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未来之城的无界融合实践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以“三智(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未来之城”为愿景,打造了一个集产业地标、历史文化、生态空间和AI应用于一体的“无界融合AI样板间”。其建设始于2018年上海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战略布局,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团队主导规划,通过全生命周期智慧化提升,推动城市从单一示范向综合示范升级1。
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马桥文化的传承意义 马桥文化作为上海远古文明的起点,其开放多元的融合特征被视为现代上海“海纳百川”精神的源头。试验区在规划中回溯文化根源,将马桥文化元素融入主题小品、铺装、地景等设计,实现历史文脉与未来科技的对话1。
国际经验的对标借鉴 试验区对标伦敦斯特拉福德科技城(数字创意产业集聚)、巴黎伊西智慧实践区(社区数字化服务)、新加坡榜鹅数字创新区(产教融合模式),构建“一轴一园三区四廊”空间布局,涵盖车路协同试验段、生态公园网络及智慧产业廊道1。
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创新
“一轴一园四廊”的空间结构
中青路智创轴:设置车路协同试验段、智能服务无人车,展示未来城市交通风貌。
未来之舟生态公园:串联4个社区公园和7个口袋公园,构建全域蓝绿休闲空间。
四条功能廊道:智慧山丘实践走廊、紫东路绿荫走廊等东西向廊道,联结产业节点与生态景观1。
“智研盒子”的社区服务模式 以300米服务半径为单元,打造模块化“智研盒子”,提供产业人才与居民所需的全方位服务,构建5分钟舒适生活圈1。
青年设计师赋能城市创新实践
AI与设计的融合探索 2023年,试验区通过“因AI而来”青年艺术家联盟,集结多领域设计师参与城市家具和公共空间设计。例如:
UDG西木建筑工作室提出“AI赋能可变建筑”,实现空间高效利用;
行之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张“用设计倒逼AI进步”,推动技术贴近生活需求;
邦越设计强调“文化元素数字化转译”,使AI在复杂建筑形态中找准定位
设计理念的核心共识 设计师普遍认为,AI应如“电力”般自然融入设计流程,通过量化指标提升用户体验,同时注重生态环保与在地文化属性,平衡科技与人文温度2。
未来发展愿景与产业生态构建
试验区以“双引擎、双配套”为抓手,推动人工智能与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截至2023年,全域已集聚企业2000余家,包括30余家世界500强及独角兽企业,规划建设115万平方米商业办公区、763万平方米智能制造区,目标成为“有高度更有温度的产城共生家园”13。其“无界融合”理念不仅体现在空间与技术层面,更通过开放协作模式,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