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机器人涌入景区:登山神器、引流“社牛”,还要打造IP
背景
去年末以来“杭州六小龙”的持续火爆,使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显示度呈现指数级增长,并且“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被写入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这一潮流与正在寻求“文旅 +”突破的景区需求相契合,二三月以来,机器人迅速在景区实现场景渗透,从以往的新奇点缀变为批量、爆发式进入景区,成为游客的新宠和文旅服务升级的催化剂。
机器人在景区的应用类型及效果
外骨骼机器人——登山神器
外骨骼机器人是可穿戴的轻量化智能装备,通过传感器感知人体意图,实时计算助力需求,向穿戴者的核心部位动态输出机械力,从而减少人体发力。这种机器人在山岳型景区大受欢迎:
泰山:1月底投放十台外骨骼机器人,推出后收到大量租用预约,目前已增加到近百台,预计五一前会有500台。租赁按小时或路线计费,3小时80元,从红门到中天门也是80元。以中天门到南天门这段陡坡为例,使用后原本约3小时的攀登时间可以缩短一半。
其他景区:3月以来,外骨骼机器人已在三门峡灵宝汉山、保定白石山、银川贺兰山等景区亮相,安徽黄山、陕西鬼谷岭、江西上饶灵山景区等也已宣布将推出这项服务。山东云门山风景区清明假期试点推出外骨骼机器人辅助服务。峨眉山景区已开展外骨骼机器人测试,计划在万年寺附近和雷洞坪至金顶路段使用,以提升游客徒步体验。去年峨眉山景区接待游客621万人次,全程徒步登山的超过7%,高山区从接引殿徒步到金顶的游客接近28%,有外骨骼机器人助力,可以引导更多人深入中山区域游览。
互动型机器人及机器狗——引流“社牛”
这类机器人主要用于与游客互动、表演,起到引流作用:
雁荡山景区:3月31日赶在清明小长假前引进1台机器人、5台机器狗。在悬崖餐厅,它们与游客互动、合影,还能稳步穿过天空之桥。景区的机器人策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在核心景区和网红业态开展迎宾服务、互动表演,机器人能录下游客和它握手、打招呼的第一视角视频;第三步将推出仙侠类的雁荡山机器人IP,配套打造系列主题活动、短剧、直播间,探索形成景区机器人IP应用矩阵。
其他景区: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恩施大峡谷等地,机器人、机器狗的表演受到游客追捧。机器狗在湖北恩施大峡谷跳舞、倒立、翻滚,与游人握手,当地人给它们起名“抻敨”(意为标致、利落)。3月底,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走秀成都市文旅发展大会,在针对具体需求进行功能开发后,不久将在青城山 - 都江堰景区上岗,进行多语种景点介绍、游客导流、娱乐表演。
安保巡检机器人
以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在测试的四轮机器人小雨为例,当发现游客越过道路、护栏靠近水岸时,它能提醒注意安全,远离水面;自带的热成像温感摄像头可以发现冒烟点、确定火源;还能对树木进行健康评估,判断是否出现病虫害迹象。
景区借助机器人打造IP的案例
萍乡武功山景区在这方面积极探索。2月,萍乡市委书记刘烁在景区调研时要求抢抓文旅风口,借助科技创新策划热点、打造爆点,让AI、机器人等流量元素全面融入,拓展“武功山 + 大模型”“武功山 + 机器人”等场景应用,在常规挑战登山模式的基础上开发登山科技新模式,通过套餐消费、特色营销、网络发动等,全力打造国家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让游客在武功山有全新体验。景区已引进和预订了外骨骼机器人、机器狗、人形机器人,并发出招募令,邀请各类机器人、无人机等厂商来武功山共探科技与自然的无限可能,创造万物互联的文旅世界;邀请有意向的游客体验赛博登山,对科技产品进行现场测评反馈。
综上所述,大批机器人涌入景区,不仅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还为景区的发展和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未来有望在文旅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