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23年,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上的最黑暗章节。由哲别和速不台率领的蒙古大军突然降临,如风卷残云般横扫整个东欧腹地,给这片尚未完全开化的土地带去无尽苦难。
尽管罗斯诸王公抱团取暖,企图集中力量应对这样灭顶之灾,仍因巨大的实力差距而向命运低头。可能是因为败的过于彻底,连稍后遭遇的惩戒都充满羞辱。
误入战争泥潭

征服中亚后
蒙古的西征步伐仍未停歇
在摧毁中亚的花剌子模帝国后,蒙古人已无法克制对远距离征伐的渴望,不断向西寻求新的目标。他们闯进高加索山区,先后击败格鲁吉亚和突厥人的库曼汗国。后者的掌权人忽摊汗被迫西逃,同时向有姻亲关系的加利奇公国求助。于是,本有可能置身事外的罗斯诸邦,在不知不觉中被拖进战争泥潭。
很快,通过加利奇公国偓佺,包括基辅、加利奇、切尔尼戈夫和沃利尼亚在内的罗斯诸邦纷纷相应。他们携手组织起联军对抗新威胁,还将前来执行分化计谋的蒙古使者处决。加之在初次交锋中获胜,故而自信的认为蒙古人其实不堪一击。毕竟,他们的先祖久居欧亚交汇处,见过不少来无影去无踪的游牧骑兵。作为牵头人的加利奇王公姆斯季斯拉夫二世,更是渴望独享胜利荣耀,贸然率本部兵马发起追击。他们与库曼盟友一起渡过聂伯河,丝毫没意识到即将大祸临头。

罗斯诸邦
为帮助库曼人而投身战争
事实上,蒙古人根本不看重战场上的咫尺得失,更在乎获得赢家通吃式的零和博弈。故而不断佯装败退,乃至坐视那些留下断后的分队被逐个歼灭。其他罗斯王公争相率部跟进,在极度亢奋的状态下追击8天之久,完全将对手视为不堪重压的普通游牧轻骑。为加快前进速度,索性脱下铠甲给马匹减负,唯有接到斥候通报敌情才重新穿上。直到5月底,双方隔着迦勒迦两岸对峙,交锋才算正式开幕。
此时,整个罗斯联军约有15000-20000人,但真正训练有素的精英战士相当匮乏。其中,由诸邦贵族集团构成的大公亲卫队装备精良,既有重步兵,也不乏能力尚可的重装骑兵。他们普遍穿戴锁子甲或复合扎甲,社会地位与日常职责类似于西欧骑士。但周围的大部分伙伴仅仅是征召民兵,来自封闭且落后的斯拉夫村落,甚少见识过外面的花花世界。尽管还有招募雇佣兵辅助,水准亦是良莠不齐,只能作为锦上添花的添头,而非力挽狂澜的主心骨。

在前期追击中
罗斯人一直对蒙古后卫保持压制
更为重要的是,罗斯各邦虽有合作,大部分时间里都互补统属。如今被突然捏合在一起,必然充满纠纷与争执。此起彼伏的争吵极大地影响到决策,更谈不上有效协同。尤其是在多日强行军后,许多将士都人困马乏,渴望快速结束眼前的战斗。
于是,最强的基辅分队被安排在联军阵线的中心位置和后方,四周围绕着其他公国人马。不过,俄罗斯先民甚少派重骑兵直接脱离本阵,而是要求他们与步兵主力相互照应。通常会由同盟骑射手负责打头阵,渐渐将对手逼到绝境,最后才尽全力放手一搏。

