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1阅读
  • 2回复

[其他]鲟鱼为什么一入缸就死,怎么养不容易死[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pplt16888

UID: 1582792

精华: 116
级别: 天外仙宗
 

发帖
8768
金币
1779
道行
13200
原创
4
奖券
102
斑龄
23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384(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7-13
最后登录: 2025-08-0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9:59


一、鲟鱼为什么一入缸就死
1、缺氧:鲟鱼一入缸就死可能是缺氧导致的,鲟鱼对氧气的需求量是非常高的,可以说它们是一种高耗氧的鱼类。如果养殖它们的鱼缸内缺少氧气或没有氧气泵的话,它们很容易就会出现缺氧死亡的情况。

2、不适应新环境:鲟鱼一入缸就死还有可能是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因为鲟鱼的品种有很多,不同的品种习性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一些鲟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还有一些鲟鱼是生活在海水之中的。如果将它们放在不适宜生长的鱼缸中,那么它们就会出现死亡的情况。

3、患病:鲟鱼一入缸就死也有可能是患病导致的,当它们更换了新环境,生病的情况会更加严重,最终出现死亡的情况。

二、鲟鱼怎么养不容易死
1、安装氧气泵:要想避免鲟鱼死亡,就要保证鱼缸内的氧气充足。有条件的话,最好安装一个氧气泵,并且持续打氧,这样就可以避免它们出现缺氧死亡的情况。

2、保持环境稳定:平时饲养的时候要保证水温和水质稳定,这样可以避免环境波动太大导致它们出现不适。

3、定期检查:人工养殖鲟鱼的时候,需要定期检查它们的身体,避免它们出现生病的情况。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4744
金币
328126
道行
2004
原创
2411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47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0:16
鲟鱼养殖难题解析:为何一入缸就死及如何养护

一、鲟鱼一入缸就死的原因分析

1. 缺氧问题
   - 鲟鱼作为高耗氧鱼类,对氧气的需求量极大。
   - 鱼缸内若缺乏足够的氧气或未配备氧气泵,鲟鱼极易因缺氧而死亡。
   - 解决方案:安装氧气泵并持续打氧,确保鱼缸内氧气充足。

2. 新环境不适应
   - 鲟鱼品种多样,生活习性各异,有淡水种和海水种之分。
   - 将鲟鱼置于不适宜其生长的鱼缸中,会导致其迅速死亡。
   - 解决方案:了解鲟鱼的具体品种和生活习性,为其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3. 患病问题
   - 鲟鱼在更换新环境后,可能会因应激反应而加重病情,最终导致死亡。
   - 解决方案:在引入新鱼前进行健康检查,确保鲟鱼无疾病;养殖过程中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病症。

二、如何养护鲟鱼以减少死亡

1. 氧气供应
   - 安装并持续运行氧气泵,确保鱼缸内氧气充足。
   - 定期检查氧气泵的工作状态,防止因设备故障导致缺氧。

2. 环境稳定
   - 保持鱼缸内水温和水质的稳定,避免剧烈波动。
   - 根据鲟鱼的品种和习性,调整鱼缸的光照、水流等条件。
   - 定期更换部分鱼缸水,保持水质清洁。

3. 健康管理
   - 定期检查鲟鱼的身体状况,包括鳞片、鳍条、眼睛、鳃部等。
   - 发现异常症状时,及时隔离病鱼并进行治疗。
   - 养殖过程中注意预防疾病,如定期消毒鱼缸、使用抗病药物等。

4. 饲料与投喂
   - 选择适合鲟鱼品种的饲料,确保营养均衡。
   - 根据鲟鱼的生长阶段和食欲情况,合理调整投喂量和投喂频率。
   - 避免投喂过期或变质的饲料,防止食物中毒。

