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1阅读
  • 3回复

[猎奇]考中进士还穷困潦倒?甚至有人饿死,清朝历史告诉你,大有人在[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2723
金币
88502
道行
37009
原创
2345
奖券
4785
斑龄
134
道券
1061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3509(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43





文章|妍妍



编辑|妍妍



考取功名,真的能一步登天吗?



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许多寒门学子抱着“只要通过科举,就能改变命运”的幻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拼搏,夜以继日地读书、备考,希望通过一场考试跳出贫寒、改变生活。然而,现实真是如此美好吗?从清朝历史来看,很多考中了进士的学子,却最终在街头饱受饥饿,甚至以悲惨的命运告终。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科举及第并非一场可以轻松实现阶层跨越的梦,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残酷真相。



科举及第:一纸功名,背后的残酷真相



在清朝,科举考试的进士及第只是一个起点。考中进士后,还要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三甲的进士中只有少数幸运者能够进入翰林院,担任一些重要职务。一甲进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而这些人会直接进入朝廷,享受丰厚的官职和权力。然而,大多数的二甲、三甲进士还需要参加朝考,考试内容随朝代的变化而不同。例如,在雍正年间,朝考的形式包括“诏”、 “论”和“奏”,而到了嘉庆年间,朝考则改为诗赋。那些在朝考中表现优秀的进士,才有可能进入“老虎班”,等待朝廷的地方官职空缺。



然而,朝考制度并没有实现公平选拔,反而暴露出许多问题。一些考生通过提前打听考题或者依赖关系网获得考试的优势。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寒的进士,往往因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打点关系,只能眼睁睁看着出身富裕的同科同学一步步走向成功。更有甚者,地方官员也会趁机向进士们索贿,以获取所谓的“协助费”。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寒门学子虽然有才,但因没有背景而被埋没,科举之路不再是单纯的才学比拼,而是变成了人脉和金钱的角力。



寒门进士:面对现实的严峻考验



通过科举进入京城的进士,面临的生活困境远超想象。在这个高消费的城市,作为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进士,他们必须依赖家庭的接济来维持生计。对于那些家境殷实的学子而言,还能稍微支撑得住,但对于贫寒的进士来说,日常开销简直是无法承受之重。京城的生活成本异常高昂,一名普通进士仅仅房租每月就需十两白银,而他们的月收入很可能只有二三两银子。这样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很多进士不得不变卖家当,甚至以卖字为生。



《清稗类钞》中记载,有些进士因为无法支付房租,只能寄居在寺庙或者投靠同乡会馆。与此同时,进士们还需要维系各种社会关系,参加大量应酬,送礼随份子。尤其是在同年或同乡发生喜事时,不送礼显得过于冷淡,这让贫困的寒门学子倍感压力。为了节省开支,有些人甚至选择与外界断绝联系,成为所谓的“城市隐士”,独自忍受生活的困顿与孤独。



官场中的艰难处境



清朝的候补制度是另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制度,进士们不仅要等待职位空缺,还要经历漫长的候补期,期间没有任何工资补助。根据当时的制度,许多进士可能要等待多年,甚至一生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官职。一些候补进士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地方的权贵,依靠他们的接济度日。而那些运气较好的进士,可能会从督抚那里得到些许零星差事,但这些差事大多微不足道,无法解决生计问题。最终,许多人只能在候补名单上消耗一生,变成了无实权的“文化游民”。



更糟糕的是,候补制度的运作往往缺乏透明性,资历越深的进士,等待的时间越长,但有些靠关系或者行贿的人却能够迅速获得实职。这种不公平现象尤其在乾隆后期愈加严重,京城有成千上万的候补进士,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资历深厚,却始终无法获得任命。为了打发无聊的候补岁月,部分进士甚至选择经商,开设钱庄或者经营布匹药材生意。然而,这些“商业行为”却常被视为不务正业,反而影响了他们日后的仕途。困境中的进士们不得不做出两难的选择:要么继续等待命运的转机,要么放弃仕途,转而从商。



清朝官场:人情与权力的游戏



在清朝的官场中,关系和背景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有权有势的进士通过家族关系或者金钱,能够迅速晋升,而那些出身寒门的进士,则常常被迫等待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许多寒门进士因此深感绝望,他们的命运似乎早已被社会结构所限定。而这种权力寻租的风气也为日后的官场腐败埋下了隐患。



一些有钱的候补官员,可以通过捐输(即通过“捐纳”将钱财送给上级官员)来加速自己的晋升。而那些没有金钱背景的寒门进士,只能选择沉默或者为生计四处借债。最可悲的是,一些在候补名单上待了多年的进士,因无力捐纳而陷入债务危机,最终只能放弃官职,成为无名小卒。



