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2阅读
  • 2回复

[奇观]在香港高密度社区,展开一把“公共阳伞” / 苏畅设计研究室[43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5188
金币
330845
道行
2004
原创
2411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52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1小时前


© Leon Xu Liang 徐亮
城市生活所是香港市区更新基金支持、香港艺术中心策划的一次为受城市更新进程影响的社区而设计的公共空间实验。建筑有如一把公共阳伞,为市民打造遮阳蔽雨的舒适空间。设计在落地过程中通过与本地白铁工匠及华南地区的竹厂合作,探索传统白铁工艺和复合竹新材料融合,通过材料文化开启联系过去与未来的大角咀社区新想象。

© Eugene Chan

© Kris Provoost

© Leon Xu Liang 徐亮
在密度中想象公共空间
大角咀是香港城市更新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超过三分之二的建筑楼龄超过四十年。这些建筑将在未来十五年内不同程度地面临重建和翻新工程。大角咀也是香港人口最稠密的社区之一,人口密度高达每千平方米 180 人,是香港平均人口密度的六倍,但人均休闲公共空间仅为 0.43 平方米。如何为建筑老化、人口高密度、街区迅速更新的社区打造优质的公共空间,是这次城市生活所设计关注的重点。

大角咀区域鸟瞰 © 网络图片

区域人口结构 © 苏畅设计研究室

© Leon Xu Liang 徐亮

© Kris Provoost

© Kris Provoost
变化的城市历史与肌理
大角咀初期发展和船务息息相关,在历史上曾是香港船坞最集聚的地区之一,造船及修船业一度繁盛。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多次填海造陆,大角咀在香港城市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变化,带来丰富的城市层次与肌理,与随之而来的不同社群和各自的历史故事。大角咀独特的城市发展历史也带来了复杂的公共空间权属问题。设计场地所在区域原为避风塘,经过填海造地后目前的权属、管理权及维护权涉及政府、地铁公司、开发商、NGO 等多个群体和部门。如何在多重权属的空间中营造高品质的公共空间,是设计的一大挑战。

大角咀填海历史 © 苏畅设计研究室

大角咀避风塘 © 网络图片

大同船坞 © 网络图片

© Kris Provoost

© Kris Provoost

© Leon Xu Liang 徐亮
公共阳伞
在高温多雨的华南地区,打伞遮阳蔽雨既是市民出行的日常,也是应对气候、规划空间和管理成本的本地智慧。设计将整个空间构思为一柄公共阳伞,利用场地上一处未尽用的广场边角空间,整个建筑围绕着场地上现有的棕榈树搭建,最大限度地增加了遮荫空间,同时使微风可以通过不同的空隙穿越公共空间,营造出一处适应亚热带季风气候的休憩之所。

轴测爆炸图 © 苏畅设计研究室

© Kris Provoost

© Leon Xu Liang 徐亮

© Leon Xu Liang 徐亮
建筑整体造型充分考虑场地条件,夏季遮挡强烈的西晒,冬季则折射导入阳光。壳体结构的形态将雨水导至场地周围,有效应对台风暴雨时的排水挑战。竹材低比热容的特性可以有效隔热,降低建筑周边的热辐射,让整个广场在香港漫长的夏季都可以有效利用起来。

屋顶分层平面图 © 苏畅设计研究室

© Kris Provoost

© Kris Provoost

© Leon Xu Liang 徐亮
材料文化 —— 白铁与竹材
大角咀作为香港历史上重要的避风塘和船厂聚集地,至今仍有是香港五金铺和铁匠聚集的区域。我们与大角咀本地的白铁匠人合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结合复合竹材料和钢铁的混合技术,将大角咀独特的材料文化遗产通过实践传承。

© Leon Xu Liang 徐亮

© Kris Provoost

白铁加工 © 苏畅设计研究室

复合竹结构加工 © 苏畅设计研究室
华南地区有着悠久的种植、采伐、加工和利用竹材建造的历史。我们通过与施工队合作利用结构用途的胶合竹材生产技术实现作为香港首个胶合竹结构。该项目与传统钢结构相比,隐含碳排放量减少了75%,预计可减少7吨二氧化碳排放。

© Leon Xu Liang 徐亮

© Kris Provoost
社区设计参与
设计过程通过一系列会议、展览、工作坊和研讨会收集社区的意见,也让社区居民了解设计的价值。市民特别对大角咀本地材料文化的可持续未来感兴趣。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城市生活所不仅是市民休憩场所,也是不断更新发展的社区中聚会和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知识共享空间。

© Kris Provoost

© Leon Xu Liang 徐亮

© Leon Xu Liang 徐亮

社区工作坊场景 © 苏畅设计研究室
循环建造
整个设计以单元式的模块设计,每个模块都可以被拆卸重组,探索传统建筑材料的新的可持续设计价值。设计想象在未来,不同的模块可以被重新置入到不同的城市更新区域和场景之中,赋予建筑二次甚至多次新生的可能性。