总结

鲟鱼一入缸就死的原因主要包括缺氧、新环境不适应和患病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养殖者需要确保鱼缸内氧气充足、环境稳定,并定期检查鲟鱼的健康状况。同时,合理的饲料选择和投喂也是保证鲟鱼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通过综合施策,可以有效提高鲟鱼的存活率,为养殖者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48703
金币
307929
道行
20030
原创
757
奖券
194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4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08-06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1:42
鲟鱼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鲟鱼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高市场需求:鲟鱼因其肉质鲜美和鱼子酱的珍贵而受到市场的高度追捧。鱼子酱是国际市场上非常昂贵的食材,使得鲟鱼养殖成为一项利润丰厚的产业。
高附加值产品:除了鱼肉,鲟鱼的鱼子酱、鱼皮等副产品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这些产品的附加值使得养殖者能够从单一养殖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高养殖成本:尽管鲟鱼的经济效益高,但其养殖成本也相对较高。鲟鱼对养殖环境要求严格,需要持续的氧气供应和稳定的水质管理,这些都需要较高的投入。
鲟鱼为什么一入缸就死
鲟鱼一入缸就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缺氧:鲟鱼是一种高耗氧的鱼类,如果鱼缸内的氧气不足,它们会很快出现缺氧死亡的情况。因此,鱼缸中必须安装氧气泵以保证氧气充足。
不适应新环境:鲟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尤其是不同品种的鲟鱼对水质的要求不同。例如,有些鲟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而有些则生活在海水中。如果将它们放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它们会很快死亡。
患病:鲟鱼在进入新环境时,如果本身已经患病,病情可能会加重,最终导致死亡。
鲟鱼怎么养不容易死
为了提高鲟鱼的存活率,养殖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安装氧气泵:保证鱼缸内的氧气充足是避免鲟鱼死亡的关键。有条件的话,最好安装一个氧气泵,并且持续打氧。
保持环境稳定:饲养时要保证水温和水质的稳定,避免环境波动太大导致鲟鱼不适。水温应保持在20度左右。
定期检查:人工养殖鲟鱼时,需要定期检查它们的身体状况,避免它们出现生病的情况。
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鲟鱼的存活率,从而提升养殖的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鲟鱼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养殖效益,必须对养殖环境进行科学优化。以下从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控和环保措施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1. 水质管理优化
鲟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养殖场地应具备稳定、清洁的水源。水温适宜范围为10-20℃。通过精准水质调控技术,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溶氧、pH值、氨氮等指标,确保水质稳定。此外,贵州省水产研究所通过精准水质调控系统,实现了对溶氧、pH值等6项核心指标的实时监测,保障了鲟鱼的健康生长。

2. 饲料投喂优化
鲟鱼是肉食性鱼类,主要以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小鱼虾为食。在人工饲养环境中,经过驯化的鲟鱼苗种及成鱼可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饲料粗蛋白含量应在40-45%,粒径在0.6-1毫米之间,日投饵率为6-8%。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还研发了全周期营养配方,饲料利用率提升了23%,有效保障了鲟鱼的营养需求。

3. 病害防控优化
加强养殖场地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在放苗前15天,可以将池塘的水加到20cm左右,然后用生石灰兑水进行全池泼洒,对池塘消毒,消灭水中的有毒物质。池塘浸泡3天左右后将池水排出去,或者使用茶籽饼进行清塘消毒,不仅能杀死池塘中的鱼虾,剩下的茶麸还可以作为肥料。

4. 环保措施优化
合理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贵州省水产研究所通过综合化的投喂策略和环保措施,实现了无抗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并推广了健康高效的鲟鱼生态养殖模式

上述优化策略,可以有效提升鲟鱼养殖的效益和可持续性。具体实施时,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养殖场地,并采用先进的水质调控和饲料投喂技术,同时加强病害防控和环保措施,确保鲟鱼的健康生长

鲟鱼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方法
1. 车轮虫病
病原体:车轮虫,寄生在鱼体和鳃耙上。
症状: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疗效。
也可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铜。
2
. 肿嘴病
病原体:细菌,主要由于投喂变质的饵料引起。
症状:嘴肿、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
防治方法:
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
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3. 斜管虫病
病原体:斜管虫,大量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
症状: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4. 出血病
病原体:气单胞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防治方法:
在苗种培育期间,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或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消毒。
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预防,以及在饲料中添加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提高其免疫力。

5. 细菌性败血病
症状:病鱼行动迟缓,摄食量下降,体表症状为腹部、口腔周围、骨板基部出血,肛门红肿,鳃丝颜色较淡;剖检有淡红色腹水,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坏死灶,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并充满泡沫状粘液物质。
病原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为条件致病菌。
治疗:
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每立方米2.0g拌饵,分4次投喂,6d为一疗程。