此外,清朝官场还存在“代理”的潜规则。有些官员会招募候补进士作为幕僚,允许他们以师爷的身份参与一些决策,虽然这并不是正式职位,但却能够让进士们获得一定的收入和经验。然而,这种灰色地带的存在,使得官场的权力进一步腐化。一些代理官员通过自己强大的背景,越权行事,甚至参与到贪污腐败中,社会的公正与清廉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雍正与乾隆:改革与回潮的博弈



雍正帝在位期间,意识到候补制度的严重弊端,试图改革,并让候补官员参与查办贪腐案件。这一举措初见成效,许多腐败官员被查处,候补官员也获得了实职机会。然而,乾隆帝继位后,为了稳住权贵势力,逐渐废除了这一制度。这导致了候补制度的恶化,直到清朝末期,候补官员的困境几乎无法改善。直到曾国藩上奏朝廷,才稍微缓解了这一局面。



总的来说,清朝进士的命运告诉我们,功名利禄并非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背后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虽然有才华的进士最终也难以逃脱现实的压迫和制度的不公,最终不得不面对社会阶层的限制。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5130
金币
330708
道行
2004
原创
2411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5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2:40
  科举及第:一纸功名,背后的残酷真相

  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许多寒门学子怀着“只要通过科举,就能改变命运”的幻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拼搏,希望通过一场考试跳出贫寒、改变生活。然而,现实真的如此美好吗?从清朝历史来看,很多考中了进士的学子,最终却在街头饱受饥饿,甚至以悲惨的命运告终。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科举及第并非一场可以轻松实现阶层跨越的梦,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残酷真相。

  科举及第:一纸功名,背后的残酷真相

  在清朝,科举考试的进士及第只是一个起点。考中进士后,还要根据成绩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其中,三甲的进士中只有少数幸运者能够进入翰林院,担任一些重要职务。一甲进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而这些人会直接进入朝廷,享受丰厚的官职和权力。然而,大多数的二甲、三甲进士还需要参加朝考,考试内容随朝代的变化而不同。例如,在雍正年间,朝考的形式包括“诏”、“论”和“奏”,而到了嘉庆年间,朝考则改为诗赋。那些在朝考中表现优秀的进士,才有可能进入“老虎班”,等待朝廷的地方官职空缺。

  然而,朝考制度并没有实现公平选拔,反而暴露出许多问题。一些考生通过提前打听考题或者依赖关系网获得考试的优势。尤其是那些家境贫寒的进士,往往因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打点关系,只能眼睁睁看着出身富裕的同科同学一步步走向成功。更有甚者,地方官员也会趁机向进士们索贿,以获取所谓的“协助费”。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寒门学子虽然有才,但因没有背景而被埋没,科举之路不再是单纯的才学比拼,而是变成了人脉和金钱的角力。

  寒门进士:面对现实的严峻考验

  通过科举进入京城的进士,面临的生活困境远超想象。在这个高消费的城市,作为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进士,他们必须依赖家庭的接济来维持生计。对于那些家境殷实的学子而言,还能稍微支撑得住,但对于贫寒的进士来说,日常开销简直是无法承受之重。京城的生活成本异常高昂,一名普通进士仅仅房租每月就需十两白银,而他们的月收入很可能只有二三两银子。这样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很多进士不得不变卖家当,甚至以卖字为生。

  《清稗类钞》中记载,有些进士因为无法支付房租,只能寄居在寺庙或者投靠同乡会馆。与此同时,进士们还需要维系各种社会关系,参加大量应酬,送礼随份子。尤其是在同年或同乡发生喜事时,不送礼显得过于冷淡,这让贫困的寒门学子倍感压力。为了节省开支,有些人甚至选择与外界断绝联系,成为所谓的“城市隐士”,独自忍受生活的困顿与孤独。

  官场中的艰难处境

  清朝的候补制度是另一个令人感到窒息的制度,进士们不仅要等待职位空缺,还要经历漫长的候补期,期间没有任何工资补助。根据当时的制度,许多进士可能要等待多年,甚至一生都无法获得真正的官职。一些候补进士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地方的权贵,依靠他们的接济度日。而那些运气较好的进士,可能会从督抚那里得到些许零星差事,但这些差事大多微不足道,无法解决生计问题。最终,许多人只能在候补名单上消耗一生,变成了无实权的“文化游民”。

  更糟糕的是,候补制度的运作往往缺乏透明性,资历越深的进士,等待的时间越长,但有些靠关系或者行贿的人却能够迅速获得实职。这种不公平现象尤其在乾隆后期愈加严重,京城有成千上万的候补进士,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资历深厚,却始终无法获得任命。为了打发无聊的候补岁月,部分进士甚至选择经商,开设钱庄或者经营布匹药材生意。然而,这些“商业行为”却常被视为不务正业,反而影响了他们日后的仕途。困境中的进士们不得不做出两难的选择:要么继续等待命运的转机,要么放弃仕途,转而从商。

