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角咀城市生活所:公共空间的创新设计
大角咀城市生活所项目是一个在香港市区更新基金支持下,由香港艺术中心策划、苏畅设计研究室设计的公共空间实验。该项目旨在为受城市更新进程影响的社区提供一个舒适、实用且具有文化意义的公共空间。以下是该项目的详细解析:
项目背景
大角咀是香港城市更新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超过三分之二的建筑楼龄超过四十年,未来十五年内将面临不同程度的重建和翻新工程。该地区人口密度极高,人均休闲公共空间仅为 0.43 平方米,远低于香港平均水平。因此,如何在高密度、快速更新的社区中打造优质的公共空间成为该项目的核心挑战。
历史与肌理
大角咀初期发展与船务密切相关,曾是香港船坞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过多次填海造陆,大角咀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带来了丰富的城市层次与肌理。设计场地原为避风塘,经过填海造地后,权属、管理权及维护权涉及多个群体和部门,这为公共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复杂性。
设计理念
设计团队将整个空间构思为一柄“公共阳伞”,利用场地上一处未尽用的广场边角空间,围绕现有的棕榈树搭建,最大限度地增加遮荫空间。建筑整体造型充分考虑场地条件,夏季遮挡强烈的西晒,冬季则折射导入阳光。壳体结构的形态将雨水导至场地周围,有效应对台风暴雨时的排水挑战。
材料文化
项目采用了传统白铁工艺与复合竹新材料的结合。大角咀是香港五金铺和铁匠聚集的区域,设计团队与本地白铁匠人合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竹材低比热容的特性可以有效隔热,降低建筑周边的热辐射,使整个广场在夏季可以有效利用。
社区参与
设计过程通过一系列会议、展览、工作坊和研讨会收集社区的意见,让社区居民了解设计的价值。市民特别对大角咀本地材料文化的可持续未来感兴趣。城市生活所不仅是市民休憩场所,也是社区中聚会和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知识共享空间。
循环建造
整个设计以单元式的模块设计,每个模块都可以被拆卸重组,探索传统建筑材料的新的可持续设计价值。设计团队想象在未来,不同的模块可以被重新置入到不同的城市更新区域和场景之中,赋予建筑二次甚至多次新生的可能性。
项目信息
- 建筑事务所:苏畅设计研究室
- 项目地址:大角咀樱桃街,中国香港
- 项目年份:2025
- 建筑面积:100 平方米
- 主创设计师:苏畅
- 设计团队:区卓勳, 谭颖萱, 黄晋仁, 周雨莹, 朱雅兰, 吴镐铭, 邓隽熙
- 策划:香港艺术中心
- 支持:市区更新基金
- 结构顾问:奥雅纳(香港)
- 施工方:傲洋工程,菱木新材料
- 摄影师:Eugene Chan,Kris Provoost,Leon Xu Liang 徐亮
大角咀城市生活所项目不仅为社区提供了宝贵的公共空间,还通过材料文化和社区参与的方式,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创新设计为其他高密度、快速更新的城市社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