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夏尽秋来,万物始收
今天,我们迎来了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
“立”者,始也;“秋”者,禾谷熟也。立秋,是夏尽秋来的转折点,意味着暑热未退、凉意初生的季节更替正式开启。
---
一、立秋节气的气候特点
1. 立秋不是“立刻凉”
尽管立秋象征着秋天的开始,但它并不意味着天气立刻转凉。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热的节气,仅次于大暑、小暑。农谚有云:“三伏夹一秋,秋后加一伏”,说明此时依然炎热,中午高温,早晚温差加大,需警惕“秋老虎”发威。
2. 天气变化趋势
- 早晚凉意渐浓:白露初现,昼夜温差明显。
- 午后仍热:暑气未散,空气干燥。
- 降雨集中:我国“七下八上”为汛期高峰,立秋前后易出现强降雨。
---
二、今年立秋的特殊性
01 闰六月立秋:“十家九愁”
今年立秋落在农历闰六月十四,属于“闰月秋”。
- 夏天“超长待机”:高温持续时间更长,作物生长节奏被打乱,影响秋收。
- 汛期叠加:降雨频繁,应验“闰月秋,水横流”的老话,对农业生产构成挑战。
02 晚立秋:“热死牛”
- 判断标准:
- 农历六月为“早立秋”,七月为“晚立秋”。
- 时辰在中午12点前为“早”,之后为“晚”。
- 今年情况:时间在13时51分,属于“晚立秋”,预示立秋后炎热持续。
03 母秋:“母老虎”登场
- “公秋”为单日,“母秋”为双日。
- 今年为农历闰六月十四(双日),属“母秋”。
- 老话:“公秋爽,母秋凶”,意味着立秋后高温更顽固、更难熬。
04 秋包伏:“热得哭”
- 秋包伏:立秋在末伏之前。
- 今年立秋为8月7日,末伏开始于8月9日,属“秋包伏”。
- 民间有言:“伏包秋凉悠悠,秋包伏热死牛”,预示高温仍将延续。
---
三、立秋三候:自然的秋意渐浓
1. 一候:凉风至
立秋后暑气渐退,秋风带来丝丝凉意,植物开始传播种子,准备越冬。
2. 二候:白露生
昼夜温差大,清晨可见露珠凝结在植物上,象征着水汽开始活跃。
3. 三候:寒蝉鸣
寒蝉低鸣,仿佛在告别盛夏,预示生命进入尾声,秋天真正来临。
---
四、立秋传统习俗
1. 贴秋膘
- 习俗由来:古人立秋称体重,检验夏季消瘦情况。
- 饮食推荐:红烧肉、炖鸡、炖鸭等高蛋白食物,帮助恢复体力。
2. 晒秋
- 地域特色:南方地区农家晒出丰收的农作物,如辣椒、玉米、南瓜等。
- 象征意义:晒得越多,收成越好,寓意五谷丰登、生活富足。
3. 啃秋(咬秋)
- 习俗内容:吃西瓜,寓意驱除暑气、预防腹泻。
- 文化内涵:立秋吃瓜,寄托对健康与丰收的期盼。
---
五、立秋养生:三防三要
一、三防
1. 防燥
- 症状:口干、咽燥、皮肤干裂。
- 建议:多吃百合、银耳、莲子、南瓜等润肺食材。
2. 防“散”
- 原则:秋季宜“收”不宜“散”。
- 饮食建议:多食酸味水果(如橘子、葡萄),有助于收敛肺气;少吃辛味(如葱姜蒜)以防肺气过盛。
3. 防寒
- 早晚温差大:注意添衣保暖,避免着凉。
- 空调使用:夜间不宜过低,注意颈部、背部、脚部保暖。
二、三要
1. 要早睡早起
- 中医建议:顺应“早卧早起”的节气规律,有助于肺气舒展。
- 作息时间:建议晚上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午休半小时。
2. 要运动发汗
- 适合项目:太极拳、八段锦、慢跑、快步走。
- 强度控制:微微出汗即可,不宜剧烈运动。
3. 要饮食清淡
- 贴秋膘需适度:现代人普遍不缺营养,应避免油腻,多吃新鲜蔬果。
- 饮水充足:保持体内水分平衡,预防秋燥。
---
六、立秋诗词:诗意中的秋意
《初秋》——唐·孟浩然
> 不觉初秋夜渐长,清风习习重凄凉。
> 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
《立秋日》——唐·司空曙
>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立秋夕有怀梦得》——唐·白居易
> 露簟荻竹清,风扇蒲葵轻。
> 一与故人别,再见新蝉鸣。
《立秋》——宋·范成大
> 三伏熏蒸四大愁,暑中方信此生浮。
> 岁华过半休惆怅,且对西风贺立秋。
《立秋》——宋·刘翰
>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
七、今日立秋:你那凉了吗?
立秋,不只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生活节奏的提醒。
它告诉我们:暑气未尽,但秋天已经悄然来临。
是时候调整作息、调整饮食、调整心态,迎接一个清爽、丰收的季节。
---
今日立秋,愿你:
🌿 心静自然凉
🌾 饮食有节制
🌞 顺应自然节律
🍂 迎接一个丰盈的秋天
你那的天气转凉了吗?欢迎留言分享你所在城市的立秋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