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产业革新: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双轮并进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通过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生态协同,深刻重塑产业格局。从前沿技术研发到规模化应用落地,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发展路径,以科技力量推动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
领军人物与企业实践:以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彭志辉:90后科技创业者的AI报国之路
核心贡献:作为智元创新(上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彭志辉将个人技术追求与国家产业发展需求深度绑定,带领团队突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瓶颈,推动通用具身智能产业化落地2。
里程碑成果:2023年主导研发国内首款全栈自研人形机器人“远征”原型机,2024年实现量产,2025年全球率先完成1000台下线交付,目前公司通用具身机器人出货量居行业第一2。
技术引领:2025年发布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启元大模型(GO-1)”,提出ViLLA架构;同年推出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智元灵渠OS”开源计划,推动行业生态共建2。
智元机器人: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落地的标杆实践
场景覆盖:机器人已应用于工厂、家庭等多场景,解决生产力升级需求;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启元大模型获最高荣誉“SAIL之星”大奖2。
生态协同:强调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本体+AI全栈技术”模式,构建“技术-产品-场景”闭环,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规模化落地经验2。
区域产业布局:以场景为牵引的AI+生态构建
南宁市青秀区:政务与产业双轮驱动AI赋能
政务智能化:部署DeepSeek系列模型搭建政务大模型应用平台,提升政务服务效率,推动甘蔗种植等农业场景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4。
产业生态建设:通过搭建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举办供需对接活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聚焦低空经济等特色领域,打造AI产业新高地4。
广西数科院:面向东盟的AI创新枢纽
技术储备:拥有人工智能博士团队,实施公共安全、政务咨询等垂直领域大模型项目,具备“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4。
国际化布局: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窗口优势,计划3-4年内建立面向东盟的国家级人工智能产业化创新平台,推动技术与服务输出4。
国家战略导向:顶层设计与核心技术突破并重
发展方向与政策支持
核心技术攻坚:聚焦基础理论、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卡脖子”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系统3。
产学研协同: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创新体系,深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与数据资源开发,加速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赛道布局3。
风险治理:完善法律法规、伦理准则与监管机制,在技术创新与安全可控间寻求平衡,确保人工智能健康发展3。
未来趋势:从“工具”到“伙伴”的人机协作新范式
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向“人机协作伙伴”演进。例如,智元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的“灵犀X2”人形机器人,通过自然对话与任务协同,重新定义了工厂、家庭场景中的人机交互边界,为生产力解放与社会问题解决提供新路径2。
总结:科技引领产业升级的核心逻辑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进入“技术突破-场景验证-规模复制”的加速期,其核心驱动力来自三方面:领军企业的技术攻坚、区域政府的场景牵引、国家战略的顶层支撑。未来,随着开源生态完善、跨学科融合深化与国际合作拓展,人工智能将进一步释放“新质生产力”,为全球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