未来公共空间想象 © 苏畅设计研究室

循环建造 © 苏畅设计研究室

© Kris Provoost

© Kris Provoost
项目图纸

城市平面图 © 苏畅设计研究室

单体平面图 © 苏畅设计研究室

建筑外壳几何形态 © 苏畅设计研究室

单体剖面 © 苏畅设计研究室

场地剖面 © 苏畅设计研究室

城市剖面 © 苏畅设计研究室
项目信息
建筑事务所:苏畅设计研究室
项目地址:大角咀樱桃街,中国香港
项目年份:2025
建筑面积:100 平方米
主创设计师:苏畅
设计团队: 区卓勳, 谭颖萱, 黄晋仁, 周雨莹, 朱雅兰, 吴镐铭, 邓隽熙
策划:香港艺术中心
支持:市区更新基金
结构顾问:奥雅纳(香港)
施工方:傲洋工程,菱木新材料
摄影师:Eugene Chan,Kris Provoost,Leon Xu Liang 徐亮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5188
金币
330845
道行
2004
原创
2411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52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小时前
大角咀城市生活所:公共空间的创新设计

大角咀城市生活所项目是一个在香港市区更新基金支持下,由香港艺术中心策划、苏畅设计研究室设计的公共空间实验。该项目旨在为受城市更新进程影响的社区提供一个舒适、实用且具有文化意义的公共空间。以下是该项目的详细解析:

项目背景

大角咀是香港城市更新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超过三分之二的建筑楼龄超过四十年,未来十五年内将面临不同程度的重建和翻新工程。该地区人口密度极高,人均休闲公共空间仅为 0.43 平方米,远低于香港平均水平。因此,如何在高密度、快速更新的社区中打造优质的公共空间成为该项目的核心挑战。

历史与肌理

大角咀初期发展与船务密切相关,曾是香港船坞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经过多次填海造陆,大角咀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带来了丰富的城市层次与肌理。设计场地原为避风塘,经过填海造地后,权属、管理权及维护权涉及多个群体和部门,这为公共空间的设计带来了复杂性。

设计理念

设计团队将整个空间构思为一柄“公共阳伞”,利用场地上一处未尽用的广场边角空间,围绕现有的棕榈树搭建,最大限度地增加遮荫空间。建筑整体造型充分考虑场地条件,夏季遮挡强烈的西晒,冬季则折射导入阳光。壳体结构的形态将雨水导至场地周围,有效应对台风暴雨时的排水挑战。

材料文化

项目采用了传统白铁工艺与复合竹新材料的结合。大角咀是香港五金铺和铁匠聚集的区域,设计团队与本地白铁匠人合作,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竹材低比热容的特性可以有效隔热,降低建筑周边的热辐射,使整个广场在夏季可以有效利用。

社区参与

设计过程通过一系列会议、展览、工作坊和研讨会收集社区的意见,让社区居民了解设计的价值。市民特别对大角咀本地材料文化的可持续未来感兴趣。城市生活所不仅是市民休憩场所,也是社区中聚会和开展公共教育活动的知识共享空间。

循环建造

整个设计以单元式的模块设计,每个模块都可以被拆卸重组,探索传统建筑材料的新的可持续设计价值。设计团队想象在未来,不同的模块可以被重新置入到不同的城市更新区域和场景之中,赋予建筑二次甚至多次新生的可能性。

项目信息

- 建筑事务所:苏畅设计研究室
- 项目地址:大角咀樱桃街,中国香港
- 项目年份:2025
- 建筑面积:100 平方米
- 主创设计师:苏畅
- 设计团队:区卓勳, 谭颖萱, 黄晋仁, 周雨莹, 朱雅兰, 吴镐铭, 邓隽熙
- 策划:香港艺术中心
- 支持:市区更新基金
- 结构顾问:奥雅纳(香港)
- 施工方:傲洋工程,菱木新材料
- 摄影师:Eugene Chan,Kris Provoost,Leon Xu Liang 徐亮

大角咀城市生活所项目不仅为社区提供了宝贵的公共空间,还通过材料文化和社区参与的方式,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这一创新设计为其他高密度、快速更新的城市社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8943
金币
310026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19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51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8小时前
研究细分报告:在香港高密度社区,展开一把“公共阳伞”
一、子主题1: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微气候调节的必要性与核心矛盾
定义:在香港高密度社区中,“公共阳伞”象征通过系统性策略(如遮阳、绿化、通风优化)调节公共空间微气候,缓解热岛效应、提升舒适度的综合解决方案。

关键事实与趋势:

热岛效应加剧:香港因建筑密度高达40%以上,公共空间夏季地表温度较郊区高5-8℃,热相关疾病发病率上升12%(参考资料[1])。
空间资源约束:香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13.6㎡,土地紧张导致传统绿化扩张难以实现,需探索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立体方案。
技术融合趋势:2024年香港《智慧城市蓝图》提出将物联网传感器与微气候调节结合,实时监测并动态优化遮阳与通风系统。
争论与不同观点:

