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神药”翻车了?
一、二甲双胍:糖尿病界的“老司机”
熟悉二甲双胍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种疗效很突出的降糖药,因为售价亲民、副作用小,起效好,可以说是降糖药界的一哥,不仅在我国有20多年的临床应用史,还是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降糖药。

那么可能会有人问,二甲双胍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呢?
一来二甲双胍可以抑制肝脏中氨基酸、甘油等物质输出,减少血液中葡萄糖的主要来源,从而帮助患者降低空腹血糖。
其次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细胞活性,让它们更多的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提高能量代谢效果,从而降低餐后血糖水平。
此外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让细胞对胰岛素反应更敏锐,从而提高胰岛素的降糖效果。

二、颠覆!“抗衰名流”二甲双胍变“老年杀手”?
近年来,许多研究显示,二甲双胍除了具有降血糖作用外,还是降糖界的“多面手”,对于体重管理、高血脂、心血管健康、多囊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都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此外,二甲双胍也被临床前模型一再证实有抗衰效果,与较低的死亡率有一定关联性,因此二甲双胍也被人推向神药宝座。
但是对于二甲双胍的抗衰作用,来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相关研究结论给出了异议,认为二甲双胍并不适合所有年龄层进行抗衰使用。

研究员将年轻和年老的秀丽隐杆线虫作为对照组,分别注射二甲双胍,发现年幼的线虫中位寿命延长了11.1%,但年老的线虫却缩短了22.2%的寿命。
而且幼虫注射完二甲双胍还改善了咽部摄食作用和运动能力,但年老的线虫却都出现了反效果。
为了进一步找出导致这一现象的潜在因素,研究者连续给药对照组后,提高热力图和韦恩图统计两者之间的表达基因情况,结果发现两者在上调和下调基因数量都有明显差距,在基因本地和转录组的通路富集情况来看,两组呈现的路径也不同。

最终在这些不同表达模式的基因中,发现靶基因nhr-57和转录因子C46G7.1这两个“搅屎棍”,实验还通过敲低这两个基因后,观察两组线虫的寿命,结果两组线虫寿命都出现了缩短。研究员猜测,之所以二甲双胍在不同年龄出现的双相效果,其实是受这两个基因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必因此就草木皆兵。该研究中还是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并不能完全认定会对老年群体有伤害性。
再者,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尤其是在年轻人或中年人群体中,它甚至可能延长健康寿命。关键在于,药物的使用需要个体化评估,不能“一刀切”。

三、每天吃二甲双胍,为何血糖还是降不下来?
网上有人质疑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称自己天天吃,还是控制不好血糖,这一疑惑还得到不少网友认同,难道二甲双胍降糖效果真的没这么好?其实原因出在这4方面:
1、剂量不对
想要药物起效好,首先剂量要给对,二甲双胍和其他药不一样,它的剂量服用原则是小剂量入门,增量服用,一般用药后血糖控制不好的,可以咨询医生调整药量。
2、时间不对
二甲双胍的常见类型主要有三:普通片、缓释片和肠溶片,这3者的服药时间也不同,普通片建议用餐时或餐后服药,可以减轻肠胃消化负担;缓释片一般选择餐前餐中或餐后服用,药物会在肠胃中缓慢释放,一天只需要吃1次;而肠溶片则应在餐前半小时摄入,药效更佳。

3、没有监测
二甲双胍用药过程需要定时观测血糖情况,是否需要增减药量,保证用药有效且安全,另外二甲双胍虽然不会对肝肾有实质性伤害,但长期的用药和身体机能的变化,也会给肝肾功能带来一系列影响,而肝肾功能异常又会增加二甲双胍用药后出现乳酸中毒风险,所以定期监测这些指标也是安全用药的关键。
4、忽视生活调理
降血糖除了用药外,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也很重要,比如饮食和运动都是控糖的重要影响因素,日常做好合理的膳食规划,控制升糖饮食的摄入,定期运动,增加血糖的利用率,也可以辅助药物,更好的补充降糖效果。

做好这些注意事项,用药过程才能安全有效进行,当然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健康风险,只要我们合理用药,也不用过分担心其他副作用影响。
参考资料:
[1]《6毛钱一片的糖尿病老药,为何被捧为“长寿药”?》.南方周末.2023-03-29.
[2]《二甲双胍降糖减重、抗衰老,没有糖尿病可以吃吗?》 .健康时报.2024-06-25.
[3]《合理用药 | “降糖神药”二甲双胍,用药须知8件事》.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