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4-11-25
- 在线时间31968小时
-
- 发帖28136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57453
- 道行36950
- 原创106
- 奖券39
- 斑龄0
- 道券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81366
- 金币
- 57453
- 道行
- 36950
- 原创
- 106
- 奖券
- 39
- 斑龄
- 0
- 道券
- 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196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5
|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3-09-01)
—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测量自己的体重,尤其是对爱美的女孩子来讲,更是在意。但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包括你我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有质量,但质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质量的本质是什么?平时我们所说的质量基本上都是指宏观上的体现,不过宏观的物体都是由微观粒子组成的,所以,要想弄清楚质量的由来,我们需要深入到微观世界,弄清楚微观粒子的质量到底来自何处。微观粒子有很多,但总体来讲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费米子和玻色子。何为费米子?简单来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基本粒子,比如说电子和夸克等。而玻色子可以他通俗理解为传播子,比如说光子和胶子都是玻色子,费米子就是通过玻色子传播相互作用力结合在一起的。打个比方,如果把费米子比作一块一块的砖头,那么玻色子就是把砖头粘结起来的水泥。玻色子把费米子牢牢地束缚在一起,组成了我们看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问题到这里似乎就变得简单多了,我们只需要弄清楚费米子和玻色子的本质,自然就明白质量是如何产生的。但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远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物理学家们也是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才一步步靠近质量的本质。首先我们从“上帝粒子”开始说起。上帝粒子,单从这个名字就感受到它的特殊性,实际上它就是希格斯粒子,或者说希格斯玻色子,也是一种基本粒子,自旋为零,不带电荷,表现十分不稳定,寿命仅有大约10的负22次方秒,意味着上帝粒子瞬间就会衰变成其他粒子。之所以把希格斯粒子称为“上帝粒子”,就是因为想要找到希格斯粒子是相当困难的,它极易衰变,非常不稳定。而如果找到了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证据,自然也能解释质量产生的内在机制。而且按照当时粒子标准模型的预测,希格斯粒子是最后一个没有被发现的粒子。为什么希格斯粒子如此重要?为什么说希格斯粒子与质量息息相关呢?简单来讲,希格斯粒子是质量产生的根源!先来说说希格斯粒子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宇宙中充满了希格斯场,通常情况下希格斯场会处于稳定的基态,而一旦希格斯场受到扰动就会从基态来到激发态,受到激发的希格斯场就会产生希格斯粒子。而刚才所说的费米子和规范玻色子(W和Z玻色子)会与希格斯场发生耦合作用,也就是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质量,这个过程也被称为“希格斯机制”。具体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希格斯场在与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会激发出希格斯粒子,而正是希格斯粒子与微观粒子发生了相互作用,具体来讲就是让微观粒子减速,在减速的过程中获得质量。与希格斯粒子的相互作用越大,质量也就越大。打个比方,就像一个超级明星在大街上行走,被无数粉丝围观,以至于超级明星想要穿过人群就非常困难,相当于超级明星的“质量”就会越大。可以这么理解,受到的阻拦越大,质量也就越大。而像我们普通人行走在大街上,根本没有理睬,“质量”当然就会很小。也就是说,所有的微观粒子原本都应该以光速飞行,也没有质量,就是因为希格斯粒子的“阻拦”,才让微观粒子慢下来,在整个过程中获得了质量。当然,这里有几个常识需要解释一下。何为“激发”?