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阅读
  • 1回复

[数码讨论]AI眼镜不能成下一个“偷 拍神器” | 新京报专栏[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3267
金币
316245
道行
2004
原创
2408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23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1:28

▲在某社交平台上,有博主对AI眼镜指示灯漏洞开展测评。图/社交平台截图

今年上半年,随着巨头和新锐们密集发布新产品,AI眼镜掀起消费热潮,而“拍摄功能”也引发隐私争议和担忧。

近日,南都记者走访深圳华强电子世界与赛格电子市场时注意到,有大量不知名品牌的AI眼镜在售,部分眼镜的拍摄指示灯可以通过镜框上的按钮“一键关闭”。另在部分电商平台,记者搜索发现,打着“华强北顶配”“某米同款”“工厂直销”标签的AI眼镜不在少数。

可见,各种AI眼镜的普及,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除了山寨AI眼镜以偷 拍为卖点,即便是正规产品,某种程度上也存在隐私保护的隐患,甚至一些厂商将“指示灯可关闭”作为卖点。这使得公共场所拍摄,可能成为一个严重对立的舆论问题,继而影响AI眼镜行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

对隐私不被侵犯的合理预期

AI眼镜拍摄引起的纠纷,关键在于隐私权的法律界定。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偷窥、偷 拍、窃 听、散布他人隐私的行为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

隐私主要包括三大类,即私人信息,如个人情况,病历、三围、财产状况等;私人活动,如社会交往、夫妻性生活、婚外恋等;私人领域,也称私人空间,指个人隐秘部位、个人日记、居室等。

直至20世纪60年代初,各国所遵循的隐私界定原则是“隐私止于屋门之前”,即主要集中于对家庭内私密的保护,而公共场所“不被认为存在合法的隐私”。随着微型摄像技术的普及,令“隐私止于门前”的理念渐渐变得不合时宜。

20世纪80年代,美国法学家麦克鲁格提出“隐私合理期待”观点。比如一个人将日记藏在抽屉里,他对自己日记就是有隐私预期的。但如果,他将日记扔在大街上,做成海报,他就放弃了对日记的隐私期待。

公共场所,也可以有对隐私的合理期待。因为私生活不仅在住宅之内,也存在于外在环境之中。只要权利人相信其活动不在公众视野中,有“隐”的意思表达,有“藏”的动作,那么,就可以认为,当事人有对隐私不被侵犯的合理预期。

回到具体的场景中来,裙底显然属于合理期待的范围,从头顶往下拍,显然也属于合理期待的范围。这都是典型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的行为。但是,一个女生坐在地铁座位上,男生站着,目光所及所看到的,或者他戴了一个AI眼镜,是否属于隐私的合理期待范围呢?

如果严格按照中国法律,这不是隐私。但在现在社会思潮中,对隐私的界定越来越严格。这点毋庸置疑。而AI眼镜的出现,必然会倒逼形成新的社会共识。

需要构建协同防控体系

从法律上,以拍摄隐私作为卖点的AI眼镜,可能构成“销售窃 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三条规定,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是指非法生产、销售窃 听、窃照等专用间谍器材的行为。

2024年,王昌铭通过某二手平台销售加装摄像头的手表、机顶盒等窃 听、窃照设备,获利1890元,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偷 拍设备违规售卖问题长期存在且难以根治,背后不仅有法律惩戒力度不足的短板,更存在监管执行不力的困境。而AI眼镜的出现,相当于为他们打了掩护。本来在一些电商平台、社交软件上,搜索“针孔摄像头”“隐藏摄像头”等词条,会被直接屏蔽,现在则可以搜索AI眼镜来找到卖家。

对此,一方面要强化源头治理,从生产全流程搭建刚性约束体系;另一方面要填补销售环节的监管漏洞,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平台与监管协同的防控体系,切断偷 拍设备产业链。

当然,行业在技术层面可能需要出台强制标准,法律层面也需补齐监管空白,产业发展方面则需重视伦理生态,尤其是大厂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尊重个人隐私。

公共场所拍摄与隐私保护难兼顾

AI眼镜,现在都有拍摄提示的设定,但某种程度上,这些措施很容易被绕过。任何计算机设备都是可以破解的,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关闭,甚至干脆在物理上弄坏。

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公共场所,面对另一个戴着智能眼镜的人,正常地看着自己,红灯也没闪烁,他该怎么办?

