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概况及感染者共性分析
近期,佛山市报告多例基孔肯雅热病例,疫情引起广泛关注。根据最新通报,截至2025年7月23日,全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已达3645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顺德区(2934例)、禅城区(147例)、南海区(107例)等区域,其中顺德区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为疫情核心区域。目前,90%的疫点村居风险等级已降至中风险以下,33%达到安全水平,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
感染者早期症状共性及易忽视表现
对佛山400名基孔肯雅热感染者的调查显示,患者在发病初期存在五大典型共性,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或疲劳症状:
发病前2天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全身乏力、眼睛酸胀、关节轻微疼痛,但体温尚未明显升高,多数患者误以为是空调使用过度或疲劳所致,选择自行饮用凉茶缓解,延误早期干预。
关节疼痛特点:疼痛多累及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小关节,部分患者因疼痛剧烈影响行走。
发热伴随皮疹:病程2~3天后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8℃以上),同时伴随斑丘疹,多见于四肢及躯干,皮疹通常持续3~5天消退。
病程自限性:多数患者病程持续5~7天,预后良好,但少数病例关节疼痛可能迁延2~3个月。
重点人群风险:65岁以上老年人、新生儿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易出现并发症,需优先就医。
疫情传播途径与核心预防措施
基孔肯雅热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白纹伊蚊(花斑蚊)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播风险。预防需围绕“灭蚊、清积水、防叮咬”三大核心展开:
灭成蚊:使用电蚊香、灭蚊喷雾等家用药剂,定期对居住环境消杀;社区层面组织专业人员入户灭蚊,降低蚊虫密度。
清积水:重点清除水生植物容器、花盆托盘、屋顶积水等伊蚊孳生地,阻断蚊虫繁殖链。
防叮咬: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避蚊胺等驱蚊剂。
医疗应对与公众行动建议
为应对疫情,佛山市已核增35家医院开展病毒核酸检测,设置53家定点收治医院,确保“早发现、早诊治”。市民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避免自行用药。此外,7月19-20日全市开展统一灭蚊行动,呼吁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共同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基孔肯雅热虽以轻症为主,但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通过科学防控和个人防护,可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公众需提高警惕,尤其关注早期症状,避免延误病情。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表现及临床特征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以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为核心特征,部分患者可能伴随其他全身症状,且需注意与登革热等疾病的鉴别。
核心症状表现
突发高热
潜伏期通常为3—7天,患者常突然起病,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伴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双峰热”,即发热1—7天后短暂退热,3天后再次发热,持续3—5天恢复正常。
严重关节疼痛
发热同时或随后出现多关节疼痛,常见于手腕、手指、膝盖、脚踝等小关节,可累及脊椎,疼痛剧烈且进展迅速,数小时内可能导致关节功能丧失,活动时加剧,晨间症状较重。部分患者关节痛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甚至数年。
皮疹
约50%—80%的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多见于躯干、四肢伸展侧、手掌和足底,表现为斑疹、丘疹或紫癜,疹间皮肤正常,常伴瘙痒,数天后消退,可能轻微脱屑。
其他伴随症状与并发症
全身症状: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结膜炎、恶心、呕吐等。
慢性表现:部分患者康复后可能遗留持续数月的关节疼痛或疲劳,极少数发展为慢性关节炎。
并发症:罕见情况下可能出现流产、脑膜炎等,但发生率较低。
与登革热的鉴别要点
鉴别点 基孔肯雅热 登革热
关节痛 剧烈且持续,累及小关节,影响活动功能 较轻,以肌肉痛为主
皮疹 红色斑疹/丘疹,分布于躯干、四肢伸展侧 细小红疹类似麻疹,可伴瘙痒
出血倾向 少见 常见牙龈出血、鼻衄、瘀斑等
实验室指标 白细胞、血小板通常正常 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就医提示
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尤其是近期有疫区旅居史或蚊虫叮咬史,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就诊,主动告知流行病学史,以便尽早诊断和对症治疗。目前该病无特效治疗,需避免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首选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症状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以下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措施:
1. 防蚊灭蚊
家庭防护:安装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止蚊虫进入室内。可以使用蚊香、电子驱蚊器、电蚊拍、灭蚊灯等设备驱蚊。在房间内适时喷洒家用卫生杀虫气雾剂,进行灭蚊处理。
个人防护:外出活动或旅行时,尽量穿长袖衣服和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物上涂抹蚊虫驱避药物。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蚊虫较多的地方逗留过久。
2. 清除居家积水
伊蚊主要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繁殖,因此应及时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花盆、缸罐、轮胎等。种养的水生植物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
及时清理沟渠、天台等地面积水,填塞竹节和树洞,防止蚊虫孳生。
3. 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或通过蚊子传染给家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详细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如旅游史或周围人群发病情况),并及时采样送检。
4. 环境清理
在社区或家庭周围进行环境清理,减少蚊虫的栖息地。定期检查和清理积水区域,保持环境整洁。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风险。预防的关键在于防蚊灭蚊和清除蚊虫孳生地,同时注意个人防护和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