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病作为肛肠科常见的疾病,其中 20~55 岁的中青年人在众多发病人群中占很大比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痔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痔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出血,疼痛,脱出等,在临床中根据其症状表现、发病部位可以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类型,其中混合痔在临床中占很大比重。
若混合痔已经发展到Ⅲ期混合痔,则会出现便血、疼痛、反复脱出的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进一步加重引起嵌顿、感染、剧烈疼痛等 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非手术治疗难以彻底解决。
在Ⅲ期混合痔的治疗过程中,在彻底的清除痔核的同时尽量的保护肛管、齿线等组织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降低混合痔术后复发 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保护肛门功能。

混合痔
对于Ⅲ期混合痔的治疗,因其出现便血、疼痛、反复脱出,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嵌顿、感染 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非手术治疗难以解决,需要及时手术治疗。
对于Ⅲ期混合痔的治疗,目前传统外剥内扎术在临床上广泛使用,该手术经济适用性强,操作手法简单,在取得了良好的 治疗效果的同时,保持了较低的复发率。
但该术式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术中为保证手术效果切除较多的病变组织,从而在术后出现切口处疼痛剧烈不可耐受的情况,或是术中切除病变组织过少,从而使手术治疗的效果不理想。

同时在痔核结扎过程中因结扎不彻底而导致痔核的残留,术后形成肛缘皮赘及术中所留皮瓣水肿 ,从而导致混合痔的复发。
随着 “肛垫”概念的提出,肛垫下移学说的发展,当代较为成熟的直肠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术和选择性痔上粘膜吻合术等新术式应用于临床实践,广泛应用于Ⅲ期混合痔的治疗。
这两种术式均具有保护肛垫和齿线,避免其术中损伤,从而避免了术后肛门狭窄的发生,同时未发现 该术式对患者术后排便感觉和控制功能造成影响的报道。
但该术式在术中使用的吻合 器造价较高,且术中操作不当可有可能形成直肠阴 道瘘,吻合口出血,远期易形成便秘等缺陷无法回避,TST手术虽然较PPH手术有所改进,仍存在隐患。

中医理论基础
痔病在中医领域有着悠久的治疗历史,最早见于《山海经.南山经》 “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壮鱼身而蛇,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 以已痔”。
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将Ⅲ期混合痔的发病与中医所说脱肛症状相似,同为中气下陷,故内治应予 升阳举陷为法,外治以升提固脱为主。
中医学的基本原则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内治法用于痔病的治疗同样遵循这一原则,根据痔病的不同分型,予以相应的内服方药治疗。

历代医家对于不同类 型的痔病,采取各自独特的方药予以治疗,明代申斗垣《外科启玄》中应用秦艽苍术汤加减而来的止痛如神汤,用以治疗风热之邪伤于肠络的 痔病。
清代祁坤在《外科大成》中应用凉血地黄汤以清热燥湿,凉血止血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病。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用乳香丸用以行气 活血化瘀以治疗气滞血瘀型“诸痔下血”病症,用槐角丸治疗润肠凉血清 血热以止阴虚肠燥引起的痔病。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记载予以患者“提肛散”、“补中益气汤”、“加味四君子汤”等内服方药治疗脾虚气陷型痔病,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高位悬吊结扎结合外剥外切术的创新性
随着理论的研究进展,现代医学对于痔病的临床治疗也随之变化,手术治疗仍是治疗痔病的重要手段,对于Ⅲ期混合痔的治疗,只有手术治疗才能彻底治愈。
高位悬吊结扎结合外剥外切术作为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其 理论来源于祖国医学的“下陷既久,升提可用”的理念,其操作方式是传 承中医外治法中的“结扎法”。
同时吸收了现代医学领域肛垫下移学说观点,将“悬吊”、“断流”、“复位”等吻合器手术的手术原理融入其中, 是中西医结合的概念体现。

该术式的手术操作是建立在无菌操作要求和精 准的解剖学基础上的,通过该术式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前提下,降低对肛管、 肛门周围组织的损伤,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同时降低患者痛苦,同样符合 当代微创手术的时代要求。
高位悬吊结扎结合外剥外切术是结合肛垫移位学说和齿线生理功能而设计的一种新术式,主要是对齿状线以上的痔区、脱垂痔上粘膜组 织进行高位结扎,而不破坏肛管齿线的结构,可以避免损伤肛门周围组织,保证肛门的控便功能不受影响。