根据量子场论,宇宙万物其实都是由最基本的量子场组成的,比如说刚才所说的希格斯场,当然还有电磁场,中子场,电子场等。而所谓的“激发”其实就是量子场受到了某种扰动,从基态变成激发态。基态就像风平浪静时,海水波澜不惊,非常平静。而激发态就像是汹涌澎湃的大海一样,受到了扰动。而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对应的量子场受到激发而产生的,可以理解为量子场的微小振动。打个比方,处于基态的场就像是风平浪静的大海,而激发态的场就相当于汹涌澎湃的大海,而微观粒子就相当于大海溅起来的小水珠。比如说,光子就是电磁场的扰动,也就是微小振动形成的,夸克是跨客场的扰动形成的,当然电子就是电子场的扰动形成的。粒子标准模型和量子场论看起来能够非常完美地诠释质量的本质,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必须要证实希格斯场的确存在,如果仅仅有预言而没有科学证据,当然就没有任何说服力。而如果能够找到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证据,自然就能肯定希格斯场一定存在,而希格斯机制也自然会被认可,我们也能找到质量的起源之谜。通过不懈努力,科学家在2012年终于找到了希格斯粒子,从而也证明了希格斯场的存在,也诠释了质量的本质。希格斯本人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你认为问题就到此结束了,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以上对希格斯场和质量由来的诠释显然有些笼统,比如说,并没有具体解释希格斯场到底是如何与基本粒子发生作用的,下面就来分享一下。这里需要提示一下,以下的诠释可能会牵扯到一些物理学术语,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这里我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分享给大家。根据粒子标准模型,宇宙中充满了希格斯场,这些希格斯场源自哪里呢?源自希格斯机制下的“自发对称性破缺”,而正是这种破缺,才让微观粒子获得质量。如何理解“自发对称性破缺”?某些物理系统,遵循自然规律的某种对称性,但其本身并不具备这种对称性。听上去有些晦涩难懂,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明白了。我们都玩过抛硬币游戏,抛硬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系统。我们都知道,硬币落下之后正方面的概率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规律的对称性,或者说数学描述的对称性。但是当硬币落地之后,正反面也自然确定了,这时候硬币系统的概率就不对称了,也就是物理现实不再对称。也就是说,这个硬币系统本身遵循物理规律的对称性,但是系统的运作并不遵循这种对称性。通俗来讲就是,数学描述的对称性,可能不会体现出物理现实的对称性。这就是自发对称性破缺,可以通俗理解为从对称到不对称的破缺。刚才所说的抛硬币系统,就是从概率的对称性,随机显现出确定性的过程,也是形成不对称性的过程。就像从数量庞大的各种可能性中,随机拼凑出来一个特定的现实那样,用白话来讲就是“上帝掷骰子”的过程,掷骰子是随机的,但结果是确定的。但是,如果说抛一次硬币是不对称的,那么抛很多次,甚至无限次硬币,就又会是对称了。也就是说,我们所在的世界似乎处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矛盾中,不对称中会有对称,同时对称中也会有不对称。而至于到底是对称还是不对称,完全取决于你看问题的视角,是整体视角还是局部视角。具体来讲就是,局部是不对称的,一旦上升到整体就是对称的,而在整体的基础上再上升到局部,又是不对称的。随着视角的不断上升转变,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不断变化,对称与不对称也会随之变化。接下来谈谈宇宙中的场与粒子之间的关系。根据量子力学的诠释,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有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场。场有基态和激发态两种状态,处于基态的场理论上是不可观测的,但根据量子力学,真空场总是会出现量子涨落,这时候场就呈现激发态,是可观测的。何为量子涨落?量子真空中会通过赊借能量的方式随机衍生出虚粒子对,然后瞬间湮灭消失,归还能量。也就是说,我们的宇宙充满了可观测场与不可观测场的叠加态,至于到底会呈现什么状态,完全是随机的。量子涨落是量子真空的固有属性,可以由量子力学不确定性推导出来,我们无法用宏观世界的物理定律去思考量子涨落,这种现象本来就违背了我们的传统思维。可见,可见,所谓的量子真空其实就是场的真空态,场的基态,这时候的真空具有最低的能量,所以是不可观测的。只有场受到激发呈现激发态,才是可观测的。说白了,场的激发就会产生基本粒子,也是实体粒子,所以是可观测的。而场的基态,也就是真空态,只有虚粒子,所以是不可观测的。而场和粒子也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物质场和物质粒子,比如说电子场就是物质场,而电子就是物质粒子。