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0阅读
  • 1回复

[猎奇]鱼类之殇!长江中最大的鱼——白鲟,原本不该灭绝![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68447
金币
11404
道行
36009
原创
1879
奖券
3904
斑龄
126
道券
137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330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4-11-23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4-08-27) —



长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文明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生命与奇迹。在长江曾生活着一种被誉为“淡水鱼之王”的鱼类——白鲟。不幸的是,它们的生命永远被定格在2019年。



白鲟的灭绝让很多人感到遗憾,心痛之余也有不少疑问,为何这么珍稀的鱼类,没能像中华鲟一样实现人工繁殖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一、白鲟之殇:长江中最大的鱼,没能挺过2019年

白鲟,作为长江中的旗舰物种,其历史可追溯至约1.5亿年前的中生代,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它们体型庞大,最长可达7.5米,重达数百、上千公斤,是长江中最大的鱼类,没有之一。



民间流传着“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腊子”代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可见它的体型远在中华鲟之上。虽说“万斤”的说法可能有点夸张,但也可以看出白鲟是出了名的“大”。

虽然体型很大,但白鲟一点也不笨拙,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也令人称奇,它们细长的吻部,看起来就像一把长剑直指猎物。有部分网友可能有个疑问,白鲟的长鼻子,在捕食的时候难道不会影响它们的灵活性吗?



从生物进化论上讲,每种生物的生理构造,都不是随意进化出来的,白鲟的长鼻子同样有独特之处,它的鼻子两侧有不少梅花状的凹陷,类似一种“微电压感应器”,利用这个秘密“武器”,白鲟就能准确定位出猎物的位置。所以,白鲟是长江的捕鱼能手,这一点连以凶猛著称的鱤鱼,恐怕都不是白鲟的对手。

但就算是处于长江食物链的顶端,白鲟仍于2019年12月23日被IUCN正式宣布“灭绝”。造成这个结局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食物缺乏或者人为捕捞,而是生存环境的变化。

自从长江葛洲坝、三峡先后截流之后,通过洄游方式进行产卵的鱼类都遭遇重创。1981年葛洲坝截流后,第二年白鲟幼鱼的繁殖数量就锐减九成。



1983年白鲟被列为一级保护鱼类,但这个举措并未能挽救白鲟,洄游产卵路线被阻断后,导致其种群延续能力大大下降,且一直未能有效改观,在随后的几十年内,白鲟消失在长江中。

二、白鲟如此珍贵,为何不进行人工繁殖?

面对物种灭绝的危机,人工繁殖成为了拯救濒危物种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中华鲟为例,在1983年,长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就已经实现了中华鲟的人工孵化,1983-1998年之间,共向长江下游增殖放流各种规格的中华鲟苗近600万尾。



同样在1983年,白鲟被列为一级保护鱼类。那么它为何没有像中华鲟一样,实现人工繁殖,从而让其免遭灭绝的风险呢?既然中华鲟都人工繁殖成功了,同为鲟鱼的长江白鲟,为何被区别对待?

几乎在同一个时间范围内,远在黑龙江的另外一种体重超过千斤的大型鱼类——鲟鳇鱼,也完成了人工繁殖,成功续命。

唯独长江白鲟,好像是被遗忘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并不是水产部门不想人工繁殖白鲟,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白鲟的生存环境和繁殖习性更为复杂和特殊。它们对水质、水流、水温等环境因素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在人工环境中模拟这些复杂的条件并非易事。



相比之下,中华鲟的适应性相对较强,为人工繁殖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尽管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白鲟的人工繁殖之路却异常艰难

三、专家说明原因:亲鱼数量过少,人工繁殖难度极大

每一个鱼种在进行人工繁殖之前,需要对其生殖生物学、行为习性等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捕获一定数量的亲鱼,以获取相关数据。

但由于白鲟数量的急剧减少,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想捕获一定量的亲鱼资源变得十分困难。到了20世纪末,白鲟已经变得极为罕见,无法形成有效的繁殖群体。



由于白鲟体型过于庞大,且生活在长江的深水区域,使得捕捉工作异常困难,即使捕捉到也往往是年幼或老弱的个体,难以满足人工繁殖的需要。同时,白鲟的性格比较敏感,被捕获后极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横冲直撞,冲击繁育池,很容易导致自身受伤,驯养过程十分艰难。

另外,白鲟的性成熟年龄较晚,雌鱼为7龄,雄鱼为5龄,繁殖周期较长。这使得人工繁殖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等待和观察,增加了繁殖的难度。

但真正的原因,还是白鲟的保护工作起步太晚了!等到发现它们快要消失的时候,才着手去做研究工作,以至于连几条亲鱼的样本都获取不到,这才是导致白鲟没能被挽救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知道,在葛洲坝截流之前,白鲟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想捕捞几条亲鱼何其容易。但那个时候好像没有人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如果能够提前十年进行人工繁育方面的研究,长江中最大的鱼——白鲟,就不会灭绝。

结果让人遗憾,2003年最后一条白鲟现身四川宜宾之后,长江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鱼的影子。



至此,长江中的三种鲟鱼,只剩下长江鲟和中华鲟,原本不该灭绝的白鲟永远消失了。

说到底,还是保护工作做得太迟了!

不过,人工繁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大型鲟鱼的灭绝危机,但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人工繁殖的后代可能存在遗传多样性降低、适应力减弱等问题。另外,人工繁殖无法完全替代自然繁殖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所以,保护这些大型濒危洄游鱼类,仅仅依靠人工繁殖是远远不够的。为它们打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产卵场,才是促进其种群的自然恢复和繁衍的关键举措。

目前,长江鲟和中华鲟的野外自然产卵实验正在推进,其中长江鲟在2023年3月实现野外产卵。希望在十年禁渔的大好环境下,这些大型鱼类能尽快找到它们的家园。
1条评分金币+15
wowoni 金币 +15 - 08-2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03122
金币
1096143
道行
1951
原创
2163
奖券
2124
斑龄
28
道券
5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477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4-11-2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08-27
  白鲟的灭绝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生态保护中的一个重大遗憾。以下是对文章内容的概述:

  一、白鲟的灭绝背景

  - 白鲟是长江中最大的鱼类,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约1.5亿年前,被称为“活化石”。

  - 体型巨大,最长可达7.5米,重数百上千公斤。

  - 由于长江葛洲坝、三峡大坝的建设,阻断了白鲟的洄游产卵路线,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 2019年12月23日,白鲟被IUCN正式宣布“灭绝”。

  二、人工繁殖的难题

  - 尽管中华鲟等物种成功实现了人工繁殖,但白鲟未能如此。

  - 白鲟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人工环境难以模拟其自然繁殖条件。

  - 白鲟的数量急剧减少,难以捕获到足够的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研究。

  - 白鲟性格敏感,被捕获后易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驯养困难。

  三、保护工作的不足

  - 白鲟的保护工作起步晚,等到发现其濒临灭绝时,已难以挽回。

  - 如果能提前十年进行人工繁育研究,可能能避免其灭绝。

  - 人工繁殖虽能缓解灭绝危机,但不能完全替代自然繁殖,存在遗传多样性和适应力降低的问题。

  四、未来的希望

  - 长江鲟和中华鲟的保护工作正在进行,长江鲟在2023年实现了野外产卵。

  - 希望在禁渔政策的帮助下,这些大型鱼类能够找到适宜的产卵环境,实现自然繁衍。

  文章通过回顾白鲟的灭绝过程,反思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并强调了保护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提出了对其他濒危物种保护的思考和展望。

1条评分金币+5
wowoni 金币 +5 - 08-2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