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30阅读
  • 0回复

[猎奇]非洲女孩求助中国大使:我是郑和水手后裔,想去中国留学 [1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93923
金币
46877
道行
39038
原创
108
奖券
30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382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2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01-20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1-20) —
2005年7月3日,《郑和下西洋》首映式在南京举行,一位18岁的肯尼亚女孩沙里夫来到活动现场,用不太流利地中文向大家打招呼。
很多人好奇,为何《郑和下西洋》纪录片要邀请这样一位女孩?


这名女孩自称是郑和水手的后裔,算“半个”中国人,为了能够来到中国认亲,曾特意写信求助中国大使。
那么,这位女孩到底是谁?她真的是郑和水手的后裔吗?


写信求助中国大使
2003年夏的一天,肯尼亚蒙巴萨的一条街道内,中国商人赵汗青正在店里招待顾客,并让服务员及时为客人点餐。
就在忙碌之时,一个身穿破旧衣服的年轻姑娘正在店门口徘徊,似乎想进来又不好意思进来。
赵汗青看出了她的窘迫,连忙走上前,用肯尼亚语问她有什么帮助。
女孩用可怜巴巴的神情看着他,说:“叔叔,我可不可以留下来打工,跟你学习中文?”


赵汗青一愣,夏天正是饭店生意的淡季,暂时不需要那么多服务员。不过他在肯尼亚定居10多年,第一次见当地人主动学习中文,有些疑惑。
为了明白女孩为何主动学习中文,赵汗青和其交流了起来。
原来,女孩是帕泰岛西尤村人,名叫姆瓦玛卡·沙里夫。
随着沙里夫慢慢长大,她发现,自己和周围同学样貌有不少差别,她没有厚嘴唇,头发也不卷,肤色也不是太黝黑,同学们纷纷嘲笑她。
在学校里受到委屈的沙里夫,哭着找妈妈抱不平,妈妈这才告诉她,家族祖上是中国水手,她们都是水手后裔。
渐渐地,沙里夫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也渴望回到中国故乡看一看。她意识到,唯有好好学习才能有机会实现梦想。
读书之余,她也会去图书馆内找有关中国的书籍,从字里行间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渐渐地她爱上了中国文化,更加迫切希望学习中文,可学校里根本就没有学习汉语的条件。


一次,沙里夫听老师说,来蒙巴萨做生意的中国老板很多,可以向他们寻求帮助,学习汉语。
为了能够完成前往省城的梦想,她捡拾了两年多的废品,所卖的钱一分没花,就是为了能够早点来到省城。
2003年暑假,沙里夫坐上了前往省城蒙巴萨的大巴车。
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沙里夫来到了省城,为了能够找到中国商人,她沿着街道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一家中国人开的饭店,这才有了和赵汗青的对话。
说话间,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端了上来,这是赵汗青免费送给沙里夫的。他对沙里夫热爱中国文化的初心很是感动,决定收留她,并主动教她学习中文。
这之后,沙里夫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中文,日子过得十分充实。赵汗青被她认真学习的劲头所打动,特意为她介绍了名牌大学毕业的中国老乡,买来了拼音积木。


短暂的假期很快结束,沙里夫又该继续回到校园里读书,可她迟迟没有离开的迹象。
赵汗青问了后,才知道她生活困难,没有钱继续读书。为了让她完成学业的梦想,赵汗青拿出了2万先令,让她回到学校读书。
沙里夫没想到赵汗青出手如此大方,一个陌生的中国人都这么慷慨、友好,这让她对中国愈发向往,学习中文也越来越有动力。
时间来到了2004年9月,此时沙里夫已完成高中学业,她渴望能够前往中国留学,但迫于资金压力,决定给中国驻肯大使郭崇立写信。
信中,她写道:“我是肯尼亚人,同时也是半个中国人,我是郑和水手的后代……我渴望回到中国……”


郑和水手后裔?
当时,郭崇立刚结束和当地官员的会晤活动,来到办公室内,发现了这封信。


郭崇立
看完这封信后,郭崇立被女孩的质朴、诚恳所感动,但最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女孩竟然说自己是郑和水手的后代,这是真的假的?
郭崇立作为大使,对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比较熟悉,但他难以确认郑和团队是否真的到达肯尼亚,又是否在这里安居乐业,他连忙查找了相关的历史资料。
明成祖朱棣上位后,为了能够加强和海外其他国家的贸易,宣传大明的国威,决定派出太监郑和下西洋。
郑和虽然是一名宦官,可他也是著名的航海家,富有冒险精神。公元1405年开始,他率领船队远渡西洋,取得了伟大胜利。
此后28年里,他先后七下西洋,从西太平洋驶入印度洋,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中东、东非等30多个国家,最后抵达西亚和非洲东岸。
郑和下西洋为世界航海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开辟了大明王朝和西方的贸易航线。其航行时间比麦哲伦环游全球早了114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