还有就是规范场和规范粒子,比如说电磁场就是规范场,而光子就是规范粒子。那么希格斯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宇宙大爆炸之初,温度和能量极大,当时的宇宙中只有四种没有质量的规范玻色子和希格斯场。随着温度开始下降,希格斯场就会出现对称性破缺现象。可能不太好理解到底怎么回事,这里打个比方。一开始的温度极高,希格斯场的势能最大,就相当于位于山顶端的一块大石头,具有最高的势能,而这块大石头是具有对称性的,相对于大山对称,石头可能随时滚落到山坡的任何位置,几率都是一样的。但是万物总是倾向于从能量高的状态向能量低的状态过渡,也就是从激发态到基态,因为基态是最稳定的状态。相当于那块大石头总是有向山坡滚落的趋势。而当石头滚落到山坡时,对称性就被打破了,也就不再具有对称性。因为石头只可能滚落到某个山坡下,不可能向所有山坡滚落。回到希格斯场。随着宇宙温度的下降,希格斯场的能量总是会自发地下降,当达到能量最低值,这时候的希格斯场的对称性就被打破了。还有,希格斯场总是会倾向于朝向能量最低的状态,也既是量子真空态,这种状态用数学语言描述就是“真空期望值”。能够看出,希格斯场的真空期望值,其实就是能量最低的希格斯场。就如那块大石头会随机落到某个山坡下,山坡有无数个,那么希格斯场的量子真空态也不是唯一的,而是有无限多个,但最终只能随机出现一个。而不管随机出现那个量子真空态,都意味着对称性被打破了,也就是自发对称性破缺。这种自发性破缺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了我们破缺的过程就是从随机到确定,从一种概率描述到最终的确定结果。通俗来讲就是从可能性走向现实,虚幻走向现实。这就意味着希格斯场会与基本粒子发生作用,也就是耦合作用,而这种作用让基本粒子获得了质量。绝大部分基本粒子都会与希格斯场发生耦合作用,但向光子和胶子这两种规范玻色子并不会与希格斯场发生耦合作用,所以胶子和光子没有质量,准确来讲是没有静质量。问题又来了,基本粒子与希格斯场发生耦合作用,为什么就能获得质量呢?其实上面已经解释过了,这里再总结一下。一开始希格斯场具有对称性,处于能量最低的基态,场里只有虚粒子,是不可观测的,当然也不会与实体基本粒子发生耦合作用。当希格斯场从基态过渡到激发态,意味着对称性被打破,就会激发出希格斯粒子,也就是场的微小振动,此时的的虚粒子就是观测的,严格来讲已经不是虚粒子了,而是实体粒子。而可观测的希格斯场就会与基本粒子发生耦合作用了。不过,耦合作用也是有大小的,强度并不是一样的,强度的大小与粒子的性质息息相关,最终的结果也只能用概率来描述,说白了就是耦合的概率越大,强度就会越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由于希格斯场无处不在,所以如果基本粒子可以与希格斯场发生耦合作用,结果就会像在海水里运动的物体那样,在运动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阻力,这种阻力来自水分子,而水分子就好比是希格斯粒子。基本粒子受到水分子的阻力越大,质量也就会越大,这就像我们宏观世界里物体的惯性质量那样。最终希格斯场把我们通常所说的质量以概率的方式呈现出来,赋予每一个基本粒子。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所谓的质量,只不过是在希格斯机制下,希格斯场不断用概率生成的一种东西。概率越大,意味着耦合强度越强,基本粒子的质量就会越大。反之,概率越低,质量当然就越小。也就是说,质量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耦合的概率。按照粒子标准模型的诠释,在宇宙大爆炸之初,温度极高,希格斯场的对称性并没有被打破,所以当时任何粒子都没有质量。随着宇宙逐渐冷却,希格斯场的对称性逐渐被打破,基本粒子才获得了质量。最后再说明一下,以上只是诠释了基本粒子的质量,还有必要诠释一下复合粒子的质量。比如说质子和中子就是复合粒子,它们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按理说,一个质子或中子的质量应该正好等于三个夸克的质量总和,事实上并非如此,三个夸克的质量总和只有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而已,那么剩下的99%质量来自哪里呢?简单讲,来自三个夸克之间的结合能,这种能量通过胶子来传递,也就是强相互作用,这种作用蕴藏着极大的能量,牢牢地束缚着夸克。而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能量与质量是等价的,所以剩下的99%的质量其实就是把夸克牢牢束缚住的束缚能。说白了就是动质量,因为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一直都在运动。也就是说,很多复合粒子大部分都是动质量,只有极小一部分是静质量。而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极端情况,那就是光子,光子没有任何静质量,全部都是动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