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科技、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构建了“技术赋能—主体赋能—价值赋能”的“AI赋能教育三重递进”模式,为食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学科的坚实基础,江南大学发布食品学科专用大模型FoodSeek(食问),以“食品+AI”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路径。这一模型由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与科大讯飞、华为合作,依托万方数据和食品伙伴网的数字资源,共同构建一个从食品专业知识发现到价值创造的“端—端”赋能体系。
技术赋能:重塑教育教学新场景
针对知识更新快、教学资源碎片化、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学院依托数据挖掘技术和知识图谱构建方法,创新性地构建了多模态课程立体化架构体系。当前,学院基于20门核心课程知识图谱构建的AI教学系统,已实现100%专业覆盖。系统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后,学生平均知识留存率从58%跃升至82%。
学生普遍反馈,学习路径像导航一样清晰。对于教师而言,AI智慧引擎让备课效率提升40%,“精准学情分析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地”成为85%教师的共同感受。
这种变革源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构建的教育教学全周期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对接在线平台,自动采集课堂教学、实验实训及在线学习数据,动态监测课程大纲、教学进度等关键环节,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科学治理的转变。
实践教学同样迎来智能化升级。学院与伊利集团、安井食品、雨润食品等行业企业,建立了以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15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教学实践基地为代表的近百家食品数智化生产校外实践基地。从课堂理论转向产业实践,数字化载体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主体赋能:激发师生发展新动能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首设“食品AI卓越创新班”,实施“数智+”课程体系,构建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主体,人工智能为辅助,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课程体系。
学院还创新推出AI思政辅导员,借助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在思政引领、心理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极大提升了学生问题解答效率与干预准确性。这种创新模式既保留了人文关怀的温度,又开拓了思政教育智能化的新维度。
科研领域同样发生着深刻变革。食品科研长期面临着知识获取分散、数据孤岛严重、研发周期长等问题,学校发布的大模型为这些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FoodSeek具备智能文献信息抽取与理解、实验设计与仿真模拟、科研数据智能解析等强大功能,能够贯穿科研任务的全流程,推动传统科研范式从“被动搜索”向“主动推荐”转变,显著提升了科研效率与创新质量。
价值赋能:服务国家战略新需求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在“健康中国”和“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率先推动人工智能与食品学科的深度融合创新。FoodSeek大模型正是“食品+AI”创新实践的重要探索。该模型设计了“1+3+N”创新架构:1个核心智能平台,打造通用的多模态智能底座;3大关键应用方向,瞄准食品安全智慧监管、食品智能制造与创新以及个性化营养健康指导;N个场景化智能体,构建“轻量化、场景化”的子模型,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在服务社会方面,学院打造“食品营养成分分析”智能体,面向公众提供食品营养健康科普服务;同时开放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问答系统,助力行业规范发展,充分体现了高校的使命担当——既要攀登科研高峰,又要服务产业需求。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院长孙秀兰教授表示:“人工智能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成为教师的‘超级助手’,让教育变得更精准、更高效。”
从课程改革到科研创新,从实践育人到管理服务,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探索证明,AI不是教育的“替代者”,而是“赋能者”。当科学技术与教育规律同频共振,当学科优势与智能工具有机结合,育人工作将在变革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道路上,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正以创新者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奋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