郑和下西洋也体现出,明朝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就已领先西方,不管是航海规模、活动范围、组织严密都远超哥伦布等航海活动。
那么,郑和船队有没有抵达肯尼亚呢?据记载,郑和曾于1415年第四次下西洋时,来到了东非麻林国,也就是今天的肯尼亚马林迪市。
不过就当船队离开东非之时,其中几艘船不幸撞上了帕泰岛的礁石之上。水手们为了避免瓷器、货物被淹没,只好忙着将东西搬上小船。
但这些小船哪里能够横渡大洋,水手们只能暂时在岛上居住下来,等待郑和团队下次前来迎接他们,可迟迟没有等来。
除了中国史书中的记载,郭崇立还在一本《当中国称霸海上》的书中发现了这一记述,华裔女作家李露华通过研究,发现郑和团队曾抵达肯尼亚,她还见到了郑和水手的后裔。
2002年,美国记者为了弄清帕泰岛上是否有中国水手后裔,特意前来采访。


当地考古学家称,这里确实存在郑和水手后裔,且百年来无数文物贩子前往帕泰岛,搜罗当初郑和船队触礁而掉入海中的中国瓷器,其中有一个陶罐上就有精美的“中国神龙”图案。
了解这些信息后,郭崇立很是激动,他决定亲自前往沙里夫的家乡一探究竟。
不久后的一天,郭崇立来到了沙里夫的家乡帕泰岛西尤村,找到了沙里夫。
见中国大使果真到访,沙里夫十分吃惊,她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没想大使收了信后立马行动起来。
沙里夫母亲得知郭崇立来意,激动道:“六百年了,中国人终于来看我们了。”


海外最后的郑和水手后裔
原来,沙里夫的母亲就源于中国后裔家族,其家族内部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代代流传。
大约600年前,中国船队在附近海域触礁,20多名水手只好爬上了帕泰岛。可当地人对陌生面孔、肤色的中国人很是敌意,以为他们是入侵者,不愿让他们上岛。


但很快,中国水手就发现这个村寨附近有几条巨大的蟒蛇,只要出了村寨就容易受到攻击,村民们没有办法。
水手们利用中国人的智慧,制作工具,很快就消灭了这些蟒蛇,解除了村寨的安危。当地人见水手们如此有诚意,这才同意水手们待在岛上。
这之后,水手们还将中国先进的农耕、工商业技术传授给当地人,使得当地人的生活水平迎来巨大改变。
时间长了,当地人自愿让出了一片土地和生活空间,让水手们自行组成村寨。而这些水手也不客气,建立了“上加村”,其发音和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上海”很像。
这群水手本想等着同胞们前来,可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这才意识到大明皇帝已忘记了自己等人,只好在当地娶妻生子,彻底安顿下来。
不过,为了保证大中华的血统,他们约定彼此的子女要相互结亲,尽可能保证血统不被削弱。


这些中非混血的儿女,其头发相比其他肯尼亚人更黑,嘴唇更薄,头发也不是那么卷,肤色相对要白一些。
然而,后来葡萄牙人入侵了帕泰岛,上加村毁于一旦,水手后裔只好离开家乡,迁居至沙里夫现在所住的西尤村。
而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水手后裔样貌也越来越黑,和肯尼亚人已没有太大差别。
又过了多年,西尤村只剩下沙里夫一家水手后裔,其他水手后裔要么迁居其他地方,要么没娶到媳妇断了根。
不过在西尤村,不少村民家中遗留着瓷器,这些瓷器一看就是明朝年间生产的。郭崇立还发现了2个大瓮,上面雕刻着“神龙”图案,这更让他坚信这里有中国人生活过的痕迹。
随后,沙里夫母女带着郭崇立前往“上加村”遗址,这里已是荒野,但仍有不少坟墓存在,每个坟墓周围都有陶瓷碎片,墓碑上也有汉字痕迹。


郭崇立愈发认定他们就是埋骨他乡的中国水手,他亲自买了一瓶白酒,祭奠这些异国水手,希望他们能够安息。
回去后,郭崇立立马撰写了一篇文章,发在国内媒体平台上,引来了国人的关注。
2005年的一天,南京电视台《郑和下西洋》纪录片,专程的来到了帕泰岛上。
为了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郭崇立亲自带着拍摄团队来到西尤村,并将沙里夫母女引荐给了导演吴建宁。
沙里夫将家里唯一的明代青花瓷碗拿了出来,只不过这只碗已经碎成两半,但破痕还是新的。
吴建宁很是好奇,问沙里夫这碗为啥碎了?
沙里夫听了后气冲冲地说:“被可恶的日本人砸碎了!”
原来,2004年夏,英国考察队来到西尤村考察,一位东方面孔的人建议她将瓷碗拿出来看看。沙里夫以为他是中国人,就拿了出来。