  清朝官场:人情与权力的游戏

  在清朝的官场中,关系和背景往往比能力更加重要。有权有势的进士通过家族关系或者金钱,能够迅速晋升,而那些出身寒门的进士,则常常被迫等待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许多寒门进士因此深感绝望,他们的命运似乎早已被社会结构所限定。而这种权力寻租的风气也为日后的官场腐败埋下了隐患。

  一些有钱的候补官员,可以通过捐输(即通过“捐纳”将钱财送给上级官员)来加速自己的晋升。而那些没有金钱背景的寒门进士,只能选择沉默或者为生计四处借债。最可悲的是,一些在候补名单上待了多年的进士,因无力捐纳而陷入债务危机,最终只能放弃官职,成为无名小卒。

  此外,清朝官场还存在“代理”的潜规则。有些官员会招募候补进士作为幕僚,允许他们以师爷的身份参与一些决策,虽然这并不是正式职位,但却能够让进士们获得一定的收入和经验。然而,这种灰色地带的存在,使得官场的权力进一步腐化。一些代理官员通过自己强大的背景,越权行事,甚至参与到贪污腐败中,社会的公正与清廉变得更加遥不可及。

  雍正与乾隆:改革与回潮的博弈

  雍正帝在位期间,意识到候补制度的严重弊端,试图改革,并让候补官员参与查办贪腐案件。这一举措初见成效,许多腐败官员被查处,候补官员也获得了实职机会。然而,乾隆帝继位后,为了稳住权贵势力,逐渐废除了这一制度。这导致了候补制度的恶化,直到清朝末期,候补官员的困境几乎无法改善。直到曾国藩上奏朝廷,才稍微缓解了这一局面。

  总的来说,清朝进士的命运告诉我们,功名利禄并非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背后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虽然有才华的进士最终也难以逃脱现实的压迫和制度的不公,最终不得不面对社会阶层的限制。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8940
金币
310018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19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50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1小时前
清朝进士的生存困境:科举荣光背后的现实枷锁
在清朝,考中进士常被视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转折点,但大量史实揭示,许多进士尤其是寒门士子,即便金榜题名后仍难逃贫困甚至饿死的命运。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科举制度设计缺陷、官场潜规则与京城生存压力交织的复杂现实。

科举制度下的进阶陷阱
进士分级与朝考门槛:清朝进士分为一甲(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一甲3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而二甲、三甲进士需额外参加“朝考”才能获得仕途资格。朝考名义上选拔真才实学,实则暗藏猫腻——富家子弟可通过“协助费”打点考官或提前打探题目,寒门学子因无力疏通往往被排挤。
候补制度的漫长煎熬:通过朝考的进士仍需进入“进士班”排队候补,而清朝后期京城候补官员多达数千人,部分人需等待十年以上才能补任实职。候补期间无朝廷俸禄,生活全靠自理,贫困者只能寄居寺庙或同乡会馆,甚至当街卖字为生。
京城生存压力与资源分配失衡
高昂的生活成本:据《清稗类钞》记载,一名普通进士在京城的月支出超过20两白银(含10两房租及基本吃穿),而当时普通教书匠月收入仅2-3两。寒门进士因家庭无力持续资助,常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
人情社会的隐形负担:京城官场应酬频繁,送礼、随份子成为常态。缺乏人脉的寒门进士为维系关系不得不耗费仅有的资源,进一步加剧经济困境。部分地方官员甚至借机勒索“协助费”,令寒门学子望而却步。
权力寻租与寒门逆袭的困境
捐纳制度的不公:清朝官场盛行“捐纳”,即通过缴纳银两换取优先补职权。嘉庆年间,一个知县实缺市价高达3000-5000两白银,寒门进士往往需举债捐官,最终陷入债务泥潭。
家世背景的决定性作用:考官在朝考和职位分配中常优先考虑考生家世,权贵子弟即便文采平庸也能快速上位。正如时人感慨:“我写的文章比富家子弟好,可考官一看我家里没背景,就直接划掉了。”
典型案例与制度反思
以李文通为例,其父母借债供他读书,考中进士后赴京候补,却因无钱租房只能蜷缩于同乡会馆门槛,最终在饥饿与寒夜中病逝。这类案例折射出科举制度对寒门学子的残酷性——他们穷尽一生追求功名,却在京城的权力游戏中沦为牺牲品4。雍正帝曾试图通过让候补官员参与查办贪腐以加速晋升,但未能撼动根深蒂固的官僚体系。

清朝进士的命运揭示:科举制度虽为底层提供了上升通道,但在资源分配不公、权力寻租横行的现实下,“金榜题名”对多数寒门学子而言,不过是从“寒窗苦读”跌入“京城贫病”的另一场噩梦。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8302
金币
582
道行
1910
原创
0
奖券
5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645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6小时前
看了感叹清朝的举子好难啊!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