如果报警,查证需要花费自己的时间、耗费警力,最终只是正常角度拍摄,或者更微妙的,这个人声称只是在拍摄其他物品,只是不可避免地将人拍进去了,那么,警方是无法处罚的。

一个人故意搞坏了提示灯,但他可以说是坏掉了,自己并不知道。一个类似的情况是,车灯坏了,从来不在处罚范围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共场所是可以拍摄的,随着大量AI眼镜进入,引发的投诉、报警的案件可能非常多,最后必须投入大量的警力去调查,而法律后果轻微。

那么,在经济上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多个场合禁止AI眼镜进入,或者进入后必须取下。这是一个更容易识别的办法,也更可行。

消费者使用数据关乎行业发展

不过,禁止也有禁止的坏处。

首先,AI眼镜可以给消费者带来极大的方便。翻译、导航、可以辅助残疾人出行,为盲人将画面转为文字、为听障人士将声音转为画面。

其次,作为AI的一个重要终端,AI眼镜背后是,精密制造、精密光学、视网膜投影等一系列技术。只有大规模消费级的应用,才能推动相关技术进一步发展。

在人类大脑接收的信息总量中,视觉占了90%以上。人类的这个生理特征,使得人类社会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视觉构成的,比如,马路上的各种信息。这也是为什么,自动驾驶即便加入了激光雷达,也仍然是以光学信息为基础的。

未来AI的发展,多模态的AI,仅仅靠文字输入是不行的,一定需要大量输入各种场景的光学信息。在模拟输入、实验性输入、厂家的主动输入之外,真正重要的是消费者使用中输入的各种数据。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产量越大,能力越强,竞争力更强,市场份额越大的正反馈循环。而在这个循环中,数据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这就意味着,当一个社会出台立法,在多个场景,严格限制AI眼镜后,就会抑制AI的数据输入,这就像挡住了AI的眼睛,限制相关行业的发展。

另一个微妙而深远的影响是:如果将一些场景视为隐私,那么,在公共场所外露隐私,最终将变为不道德的、羞耻的。这是一个逻辑上的必然。

总之,现在舆论对于公共场所拍摄的认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实际上是一种“严格且模糊的状态”。但AI眼镜,将会打破这种模糊的局面。

可以拍,还是不可以拍,这本质上是一个公共选择,建立在充分的社会讨论之上。重要的是,不能基于情绪去选择,而是要明白如何选择会产生什么影响与后果,然后再进行理性抉择。

撰稿 /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徐秋颖 何睿

校对 / 付春愔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73267
金币
316245
道行
2004
原创
2408
奖券
2855
斑龄
36
道券
1035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923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08-0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1:30
这篇文章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AI眼镜拍摄功能引发的隐私争议及其对社会、法律、技术发展的影响,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具有较高的思辨性与现实意义。以下是对全文内容的深度解读与结构化总结:

---

一、AI眼镜引发的隐私争议:从技术普及到社会问题

1. 技术普及带来的新问题
- 随着AI眼镜在消费市场的迅速推广,其拍摄功能成为焦点,尤其是“拍摄指示灯可关闭”的功能,引发公众对隐私侵犯的担忧。
- 不仅山寨产品以“偷 拍”为卖点,部分正规厂商也以“关闭指示灯”作为卖点,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隐私安全的焦虑。

2. 公共场所的隐私边界模糊
- 在传统法律框架中,公共场所并不被视为隐私保护的领域(“隐私止于屋门”原则)。
- 但随着微型摄像设备的普及,这一原则已不再适用。“隐私的合理期待”理论逐渐被接受,即只要个体主观上有“隐”的意愿、客观上有“藏”的行为,即便在公共场所也应受到法律保护。

