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4-11-25
- 在线时间31961小时
-
- 发帖281352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57367
- 道行36950
- 原创106
- 奖券39
- 斑龄0
- 道券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81352
- 金币
- 57367
- 道行
- 36950
- 原创
- 106
- 奖券
- 39
- 斑龄
- 0
- 道券
- 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196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5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4-01-17)
—
3000万年前,一场超级大瘟疫肆虐全球,而且持续了1500万年的,结果造成了我们当今人类的DNA中携带了这种病毒?而且不单单是人类所在的灵长目,这种病毒还对啮齿类、肉食类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直到今天。它们为何被称为ERV?当年这ERV病毒是怎么肆虐全球的,凭什么做到几乎无差别感染?感染性这么强,它是如何停止的?这玩意现在还潜伏在我们的DNA中,那对人类还有什么伤害吗?让我们慢慢梳理下去。3000万年前的病毒我们怎么发现的?我们可以先来定义一下瘟疫,其实瘟疫可以由细菌引起,也可以由病毒引起。咱们比较熟悉的细菌引起的瘟疫是鼠疫,由鼠疫杆菌通过跳蚤叮咬传播。病毒引起的瘟疫,就比如流感病毒,就可以称为流感瘟疫,比细菌更容易造成大流行。这么看下来,这个3000万年前造成全球大流行的罪魁祸首,是病毒没跑了。病毒是一种微小的寄生生物,它们依赖于宿主细胞进行复制和传播。病毒的种类繁多,有些可以引起人类或动物的各种疾病,有些则可以与宿主和谐共存,甚至对宿主有益。既然是3000万年前流行的瘟疫,我们是怎么发现的呢?其实人类就是在自己的DNA和其他动物的DNA中,发现它的。它们被称为ERV。它们是由逆转录病毒感染人类祖先的生殖细胞后,将自己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DNA中形成的。这些病毒基因随着宿主的遗传,一代代的被传递给了后代,成为了人类基因组的一部分。据研究,人类基因组中约有8%的序列是由ERV组成的,其中有些ERV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转录和表达能力,对人类的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所有的ERV中,有一类ERV引起了科学家的特别关注,它们被称为ERV-Fc,是属于γ-逆转录病毒家族的一员,与现在的小鼠白血病病毒和猫白血病病毒关系最接近。ERV-Fc是由3000万年至1500万年间不断感染真兽类的γ-逆转录病毒整合而来的,它们广泛存在于真兽类的基因组中,包括人类在内。灵长类特别是人类基因组中有两段ERV-Fc,一段在X染色体上,一段在7号染色体上,代表了两次γ-逆转录病毒整合事件。那么这种病毒为何几乎无差别感染多种物种?又是如何肆虐全球的?ERV-Fc对当时的动物又造成了什么伤害呢?3000万年前无差别感染的大瘟疫根据科学家的研究,ERV-Fc是一种能够跨物种传播的病毒,它可以通过血液、体液、精液或唾液等方式感染不同的哺乳动物,包括灵长类、啮齿类、食肉类、奶牛类、马类等,大家发现了没有,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哺乳类动物。它的活跃期大约是从3000万年前到1500万年前,覆盖了除了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这个时期,属于更新世晚期,经历了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导致了气温和海平面的波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足,最终导致它们的灭亡。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也在这一时期频繁发生。火山喷发释放了大量的气体和灰烬,对全球气候产生了短期的影响。冰川的融化和重新冻结导致了海平面的波动,影响了沿海和水域生态系统。生物面临着栖息地减少和食物链紊乱的挑战。这个时期,一些哺乳动物逐渐崛起,如早期的草食性哺乳动物,犀牛类、象目、灵长类、啮齿类等。ERV-Fc就是这时候出现的,对这些哺乳类进行了无差别感染。但是这些感染也对这些物种的进化和适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ERV-Fc的感染会对当时的宿主基因组造成破坏和改变,导致基因的突变、重组、缺失或插入等。这些变化会影响宿主的生理功能,如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等,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效应,如免疫缺陷、不育、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从另一方面说,这些变化也为宿主提供一些有利的特征,如抗病毒、抗寄生虫、抗氧化、抗衰老等,增强了宿主的适应能力和生存优势。ERV-Fc的感染可以被视为一种双刃剑,既有利又有弊,对宿主的进化和生存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啮齿类中,ERV-Fc的感染导致了一些基因的重组和缺失,如在老鼠中,ERV-Fc的整合导致了一些基因的缺失,如Mx1、Mx2、Oas1等,这些基因与抗病毒的能力有关,因此,老鼠对一些病毒的感染更加敏感,如流感病毒、登革热病毒等。