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正驶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通道。数据显示,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已超过55%,年内有望达到65%。与此同时,L3级自动驾驶政策也将迎来突破,开启了从“辅助驾驶”向“条件式自动驾驶”的过渡。然而,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风险。近期,某品牌汽车高速公路事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公安部、工信部相继出手,强化对智驾领域虚假宣传、技术责任、软件更新等的监管。这标志着我国智驾产业正步入以规范促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的新阶段。安全是自动驾驶的生命线。智能网联汽车不同于传统汽车,其运行依赖于感知、计算、控制等复杂系统协同。一旦失效,后果不容低估。工信部日前明确提出:车企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必须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则在近期警示,部分驾驶人将0-2级辅助驾驶系统误认为“自动驾驶”,导致驾驶中玩手机、睡觉等危险行为频发。这些事故的一大原因,是车企在功能命名与营销中刻意模糊“辅助”与“自动”的边界,误导消费者的风险认知。
这并非个案。岚图汽车CEO卢放曾指出,L3级系统每10亿小时仅能容许不超过10次故障,这对整车冗余性、系统稳定性提出极高要求。“自动驾驶”远非一句广告词所能轻易承诺。如果不能百分之百保障安全,就不应引导用户“放手不管”。
为全面回应智驾产业“快进式发展”带来的可能风险,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于2月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该文件明确提出,将辅助驾驶系统及OTA升级信息纳入准入目录,强化缺陷调查和召回管理,保障公众出行安全。同时,工信部日前还发布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提出热失控后电池“不起火、不爆炸”的强制性指标,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标准”。这表明,我国已再度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治理,从整车到核心零部件构建起一个全链条监管体系。
需要认识到,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潜力不容低估。它不仅是传统汽车工业的智能升级方向,也是我国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突破口。只是,这一潜力的释放,必须以安全为前提、以规范为引导。
自动驾驶系统并非孤立运行,而是“人—车—路—云”协同体系中的一环。系统安全不仅依赖单车智能,更需外部环境感知、车联网基础设施、高精地图等多方配合。这就需要政策层面加强跨部门、跨行业协同治理能力,推动标准统一、责任明晰、监管智能化。从全球经验来看,德国、美国等国也在加快构建以“功能等级+场景限定+责任划分”为核心的自动驾驶法律框架。比如,德国2022年就已明确L3级车辆需在特定高速场景运行,并须配备“接管提醒系统”。我国也需加快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立适用于L3及以上智驾系统的法律责任体系和赔偿机制。
显然,构建安全可信的智能驾驶生态,不仅关乎产业转型,更事关亿万人民的生命安全。
展望未来,相关企业需在技术研发、用户教育和合规管理上三管齐下。首先,应加大对高可靠性智驾系统的研发投入,借鉴航空工业的冗余设计理念,提升智驾系统稳定性。其次,通过清晰的宣传和用户培训,消除智驾功能的认知误区,强化驾驶员的责任意识。最后,积极配合监管要求,优化OTA流程,确保每一次升级都经过充分验证。
如今,国家已经通过政策引导与标准制定,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指明了安全发展的方向。在技术与责任并重的产业生态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为消费者带来更安全、更智能的出行体验。正所谓,“在风口中冷静,在监管中前行,才是自动驾驶产业真正的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