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阅读
  • 2回复

[猎奇]她身为皇后,却给康熙出了个难题,导致死后37年不得下葬,最后关在门外![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2420
金币
682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8
奖券
17898
斑龄
198
道券
1055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27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33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08-07) —

无论身处于皇家还是民间,逝世后停灵几天或数十天都是一种普遍的习惯。然而,历史上却有一位女子,她在去世后足足停灵了整整37年,依旧未能入土安葬。她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湘妹子——孝庄文皇后。那么,孝庄文皇后究竟是谁呢?

孝庄文皇后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协助两位皇主进行统治,功不可没。尽管如此,令人不解的是,康熙皇帝为何没有为自己的祖母立墓,而导致她在去世后长达37年未能够入土安葬?更让人好奇的是,她为何最终并未被安葬于皇陵之内,而是选择了陵园之外的地点呢?

顺治皇帝去世之时,实际上意图将皇位传给他的次子福全。原因为清朝的纷争,孝全的权谋活动让康熙这位未来的帝王最终获得了皇位。年仅8岁的玄烨(即后来的康熙皇帝)在即位后,因年轻而失去母亲,与祖母孝庄太皇太后之间的感情格外密切。在康熙年间的各项重大事件,诸如平甄氏的权臣鳌拜、平三藩等,孝庄在财力上的支持不可小觑,这使得康熙对祖母的感激与尊敬日益加深。然而,当孝庄因病卧床时,康熙更是请求上天,愿以自己的寿命作为交换,希望能让祖母多活些日子。尽管如此,孝庄皇后终在康熙二十六年,即1687年离世,结束了她精彩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她临终之际,孝庄特别叮嘱康熙:“关于我身后之事,请你务必铭记:我的祖先太宗文皇帝的棺木安放时间已久,此时不适合进行合葬。如果另外构建陵园,必将打扰百姓,这既不是合葬的意思,我心中系念着你们父子,不忍心远去,希望你能将我安葬于遵化,这样我便无憾了!”然而,孝庄皇后的遗愿给康熙皇帝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困扰,因为根据清朝的传统,孝庄文皇后应葬入昭陵,与太宗皇太极合葬。但康熙向来对祖母极为孝顺,对她的遗愿诚心恪守,这让他不得不在不同的选择中挣扎,最终,他只能选择在孝陵附近临时建造一个奉安殿,先将祖母的灵柩安置在这里。

至于孝庄皇后为何最终安葬在清东陵的大红门之外,而非皇陵内部,各种野史传言众多,流传着一些往事,部分说法甚至认为她因与多尔衮的联姻而逸失了爱新觉罗的家族荣光,因此未能被安葬于皇陵之内,让她世代守护门户。不过,经过历史研究,很多说法缺乏实证支持。实际上,孝庄皇后未被葬入陵区内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一是顺治帝的孝陵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具备最高的尊位,作为顺治之母的孝庄若葬入陵区的任何位置,身份都会显得不符;二是在清代,墓葬的左侧被视为尊,所有的王公贵族都需遵循此礼,她作为顺治之母,若葬在大红门左侧,可以彰显出她的崇高地位。

综上所述,孝庄文皇后被安葬在大红门之外并非只是指认为门卫,而是体现了她应有的尊贵身份。在康熙皇帝在世的35年中,孝庄皇后的安葬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她才最终安息于昭西陵地宫,落下了历史的一笔。

1条评分金币+13
wowoni 金币 +13 - 9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8940
金币
310018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19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50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1:11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死后停灵37年未下葬,并最终被安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的“昭西陵”,这一特殊事件的核心原因在于她的临终遗言与清朝祖制形成冲突,使康熙陷入两难境地。结合史料分析如下:

一、孝庄遗言引发的核心矛盾
拒绝与皇太极合葬
孝庄临终明确表示:“太宗(皇太极)陵寝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且不愿耗费国力新建陵墓。这一要求直接违背了清朝“帝后合葬”的祖制。

要求靠近顺治孝陵
她提出“我心恋汝父子(顺治、康熙),当于孝陵附近安厝”,希望葬在儿子顺治的陵墓旁。但孝陵是顺治帝的专属陵墓,若将孝庄葬入,会打破陵墓尊卑秩序(祖母葬入儿子陵园不合礼法)。