预防:
减少对鱼体不必要的操作,保持池水清洁。
定期用二氧化氯(0.3g/立方米)、聚维酮碘(0.5g/立方米)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及维生素A、E等

6. 肠炎病
症状: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检查病鱼,可见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或者全肠呈红色,肠内无食物且积黄色粘液。
病原体: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punctata)感染所致。
治疗:
每100kg鱼每天用2~4g大蒜素或痢特灵,拌饵投喂,连服5~6d。

预防:
投喂天然饵料,一定要新鲜;投喂人工饲料,要选用颗粒大小适中、未变质的全价饲料。
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投喂,定期投喂药饵(每10kg饲料中添加大蒜素2g)。

7. 烂鳃病
症状:病鱼体色较淡,行动迟缓,离群独游;鳃丝发白。
病因:因养殖水体水温偏高(25℃以上),有机质含量高,某些有害细菌生长旺盛,毒力增强,感染鱼体所致。
治疗:
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3g/立方米水体,连泼2d。
内服治疗,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天用药50mg/kg鱼体重,连用3~5d。

预防:
及时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8. 水霉病
症状:受感染的孵化中的中华鲟卵上,菌丝像根状物浸入一个白色绒球。体表受伤的中华鲟也易继发感染水霉,病鱼伤处灰白色,孳生大量棉絮状水霉菌丝,患病中华鲟早期离群在水体上层不正常游动,不摄食,鱼体逐渐消瘦,直至死亡。
病原体:水霉属(Saporlegnia)和绵霉属(Achlya)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

治疗:
每天用孔雀石绿(6g/立方米)溶液浸泡鱼卵10min。
全池泼洒食盐、小苏打合剂,用药量为食盐400g/立方米水体+小苏打400g/立方米水体。

预防:
提高鲟卵受精率,改进孵化方法,保持良好水质,或采用人工方法不断清除坏卵。
放养仔、幼鱼的鱼池池壁要细致,经过操作后的鱼苗下池时,须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消毒。

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包括车轮虫病、肿嘴病、斜管虫病、出血病、细菌性败血病、肠炎病、烂鳃病和水霉病等。这些病害的防治需要结合药物治疗和日常管理,如定期消毒、保持水质清洁、合理投喂等,以确保鲟鱼的健康生长。


鲟鱼常见寄生虫及其防治方法
1. 车轮虫病
症状:车轮虫病的病原体为车轮虫,当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过多时,会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可能导致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
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2. 小瓜虫病
症状:小瓜虫病是由小瓜虫寄生引起的,患病鲟鱼的鳃部会出现白色小点,导致鳃部失去氧气交换功能,进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防治方法:
使用2%~3%的食盐配备生理盐水,浸泡患病鲟鱼1小时,可有效杀灭小瓜虫。
在鱼苗放苗前,可以提前使用高锰酸钾对鱼池进行消毒处理,调节水质,提高鲟鱼品质,降低寄生虫发病的可能性。

3. 锚头鳋和指环虫病
症状:锚头鳋和指环虫等寄生虫会附着在鲟鱼体表,影响其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能导致鱼体虚弱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使用阿维菌素等驱虫剂进行预防。
定期检查水质,避免寄生虫滋生。

4. 斜管虫病
症状:斜管虫病的病原体为斜管虫,当病原体大量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时,会引起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防治方法:
斜管虫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5. 鞭毛虫性烂鳃
症状:病鱼体表正常,但体色黯淡,鳃丝肿胀变黑、外露,鳃裂张开,鳃盖膜闭合不严,不吃食或食量减少。鳃有黏液,鳃丝末端暗黑,镜检可见鳃丝表面有大量鞭毛虫和黏液混合并覆盖鳃丝表面而形成层状结构,鳃的呼吸功能严重受损。

防治方法:
建立好的水处理系统,提供优质的水源,是预防鞭毛虫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发现有鞭毛虫病发生时,可用80~100mg/L生石灰全池泼洒,调节水质、杀虫有效。
使用100mg/L福尔马林、0.5mg/L硫酸铜和0.2mg/L硫酸亚铁混合后全池泼洒。
总结
鲟鱼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是常见的问题之一,需要养殖户密切关注水质管理和饲料质量。一旦发现寄生虫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使用特定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以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