整装待发的蒙古重骑兵部队
蒙古震荡波

精锐的蒙古贵族骑兵
装备水平远在罗斯人之上
相比之下,蒙古方面的军事决策就简单许多,不存在罗斯军队多头指挥现象。许多成吉思汗登基前的部族酋长,如今摇身一变为大小军官,继续率领本部落成员作战。而且很重视重骑兵作用,经常在麾下保持30%比例重骑兵,用缴获自金国、西辽和中亚的武器装备自己。同时注重后勤保障,不惜为每名成员预留备用马匹,数量远在其他文明的普通骑士之上。
在具体阵法上,蒙古骑兵遵循传统亚洲风格,以百人队为基础单位。当军队规模接近万人,便可轻松呈扇形展开,瞬间占满方圆百里。然后按计划派遣轻骑兵侦查、开道,击垮那些过度冒进的小分队,或是引诱具备较强抵抗力的大股敌军。等到对方出现松懈迹象,再施展全力予以合围。甚至会提前观察薄弱环节,挑选出预备队实施多轮反复冲击。但绝不为眼前局面恋战,隐忍程度远非他人所能想象。

战役初期
罗斯联军依旧保持着表面优势
正因如此,罗斯联军从未弄清蒙古人的具体数量,只拘泥于眼前的蝇头小利。哪怕是决战开始后的5月31日,他们仍旧在前哨冲突中占据上风,随即就为下一步行动陷入争吵。因为群龙无首,根本讨论不出任何结果,进而演变为要命的各行其是。譬如沃里尼亚和加利西亚分队,就不断派骑兵过河追击,还把切尔尼戈夫大公吸引过来。随着时间流逝,联军不同部分的距离越来越大,乃至完全呈现碎片化。
眼看时机成熟,速不台当即命令大军调头收网,直接派遣重装骑兵发起反冲锋。正在渡河的罗斯人毫无防备,造成大量身先士卒的贵族落马受伤。虽然卢斯克大公也集结队伍前去帮忙,但在蒙古重弓的近距离射击下伤亡惨重,特备是那些缺乏铠甲保护的普通农奴兵,在这类打击面前毫无生还希望。那些已经踏上东岸的罗斯骑兵纷纷掉头跑路,与尚未完全泅渡的盟友迎头相撞。场面顿时乱作一团,只能任由敌方肆意虐杀。

蒙古人的突然反杀
让罗斯联军猝不及防
与此同时,留在后方的库尔斯克和加利奇分队一样处境艰难。在蒙古骑兵的步步紧逼下,罗斯步兵们被压缩在非常窄小的空间内动弹不得。要么无法挥舞战斧等近战利器,要么瞬间倒毙于标枪和弓矢之下。在某些史料中,蒙古人还使用类似燃烧火球的武器干扰视线,让混乱中的罗斯各军愈发分散。除了留在原地等死,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可言。唯有基辅大公发现情况不妙,下令全军组成车营防御,硬是在包围圈中坚持数日。
然而,蒙古人并非不知道如何强攻车营,而是优先追杀那些落单的其他公国士兵。他们故意只派突厥盟友前去仰攻,承受基辅亲卫队的标枪、弓箭和双手斧回击。真正主力则外围警戒、休整,顺便切断通往包围圈内的所有水源。一旦有人冒险冲出,就会被密集箭矢射成马蜂窝。以至于接受胜利者的投降要求,为对方承诺的不再有流血而放弃抵抗。

最精锐的基辅分队
继续在车营包围圈中抵抗多日
黑幕降临

迦勒迦河之战
无疑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严重的惨败
根据现代学者估计,俄罗斯人在迦勒迦河之战的损失相当严重,约有60%-90%的成员阵亡。他们不再有能力组织大规模抵抗,只能任由蒙古骑兵逐个围杀任意城市。曾贵为百城之母的基辅,便在尸山血海中化为废墟,彻底丧掉在罗斯文明中的龙头位置。
那些自愿走出车营的贵族,则被蒙古人强行装进皮袋。随后盖上木板,沦为将领庆功宴饮的人肉地基。纵使不见刀光血影,终究会在窒息和踩踏下活活闷死。

被俘的罗斯贵族 结局十分凄惨且极具羞辱
当然,罗斯人的溃败对于西方世界而言还仅仅是开始。蒙古骑兵不可能愿意止步于此,日后还将对波兰、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发起征程。即便稍后分家,据有东欧的金帐汗国同样对征服东欧充满兴趣。
只不过那些地方的反抗更加激烈,所能使用的资源更为充沛,才让史上最强游牧帝国止步于多瑙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