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1阅读
  • 2回复

[奇观]1937年,“罗曼蒂克”消亡前夜的上海浪漫[3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0745
金币
1073103
道行
1951
原创
2152
奖券
2044
斑龄
27
道券
5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39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14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4-10-28) —

看完《罗曼蒂克消亡史》以后和大家聊一聊这部电影里其中一个时间点——1937年。
导演解释电影名称里的“罗曼蒂克”,表示可以用以代表美好的事物,整部电影像是讲述一个时代、一个时代里的人一去不复返的岁月。
1937年的上海可以被分作两半,因为那一年日本侵华全面爆发。上海所遭遇的淞沪会战以数十万军人生命的代价,也仅仅拖住了日军的步伐而已。很多人此生的命运都在那一刻被改变了。无论富有抑或贫穷,无知抑或远见,高贵抑或低贱,时代的巨轮碾压之处,皆粉身碎骨。
而那之前,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值得期待的城市,各种思潮在这里风涌,这里流光溢彩,这里纸醉金迷……很多喜欢民国旗袍的人都非30年代不“嫁”,因为此时突出代表的高领长旗袍,代表着旗袍岁月里最为亭亭玉立的身影。



30年代的长旗袍最为典型的便是高领三粒扣,衣长几乎扫地,合体纤细却不强调胸臀,两侧低开衩,隐约可见迷人的白色衬裙。再配一双高跟鞋……
与之前《神奇动物》平行世界里的1926年中国潮流不同,那时是奔放肆意的,时尚也好、女子也好,满溢着正式与这个世界打照面的好奇心和可能性。所以我们看到,1926年的中国潮流是那么变化多样,仿佛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而进入30年代则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首先一个最显著的特征便是——旗袍统一了女人的衣柜。对后来近百年的时间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女性标志性服装的“旗袍”在30年代成为了绝对主流。所以潮流上不再是百花齐放,而是在有限的框架里暗暗较劲。
所以人们喜欢30年代的旗袍并非毫无道理,因为它的确是旗袍交出的第一份最完美的成绩单。而后中国时局动荡,却也再没有了这样的时机了。
但是整个30年代的旗袍也并非岿然不动的,到了1937年,“罗曼蒂克”消亡前夜,其实对于旗袍也来也隐隐是一种转折点:高领在降低,衣长也在缩短。这种代表着30年代民国的标志性服装似乎即将淡出……

△ 1926年开始,女人们人手一条黄狐狸(照片非1926年)

△ 1933年曾短暂流行高开衩旗袍

△ 材质轻薄半透明的长旗袍

△ 流行穿在旗袍外的长款大衣其实长旗袍还有一个寓意,长旗袍十分不方便,只有太太、闺秀或者女学生才会穿着,因为它不变穿着干活,哪怕是1937年的上海女人在吃西餐、看电影,东北依然有人裹小脚,这就是世界的折叠。





△ 1937年的上海生活
对于这些种种“罗曼蒂克”的刻画,才是“消亡”戚戚然的来源。相较于演员的表演来说,《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服装设计则显得有点疲软了。
其实越对于民国这样年代与现在相近的时代背景,越需要服装设计师是一个细节控。因为民国里出现的太多服装已经是现代服饰的范畴,换言之就是那些我们现在也有,区别只会体现在一些非常细节上的地方。不然就是揣着2016年的想法去仿1937年,骨子里就还是2016年。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服装设计奚仲文过往的风格都是偏向舞台的,最近有《花千骨》,而古装有《孔子》、《满城尽带黄金甲》,都是夸张外放的风格。


△ 奚仲文
作品
我们之前已经介绍了30年代的风格其实要比20年代要收敛,而1937年则是在30年代变化过程中一个内敛的转折点。这两个往里收的力道,加上民国剧本来就更考究写实功力。所以1937年的旗袍是十分克制的。


△ 1937年《良友》封面

△ 1937年中国驻美大使

△ 1937年上海街头
而电影里的旗袍则感觉至少样板是30年代中期,很“浮”,整体造型也偏生硬,尤其是每个女演员都烫了一个可疑的波浪,模仿的痕迹偏重,驾驭起来太过吃力了。

△ 《罗曼蒂克消亡史》剧照

只有闫妮
的王妈为了突出她的年纪选择了更宽松更长袖的一款旗袍,不过其实当时俑人不穿旗袍,会穿更利于劳作的袄裤。


并且也非只要民国女性就要烫头的,长期烫头是很贵,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王妈也要烫头就有点诡异了。
而且不知是是谁给了大家民国波浪卷就是一脑袋生硬起伏的印象,人家分明是有直有卷的律动感啊!

△ 《罗曼蒂克消亡史》剧照


如果不是明星则会更加自然,直接短发也是可以的。

王妈那身其实更像是家里的女性长辈而不像是俑人,而且烫了头更像是是心不老的那种长辈。

而袁泉饰演的女演员则有明确的原型,那就是著名的胡蝶。说实话看照片能看出两代演员的区别(当然袁泉演得真挺好的),胡蝶身上有一种特别明媚自信的东西



并且这张正面照片可以看出奚仲文在民国旗袍上基本还停留在描红的程度上。且不说厂字型的大襟做得多么没有气韵,就连绲边都做少了一圈领子根部那里。

所以哪怕袁泉整体仪态并没有问题,却依然显得特别萎靡。长旗袍虽然纤细柔美,但是领襟该提起劲儿的地方一个都不该少。

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感受是,它更适合它的英文名《The Wasted Times》。看得出主角们被消磨、被浪费、被耽搁的时光,却无法看出“罗曼蒂克”的消亡,因为本身所构建的世界并不“罗曼蒂克”。不仅不值得期待,更会令人感觉不如早早过去吧。
如果我是那个企图从1937年前夜找到“罗曼蒂克”的人,我会希望是体面的、从容的、正面迎向世界丝毫不畏缩的“罗曼蒂克”。她们可以在五光十色里起舞,也能戴上白色袖章奔赴前线。
1937年前的“罗曼蒂克”是风情;
1937年后的“罗曼蒂克”是风骨。



1条评分金币+25
wowoni 金币 +25 - 10-2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0745
金币
1073103
道行
1951
原创
2152
奖券
2044
斑龄
27
道券
5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39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1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0-28
  《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由程耳执导的电影,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线,展现了1937年上海的社会风貌和那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态。电影的标题暗示了那个时代的浪漫和美好事物的消逝,特别是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的背景下。

  1937年对上海乃至整个中国来说,都是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淞沪会战爆发,上海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无数人的生活和命运因此改变。在此之前,上海是中国最繁华、最开放的城市之一,各种文化思潮在此交汇,城市充满了活力和可能性。

  在服装方面,30年代的上海女性以旗袍为时尚,旗袍的设计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美学和女性的魅力。高领、长款、纤细的旗袍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志性服装,它不仅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社会地位和文化身份的象征。

  电影中的服装设计旨在反映那个时代的风貌,但也可能存在一些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地方。例如,电影中的旗袍可能在某些细节上与1937年的实际风格有所出入,如领子的高度、衣长的长度等。此外,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可能过于强调烫发等时尚元素,而忽视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对人们时尚选择的影响。

  总的来说,《罗曼蒂克消亡史》通过其视觉风格和叙事手法,试图捕捉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仅展现了上海的繁华和魅力,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变化。这部电影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艺术再现,虽然可能存在一些历史细节上的争议,但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能够窥见1937年上海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10-28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79355
金币
33352
道行
36950
原创
101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166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1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0-28
民国时期的影片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