二、康熙的困境:孝道与祖制的两难
祖制不可违
清朝严格遵循“皇后必与皇帝合葬”的礼法,若破例可能动摇统治权威。
孝道不可弃
康熙自幼由孝庄抚养,感情极深(曾“割辫祈寿”),他无法公然违背祖母遗愿。
政治象征的敏感
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是擒鳌拜、定三藩等重大决策地,拆除其寝宫并移至暂安奉殿,隐含消除“太后干政”象征的政治考量。
三、37年停灵的权宜之计
康熙选择折中方案:

暂安奉殿的设立
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五间寝殿整体拆移至清东陵旁,重建为“暂安奉殿”,灵柩停放于此。
康熙的长期祭奠
此后37年间,康熙亲赴暂安奉殿祭拜130余次,以行动弥补无法下葬的遗憾。
四、雍正破局:昭西陵的诞生
直至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以“暂安奉殿地基稳固”为由,直接在其原址修建陵墓,命名“昭西陵”。此举巧妙规避了两大矛盾:

不违祖制:未与皇太极合葬,但名义上仍属沈阳昭陵体系(故称“昭西陵”)。
成全遗愿:毗邻顺治孝陵,且未新建陵墓(利用原有建筑)。
五、陵墓位置的特殊性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风水墙外,原因有二:

辈分高于顺治:作为顺治之母,葬入儿子陵园内不合礼制。
政治象征切割:墙外位置暗示其身份是“太宗皇后”而非“顺治生母”,维护礼法正统。
结论:一场政治与孝道的平衡术
孝庄的遗言本质是以退为进的政治遗嘱:通过拒绝合葬,切割清朝与关外旧势力的关联,巩固顺治一脉的统治。康熙的“不葬”恰是对祖母深层意图的尊重,而雍正的解决方案则体现了后世君主对礼法灵活性的探索。这一事件折射出清初政治在传统礼教与现实需求间的艰难博弈。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9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5130
金币
330708
道行
2004
原创
2411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52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7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2:46
孝庄文皇后,作为清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她的生平和身后事一直备受关注。孝庄文皇后是太宗皇太极的皇后,顺治帝的生母,康熙帝的祖母。她在清朝初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协助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尤其是在康熙年间的重大事件中,如平定权臣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等,孝庄太后的支持和智慧起到了关键作用。

孝庄文皇后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去世,享年75岁。她在临终前特别叮嘱康熙帝,希望不要与太宗皇太极合葬,也不要另外构建陵园,而是希望将她安葬在遵化。这一遗愿给康熙帝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根据清朝的传统,孝庄文皇后应葬入昭陵,与太宗皇太极合葬。但康熙帝对祖母极为孝顺,对她的遗愿诚心恪守,这让他不得不在不同的选择中挣扎。

最终,康熙帝选择在孝陵附近临时建造一个奉安殿,将祖母的灵柩安置在这里。这一临时措施导致孝庄文皇后的灵柩在奉安殿中停灵了整整37年,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才最终将孝庄文皇后安葬于昭西陵地宫。

关于孝庄文皇后为何最终安葬在清东陵的大红门之外,而非皇陵内部,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一些野史传言认为她因与多尔衮的联姻而逸失了爱新觉罗的家族荣光,因此未能被安葬于皇陵之内。然而,经过历史研究,这些说法缺乏实证支持。实际上,孝庄文皇后未被葬入陵区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尊位问题:顺治帝的孝陵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具备最高的尊位。作为顺治之母的孝庄若葬入陵区的任何位置,身份都会显得不符。
2. 礼制问题:在清代,墓葬的左侧被视为尊,所有的王公贵族都需遵循此礼。孝庄作为顺治之母,若葬在大红门左侧,可以彰显出她的崇高地位。

综上所述,孝庄文皇后被安葬在大红门之外并非只是指认为门卫,而是体现了她应有的尊贵身份。这一安排既尊重了她的遗愿,又符合清朝的礼制和传统。在康熙皇帝在世的35年中,孝庄皇后的安葬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她才最终安息于昭西陵地宫,落下了历史的一笔。这一段历史不仅反映了孝庄文皇后在清朝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展示了康熙帝对祖母的深厚感情和孝顺之心。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9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