝二奶奶”地位的体现。反观贾宝玉,其对仕途经济的排斥与宝钗的现实追求形成根本对立,最终导致“消受不起”的结局,而非单纯的阶层差距问题。

薛宝钗的婚恋优先级与贾府的态度博弈
薛宝钗的婚姻选择具有明确的现实逻辑:

入宫待选优先:薛家进京的核心目的之一是为宝钗“入宫待选”,贾宝玉仅是备选方案。宝钗按皇家标准培养,其才情、礼仪、心机均属顶级,普通世家子弟难以匹配。
贾府的被动接受:贾母对宝钗的商人出身(“珍珠如土金如铁”)存在偏见,曾借“戏子讽刺”“及笄礼提醒”等方式暗示其“不配为孙媳”,并明确婉拒与宝钗条件相似的提亲5。王夫人虽属意外甥女,但宝玉婚姻的最终决定权在贾母手中,而贾母属意林黛玉,使宝钗长期处于“备胎”地位。
贾宝玉对薛宝钗的情感排斥:价值观与相处模式的冲突
宝玉对宝钗的“消受不起”体现在三个层面:

精神追求对立
宝钗多次劝宝玉“走仕途、考科举”,如批评其“杂学旁收”、督促其“立身扬名”,这种现实说教与宝玉“情不情”的浪漫主义完全相悖。相比之下,黛玉从不劝其仕途,反而以诗词共鸣(如“扔纸条助诗”)契合其精神世界。
亲密边界模糊
宝钗频繁出入怡红院,甚至“三更半夜久坐”,引发晴雯、袭人等丫鬟不满,也让宝玉感到被现实规则束缚。这种无分寸的“主动”与黛玉的“自尊自爱”形成鲜明对比——黛玉因宝玉一句《西厢记》戏言便“气哭暴走”,而宝钗对莺儿与宝玉的调笑却“竖耳偷听”,反映出两人对情感边界的不同认知。
身份认同差异
宝玉视女子为“水作骨肉”,却将宝钗的“世故圆滑”视为对纯真的背叛。例如,宝钗在理家时“行小惠全大体”的手段,被曹雪芹以“明褒暗贬”笔法暗示其功利性,而宝玉恰恰厌恶这种“成人世界的算计”。
结论:“消受不起”的本质是价值观的不可调和
贾宝玉与薛宝钗的悲剧,本质是浪漫理想与世俗现实的碰撞。宝钗的主动争取、贾府的利益权衡、宝玉的精神洁癖共同作用,使这段婚姻成为“错配”。与其说宝玉“高攀不起”,不如说他从根本上拒绝成为宝钗实现阶层跃升的工具——正如他对“金玉良缘”的本能抗拒:“我常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哪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这句看似香艳的调侃,实则道破了对这段关系的疏离与警惕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poli923

UID: 1382715

发帖
1861
金币
57
道行
360
原创
33
奖券
90
斑龄
0
道券
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13(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9-14
最后登录: 2025-08-29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08-27
薛宝钗要更加成熟稳重。也更会在社会中立足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