谁知道,这个人拿在手里摆弄一番,故意将碗丢在地上。事后,考察队的一名成员告诉她,那个人是日本人。
吴建宁听了后很是同情,他安慰道:“没关系,我可以找专家将瓷碗粘起来,让它恢复如初。”
沙里夫听了后很是激动,她连连表示感谢。
吴建宁让她不要客气,说:“你是中国人的后代,也是我的女儿,你有13亿亲戚。”
听了这番话,沙里夫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当场叫了声“爸爸”,引得在场的人感动不已。
临走前,沙里夫再次提出了渴望去中国留学的愿望,吴建宁很是感动,将此事告诉了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


前往中国留学
根据中肯两国友好协议,中国每年都会接收肯尼亚的优秀留学生。
不过郭崇立发现沙里夫的中文不是太流畅,很多读音不清楚,语法的错误也比较多,想要前往中国留学,可能过不了“中文”这关。


郭崇立
但郭崇立经过接触,发现沙里夫有着强烈的学习热情,也一直在坚持学习中文,决定为其开绿灯,向中国教育部申请公费留学资格。
3个月后,教育部就批准了这一申请,准许沙里夫前往中国留学。
得知这一消息后,沙里夫十分激动,她没想自己真的有机会踏入中国土地,而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2005年7月,沙里夫乘坐着飞机抵达南京,副市长徐慧玲亲自前往机场迎接她,并为她送去了漂亮的纱巾和鲜花。
来到六朝古都金陵,沙里夫被这里的厚重历史所折服,她也见证了南京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这座充满现代和古朴的城市里她愈发感受中国的魅力。
在这里,沙里夫经历了太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住在五星级酒店,第一次坐电梯,第一次使用智能马桶,第一次用淋浴洗澡……


沙里夫
沙里夫对南京的一切都感到无比好奇,可她又热爱学习,每个东西只让别人教一次,下次就十分熟悉了。
面对镜头,沙里夫戴上徐副市长送来的纱巾,她由衷感叹:“中国人太热情了,中国的科技太发达了,这都是勤劳的中国人创造出来的……感谢中国,感谢南京!”
不久后,江苏太仓和肯尼亚马林迪市结为友好城市,太仓政府还专门邀请沙里夫前来做客。
当得知太仓是祖先当年下西洋的地方,她激动不已,参观了郑和遗址,也来到了静海寺。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静海寺前,她坚持洗脚后再入寺,当看到墙壁上肯尼亚国王向郑和赠送长颈鹿的壁画,沙里夫激动落泪,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
紧接着,太仓政府宣布资助沙里夫在中国留学期间的全部费用。
当问起沙里夫想要学习什么专业时,沙里夫想起母亲常年劳累而浑身是病的身躯,决定学习中医,为更多肯尼亚人免费治病。


随后,政府安排她来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先学习中文,再学习医学。
沙里夫为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郑华”,纪念自己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
中医的学习本就困难,更何况是中文基础不好的郑华。不过郑华抓住了这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刻苦学习中医知识,每天奔走在教室、图书馆。
在她的刻苦努力下,很快就记住了各种中草药的名字、特性、价值,并看完了《伤寒论》、《黄帝内经》等深奥难懂的中医书籍。
她也学会了如何号脉、针灸、拔火罐等中医技能,在学习中,郑华愈发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和强大,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经过五年学习生涯,她顺利拿到了南中医本硕连读的学位证、毕业证,并来到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继续深造。


这一次,她选择了妇产科专业,主要是深感于肯尼亚妇女地位低下,女人生娃困难,她渴望用所学知识为更多女同胞接生。
在中国的七年学习生涯中,郑华母亲担心她的安危,多次打来电话。郑华告诉母亲,中国人很善良、很热情,在这里生活很快乐。
2012年,郑华拿到了华中科大博士学位,导师劝她留在中国工作,她也很想留在中国,找个中国男人结婚。
可在母亲的多次电话请求下,她离开了美丽的中国,回到家乡肯尼亚,毕竟这里更需要她,更需要她利用医学为更多人治病。
如今,郑华已成为当地颇有名望的中医和妇产科医生,她用自己所学治愈了当地的无数百姓,也为千千万万家庭接生。
2020年,郑华收到《世界听我说》节目组的邀请,再次来到中国,说起了郑和团队水手后裔的感人故事。


当有媒体问她是否有中国血统,郑华认真的表示这已经不重要,她拥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就是她半个家乡,这就够了。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4-01-2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