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仓节的起源和意义
起源
填仓节,又称为天仓节,是中国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据传说,填仓节的起源与一位好心的仓官有关。相传在很久以前,中国北方遭遇连年旱灾,导致颗粒无收。然而,当时的皇帝不顾百姓的生死,依然强行征收皇粮,使得民间怨声载道,饿殍遍野。这位仓官看到这种情况,决定帮助百姓,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然后放火焚烧了粮仓,并与粮仓一同烧死。这一事件发生在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因此这一天就被设立为填仓节,以纪念这位仓官的善举。
意义
填仓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祈求来年粮食丰收和家庭富足。在填仓节这天,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丰收的期盼和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例如,有的地方会在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炊灰撒出粮囤的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还有一些地方会在这一天吃春饼、煎饼和饺子,并将这些食物投入到粮仓,名为填仓。此外,填仓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制作面灯、寻找填仓虫等,这些活动都寓意着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填仓节的某些具体习俗可能有所变化或消失,但其核心意义——祈求丰收和幸福生活——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填仓节不仅是一个农业文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珍惜粮食和感恩自然的传统美德的反映。
填仓节的食物
不同地区的特色食物
在填仓节主要食物有折叠蒸制食品,是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到晚上点燃放置室内各处,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有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和顺的寓意,还有榆社蒸谷面团等。这可作为一宝食物。
祁县是家家户户蒸一种包有豆、枣或糖馅的口袋状面食;左权是蒸制一种叫仓谷连的面食并埋入粮囤内;昔阳县是用黄米面蒸成五谷(谷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状食品,并要蒸一个人形仓官;平遥县是用白面包红糖蒸成口袋状或元宝状的面饼,俗称布袋袋。这些特色蒸制食物可以算作填仓节食物中的宝贝。
北方一些地区在填仓节会吃干饭和喝面汤,还有人家熬鲫鱼汤,有犒劳看护粮囤的猫的意思。这也可看作是填仓节食物中的一宝。
馒头也是填仓节重要食物 按照传统说法,填仓节有的地方在正月二十这天,家家户户会做馒头来吃。馒头代表着福气和钱财,人们在这天吃上馒头,希望往后的日子能顺顺利利,不再为吃的担忧。所以馒头也可作为填仓节必备食物中的一宝。
正月二十填仓节要吃的“3宝”
饺子:正月二十这一天,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因为饺子外形似元宝,象征着财源滚滚,并且这一天是招财童子的诞辰,很多人会选择韭菜或荠菜做馅,来包一些饺子,寓意久财,聚财。
煎饼:在正月二十这一天,是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的日子,人们会选择吃一些薄薄的煎饼,象征着补天的圆满,同时也寄托了百姓们对幸福和平安的渴望。
春卷:农历的正月二十,是民间的小填仓节,人们为了纪念仓官,会吃一些春卷,因为春卷形似粮仓,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和粮食满仓,反映了百姓对丰收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