对于仓鼠,ERV-Fc的整合导致了一些基因的重组,如在仓鼠的X染色体上,ERV-Fc的整合导致了一段基因的重组,形成了一个新的基因,叫做Sxlf,这个基因与仓鼠的性别决定有关,可以使雄性仓鼠产生雌性的生殖器官,从而导致雄性不育。在猫科动物中,ERV-Fc的整合导致了一些基因的插入,如在猫的7号染色体上,ERV-Fc的整合导致了一个基因的插入,叫做RD114,这个基因与猫的白血症病毒的感染有关,可以作为病毒的受体,从而增加猫的感染风险。而在犬科动物中,ERV-Fc的表达与犬的免疫系统的调节有关,可以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因子,从而增强犬的免疫能力。虽说是一把双刃剑,但是还是有人担心,这种病毒在我们的NDA里作怪,那它到底对我们还有没有威胁呢?人类DNA中有很多“垃圾”?其实目前ERV-Fc对人类没有想象中那么恐怖,首先它不是编码基因片段,只是属于非编码基因片段,非编码片段对人类的影响不大,而我们基因中的HERV-Fc1和HERV-Fc2参与了人类的胚胎发育和多能性细胞的调控,等于说已经成了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有人说,咱们的DNA里大多是垃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DNA片段都是基因,简单的说,并不是所有的DNA片段都能编码蛋白质。在我们人类的DNA中,只有1.5%的序列是基因,也只有那1.5%的DNA片段能够编码蛋白质。我们一直在说的ERV-Fc在人类基因中是属于那98.5%的非编码序列,也就是说,它们不直接编码蛋白质,那么剩下的98.5%的DNA片段是做什么用的呢?它们有没有功能呢?它们是不是垃圾呢?这个问题其实相当的复杂,因为人类的DNA中,除了基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DNA片段,它们的功能和作用各不相同。有些已经被科学家发现和研究,有些还未被揭示。这些非编码的DNA片段,有些是对人体有益的,有些是中性的,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进化的遗留,有些是进化的原料。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把它们都称为垃圾,也不能一味地认为它们都有用。我们把DNA想象成一本指南,告诉我们身体如何工作。在这本指南中,有一些特殊的章节,不是重点,但是不能缺少。其中一章叫“调控序列”。这些序列是一些特殊的DNA片段,它们虽然不直接编码蛋白质,但能够影响蛋白质的制作过程。这些调控序列就像是基因的“控制器”,这个控制器上有些按键,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终止子等。它们可以与其他蛋白质,比如转录因子,进行互动,就像一个复杂的开关系统,控制着基因的开关、强度、时间和位置。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知道我们的血型是由基因决定的,但这个基因的表达却受到一个特殊的“增强子”的调控。如果这个增强子发生了变化,就可能导致基因表达的问题,最终产生一些罕见的血型,比如Bombay稀有血型。调控序列章节结束,咱们再来聊聊“跳跃基因”这个章节,跳跃基因也叫做可动遗传因子。形象的说,就是它们可以在基因组中随意“跳跃”,从一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它们也不参与编码,但它们有自己的特殊技能,能够进行转录(复制自己)和复制(粘贴到其他地方),而且它们不依赖于宿主基因组,可以独立存在。人类基因组里有一半以上的成员都是这些跳跃基因。这些可动遗传因子的“跳跃”行为可不是闹着玩的,有时候它们的活动会给基因组带来一些混乱。这包括基因的变异、重新组合、缺失或者插入到新位置等。这些变化可能对宿主的身体产生一些影响,引起一些疾病,像是免疫系统缺陷、不育、癌症,还有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但这些“跳跃”也有另一面,它们的变化有时也可能给宿主带来好处,比如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对寄生虫的免疫力,甚至抗氧化、抗衰老等有利的特征,提高宿主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竞争力。咱们DNA中的非编码的DNA片段还有很多,说都说不完,比如假基因、重复序列,这些都对我们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问题。虽然只有1.5%的人类基因组编码蛋白质,但剩下的98.5%非编码序列中包含了许多对生物体的发育、功能和适应性至关重要的元素。这些非编码序列的功能还在不断被研究和理解。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称为“垃圾”。结语科学家通过基因,发现了一场肆虐了1500万年的超级大瘟疫,这场瘟疫的影响至今仍在我们的DNA中留下痕迹。它们在3000万年至1500万年间感染了各类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成为我们基因组中的一部分。虽然我们的DNA中只有1.5%编码蛋白质,但剩下的98.5%非编码序列同样承载着重要的功能。这些序列包括调控序列、可动遗传因子等,它们不仅影响基因的转录和表达,还参与了基因组的稳定性和功能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