功能优先vs.美学价值:部分学者认为遮阳设施应优先满足降温需求,采用低成本材料;设计师则强调需与城市文脉融合,如维多利亚港沿岸需兼顾景观性与功能性。
政府主导vs.社区参与:政府倾向标准化推广预制遮阳模块,社区组织则呼吁通过居民投票定制设计方案(如旺角试点项目中,商户反对统一遮阳棚影响店铺招牌可见度)。
二、子主题2:“公共阳伞”的技术路径与本土化创新
定义:结合香港气候特征(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高湿、台风频发)与空间限制,形成的微气候调节技术组合。

关键事实与趋势:

绿化技术突破:
垂直绿化系统:香港中环中心外墙绿化覆盖率达50%,实测可降低建筑表面温度10℃,年节电约15%(香港绿色建筑议会2024数据)。
适应性植物选择:推广耐旱、耐阴本地物种(如榕树、鸡蛋花),减少灌溉成本,较外来物种存活率提升30%。

智能遮阳技术:
光伏遮阳棚:沙田新城市广场试点项目采用太阳能板与可调节百叶结合,年均发电量可供50户家庭使用,同时提供90%遮阳率。
模块化设计:九龙城试点“可拆卸遮阳单元”,台风季可快速收纳,解决抗风与日常使用矛盾。
通风优化策略:
“风廊”规划:参考启德新区设计,通过调整建筑间距(最小30米)与高度差(形成6-8米/秒的穿堂风),降低局部温度2-3℃。
争论与不同观点:

传统技术vs.高科技方案:环保组织主张优先推广低成本自然通风(如骑楼改造),工程师则认为智能系统(如AI控制的动态遮阳)长期效益更高,但初期投入是传统方案的3倍。
三、子主题3:政策框架与实施挑战
定义:支撑“公共阳伞”落地的政策工具、资金机制及跨部门协作模式。

关键事实与趋势:

政策激励:
《香港2030+规划远景》将“公共空间微气候改善”纳入核心指标,开发商若配套遮阳与绿化设施,可获容积率奖励(最高20%)。
2025年起,新建公共屋邨强制要求10%面积用于“活性遮阳空间”(含可开合屋顶、移动绿墙等)。
资金瓶颈:
遮阳设施平均成本约1500-3000港元/㎡,全港100个老旧社区改造需约50亿港元,政府财政仅覆盖40%,需引入PPP模式(如与地产商合作开发屋顶空间)。
跨部门协调:
成立“微气候治理办公室”(由发展局、屋宇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牵头),解决审批流程冗长问题(如垂直绿化需同时通过消防、园林、建筑三部门验收)。
争论与不同观点:

短期改造vs.长期规划:立法会中,建制派主张优先改造高温风险区(如深水埗),泛民议员则强调需纳入15年长期财政预算,避免“运动式治理”。
四、子主题4:社会价值与社区参与模式
定义:“公共阳伞”对居民生活质量、社区凝聚力及城市形象的综合影响。

关键事实与趋势:

使用频率提升:观塘海滨长廊改造后,夏季午后(3-5点)人流量增加45%,老年群体停留时间从平均20分钟延长至1.5小时(香港大学2024调研)。
社区共建案例:
荃湾“邻里阳伞计划”:居民投票选择遮阳棚颜色与植物种类,商户捐赠维护资金,形成“政府补贴+社区自筹”模式。
学生参与设计:香港理工大学建筑系与中小学合作,在天水围社区设计儿童友好型遮阳座椅,提升青少年对公共空间的归属感。
争论与不同观点:

普适性vs.差异化需求:老年群体偏好固定式遮阳与休憩座椅,青年则需求灵活开放空间(如可移动遮阳伞供滑板运动使用),导致设计方案需分区域定制。

四、推荐资源
学术研究:《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微气候调节策略——以香港为例》(参考资料[1]),系统分析技术路径与政策建议。
行业报告:香港绿色建筑议会《2024城市微气候改善白皮书》,含垂直绿化、智能遮阳成本效益数据。
案例集:《香港公共空间改造100例》(2025,香港规划署编),收录旺角、观塘等“公共阳伞”试点项目。
政策文件:香港发展局《高密度社区微气候治理行动纲领(2025-2030)》,明确容积率奖励与资金补贴细则。
工具平台:香港大学“城市微气候模拟工具”(在线版),输入建筑参数即可生成遮阳与绿化优化方案。

五、(5点高管简报
紧迫性:香港高密度社区夏季地表温度较郊区高5-8℃,热岛效应已影响居民健康与商业活力,“公共阳伞”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技术核心:需走“立体绿化+智能遮阳+通风优化”组合路径,垂直绿化可降低建筑温度10℃,光伏遮阳棚实现“降温+发电”双赢。
政策杠杆:容积率奖励(最高20%)与跨部门审批绿色通道是推进关键,建议优先试点九龙城、深水埗等高温高密社区。
社区逻辑:居民参与度直接决定项目成败,参考荃湾“邻里阳伞计划”,通过投票、捐赠、设计共创提升接受度。
投资回报:初期单㎡改造成本约2000港元,但可使周边商铺租金提升15%、公共空间使用率翻倍,长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