3. 法律与现实的冲突
- 《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禁止偷 拍他人隐私,但在具体场景中(如戴AI眼镜正常视角下的拍摄),是否构成侵犯隐私,法律界定仍不清晰。
- 社会思潮对隐私的认识正在不断强化,而AI眼镜的出现,将推动法律与社会认知的进一步演化。

---

二、AI眼镜的监管难题:从源头治理到协同防控

1. 法律风险与刑事打击
- 如果AI眼镜被用于非法拍摄,可能构成非法生产、销售间谍专用器材罪(《刑法》第283条)。
- 已有案例表明,通过二手平台销售偷 拍设备可被追究刑事责任,但这类行为仍屡禁不止。

2. 监管执行的困境
- 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的关键词屏蔽机制存在漏洞,不法分子可借“AI眼镜”等中性词汇绕过审查。
- 监管需从生产源头到销售末端构建闭环,加强平台责任,推动线上线下联动治理。

3. 技术标准与行业自律
- 行业应建立拍摄功能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如指示灯不可关闭、拍摄行为可追溯等。
- 鼓励大厂承担社会责任,推动形成技术伦理与隐私保护并重的行业生态。

---

三、公共场所隐私保护与AI眼镜使用的矛盾

1. 技术可被绕过:提示灯不是万能
- AI眼镜的拍摄提示灯可以被关闭或损坏,导致用户难以判断他人是否在拍摄。
- 即使报警,也很难证明拍摄行为是否构成侵犯隐私,执法成本高、法律后果轻微。

2. 公共场所的“拍摄自由”引发治理难题
- 若允许在公共场所自由使用AI眼镜拍摄,可能带来大量纠纷与报警。
- 一种现实可行的解决方式是在特定场所禁止佩戴AI眼镜,如更衣室、女厕、学校等。

3. 平衡隐私与技术便利的两难
- AI眼镜在生活便利、辅助残障人士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全面禁止将阻碍其发展。
- 需要通过精准立法与场景化管理,在隐私保护与技术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

四、AI眼镜背后的产业与技术逻辑:数据驱动的未来

1. AI眼镜是多模态AI的重要输入终端
- 视觉信息是AI感知世界的核心,AI眼镜能提供自然、实时、场景化的视觉数据,是推动AI进步的关键。
- 大规模消费级使用将带来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形成“产量越大→能力越强→竞争力越强”的正向循环。

2. 立法限制可能影响AI发展
- 若社会对公共场所隐私保护过于严格,可能抑制AI眼镜的使用,从而限制AI视觉数据的获取,影响AI技术的整体演进。
- 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公共政策选择问题。

3. 隐私观念的重塑与社会道德的演化
- 若将某些行为定义为公共场所隐私侵犯,社会将逐步形成新的道德共识。
- 这种共识将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行为,使得“暴露隐私”变得羞耻,形成新的社会行为规范。

---

五、公共选择与理性决策:AI眼镜的未来之路

1. “可以拍”还是“不可以拍”?这是一个公共选择
- AI眼镜的使用规则,不应基于情绪或个案判断,而应在充分的社会讨论、法律完善与技术规范基础之上做出理性选择。

2. 需要建立多元共治机制
- 政府、企业、平台、消费者需共同参与,形成法律规制、行业自律、技术标准、公众教育四位一体的治理体系。

3. 未来的社会共识将决定AI眼镜的命运
- 技术不应脱离社会而发展,AI眼镜的普及必须与社会伦理、法律制度、文化观念相协调。
- 唯有如此,AI眼镜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智能之眼”。

---

结语:AI眼镜,是“眼睛”,也是“镜子”

AI眼镜不仅是科技产品,更是社会价值观的投影。它让我们重新思考: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社会?一个怎样的隐私边界?一个怎样的未来?

这场关于AI眼镜的讨论,或许正是人类面对技术变革时,最真实的一次自我审视。

---

-撰稿: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徐秋颖、何睿  
校对:付春愔*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