通过结扎的方式可以在保留肛周正常生理解剖结构的前提下,阻断直肠粘膜下血管与痔动脉静脉的交通吻合支血运,使结扎点及下方痔核发生缺血性坏死、脱落,同时结扎区域局部纤维 增生、瘢痕形成,从而达到使周围组织固定,肛垫被向上悬吊和牵拉的目的。
运用本术式,可以实现在保持齿线结构完整的前提下,使脱垂的肛垫复位,内痔消除。
而由于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共存的疾病,单纯采用高位悬吊结扎术只能治疗内痔部分,因此需结合外剥切除术去除外痔。
总结术中要点发现在处理内痔部分时,结扎时把结扎线尽力推向被结扎组织,防止滑脱,紧线时应该适当用力,可以减少用力拉扯撕伤粘膜。

手术疗法
Milligan-Morgan术式,即外剥内扎术,是基于静脉曲张学说及血管 增生学说为依据,以使痔核坏死脱落为目的,与中医传统结扎法原理基本 相同。
以其手术经济适用性强,操作手法简单,疗效好且复发率低的优势被广泛使用,因其术后的疼痛、水肿情况较多、出血量大、恢复时间长等缺陷。
临床上多采用改良术式,或与其他术式联用以达到治疗目的。高野术式在术中将外痔及内痔部分切除部分较传统外剥内扎术较宽, 而在肛管部分较传统外剥内扎术切得稍窄。

从而使手术切口近乎呈“哑铃状”,如此便能在很大程度上留存较多肛管上皮,内痔切除不宜过深,以尽量保留较多肛垫组织。
同时于切口两侧潜行分离,在剥离并切除副痔之际形成粘膜皮瓣,如此可避免术后肛门狭窄。
选择性痔上粘膜切除钉合术是将“分段结扎”理论与“肛 垫下移”学说相结合,在手术中采用开环式肛门镜对肛垫上方位置的粘膜进行切除,在位置以及数量上更好的保留了皮桥以及粘膜桥。

TST手术虽然较PPH手术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无法完全避免术后尿潴留、肛门坠胀、女性患者术后在出现吻合口 处形成直肠阴 道瘘,吻合钉钉合不紧引起术后大出血等一系列术后并发 症。
痔上粘膜环切术该术式立足于肛垫下移理论,通过吻合器环形切除下移肛垫上方的直肠粘膜、粘膜下组织,同时切断并钉合痔上动脉,从而切断肛垫血供实现下移肛垫减小的目的。

同时吻合口在愈合后会形成瘢痕组织,环状的瘢痕组织可以悬吊、固定肛垫,使下移的肛垫的复位,从而实现治疗中、重度脱垂性痔病的目的,其中 Ⅲ期混合痔是其主要的应用对象。
该术式依靠吻合器完成手术操作,因其 操作区域在肛管直肠齿线以上3-4 cm区域,该区域无疼痛感觉神经覆盖, 因而术后疼痛较轻,且肛门外观完整。
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在超声多普勒引导下 准确地寻找痔动脉,并进行缝扎治疗阻断痔的血液供应从而治愈痔病。
同时痔动脉被结扎之后可在局部位置出现慢性无菌性炎症,使得粘膜和粘膜下层相互粘连,从而固定肛垫,减轻肛垫下移症状。

痔疮自动套扎术是通过在负压状态下使用套扎器吸入内痔区粘膜、粘膜下层以及局部肌层,通过继发器套上胶圈。
通过其收缩阻碍痔动静脉吻合支及粘膜下血管的血供,达到痔缺血坏死然后脱落的目,同时使套扎部分出现无菌性炎症,固定周围组织,牵拉、悬吊脱垂肛垫。
后因胶圈大小相对固定,且中间留有空隙,对于过小、过大的内痔不适用,随逐渐发展 为如今的自动弹力线痔套扎术。

痔病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但症状较轻的痔病可以通过中医中药口服,中药药膏外敷,中药熏洗,栓剂钠肛等非手术治疗的方式缓解症 状,避免进一步加重,从而避免手术。
而对于症状较重,必须进行手术治 疗的患者,则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外剥内扎术、痔注射术、PPH术、TST 术、RPH术式等多种术式解除患者病痛。
中西医学在痔病的治疗领域已形成了成熟而有效的治疗体系,但仍缺乏一种“完美”的治疗方案,相信 随着科技与医疗理念的进步,一定会有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的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