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84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电子书未来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6971
金币
7936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363
斑龄
191
道券
101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442(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19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3-04-11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加亮操作(2023-05-12) —
是时候告别电子书了吗?这个十多年前被寄予厚望的潮流事物,如今正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初春,被誉为“出版业风向标”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吹出新的风向:电子书展台不见了,展厅的正中是一个个直播间;

  今年6月30日,亚马逊将停止中国Kindle电子书的运营业务;

  近期,一篇题为《别了,电子书》的文章引发关注,文章称“过去的两三年,国内电子书业务过得很难”“电子书十多年来的发展已经证明,他们根本无法颠覆出版业”。

  多位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当前电子书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短短十几年间,数字化大潮的浪花一浪接着一浪,今年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横空出世引发了广泛关注。从批量文字电子化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知识传播、内容生产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近日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把脉透视电子书这一“早期”文化数字化现象,将为今后的数字文化、数字出版建设带来启示。

搭上快车:电子书的“春天”很短暂

  “高中时我们班人手一部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大家都捧着Kindle读书,但现在好久没见到人用了。”武汉某大学大三学生章川说,自己挂在二手交易网站上的Kindle还没有成功售出。

  以亚马逊Kindle为代表的电子书平台在国内裁减业务、退出市场,引发了电子书产业的极大震动。《别了,电子书》一文指出,几大电子书平台“日子也不好过”,纷纷在2022年进行了相关业务和人员的裁减。

  电子书曾被视为“纸质书替代品”,也曾有过发展的黄金期。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2009年被称为“电子书元年”。彼时,电子阅读器与移动阅读方兴未艾,汉王科技、方正集团等企业投身电子阅读器产业,市场日益火爆;以中国移动为首的三大电信运营商纷纷开始布局移动阅读基地,开启移动阅读时代。在大众的期待或担忧之下,电子书朝着“代替纸质书”的目标一路高歌猛进。

  到了2012年左右,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上网第一终端,电子书快速发展的“春天”正式开启——业务爆发、营收飙升。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业务收入达25亿元,客户数突破了1亿人次、日均网页访问量达5.8亿次;移动阅读成为部分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收益的主要来源,《2014—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从2012年开始,电子书收入年平均增长幅度达20.5%,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然而,电子书的“春天”却很短暂。

  2014年后,电子书发展呈现疲软之势,产业收入增幅放缓。不久前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达12762.64亿元,其中,网络游戏为2965亿元,电子书仅占66亿元,后者只是前者的零头。

  记者从中信出版集团了解到,中信自2013年开始数字化转型,电子书只是其数字阅读业务的一小部分,目前中信布局的数字化产品涉及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包括有声书、播客、网课等。

  留给电子书的时间真的不多了吗?

收获果实:电子书这块“数字田地”究竟有多大

  “我是一名普通的打工者,在工作之余会打开电子书阅读,闲暇时拿出手机打开就能阅读,减少了一些纸质书携带不便的焦虑”。

  “不管用什么方式阅读,读的体验和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记者在光明日报客户端中摘取的两条读者留言。毋庸置疑,经过十余年技术、媒介、产业的发展,电子书阅读已经深入更多人的生活中。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数字出版研究所所长王飚认为,从阅读层面来看,我国电子书逐渐步入深入阅读阶段。截至2021年底,我国数字阅读上架作品约为3446.86万部,其中电子书约为180.54万部。此外,2021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达到了12本。

  记者从“微信读书”了解到,“微信读书”于2015年8月上线,目前拥有国内最大的出版电子书库,截至2022年12月,已和国内超600家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在架出版电子书共25万本,历史总注册用户数也突破3亿,月度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

  “当前我国电子书产业链发展逐渐成熟。”王飚说,传统出版单位多作为电子书的版权提供方,将电子书版权授予第三方制作,并在第三方阅读平台发行。也有部分出版单位自建电子书平台。另外,掌阅、咪咕等企业在内容、平台、终端等环节全面发力,进行电子书的全链条布局。

  数据总有多种解释方法。上文提到的2021年电子书产业规模仅有66亿元,虽然是网络游戏产业的零头,但在2012年,电子书产业收入仅为31亿元。放在发展的脉络上看,近十年间,电子书产业规模一直处于持续增长中,只是增速远远落后于网络游戏、动漫、数字音乐等产业。

  在电子书这块“数字田地”上,已然耕作出了许多果实。问题的关键在于,这块“田地”究竟有多大,机会还有多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玉山分析,电子书发展出现瓶颈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首先,电子书只不过是“纸质书的电子版”,常常滞后于纸质版上市,并且电子书盗版侵权等版权保护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其次,尽管电子书具备携带方便、存储海量、查阅便捷等优点,但不足以颠覆纸质书,随着传播技术的成熟,其本身的优势会逐步被其他阅读方式取代。此外,互联网时代,社会大众已经习惯享受随手可得的免费信息,引导读者花钱去买“电子版”,确实可能是件费神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传统观念认为,读书人坐拥书城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一屏在手仅仅是快餐文化的代表”,赵玉山表示,想改变这种固有的文化认知不是短期能实现的。

  对创作者缺乏吸引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位作者表示,“电子书给作者的收益微乎其微,一本纸质书版税也许能拿到几十万元,而几个平台电子书的收益加起来只有几千元”。

跳出困惑:回归内容本质 拥抱技术创新

  电子书、有声书、播客、短视频、直播……短短十几年间,媒介形式、内容传播方式愈发多样,但人们的时间却是有限的。

  “现在身边的人基本都在刷短视频,看电子书的就相对少很多了。”章川感慨道。权威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最为明显,达9.62亿。

  “这是知识传播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趋势。”赵玉山认为,技术变革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令知识消费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过去人们主要依靠阅读书报刊来学习知识和了解信息,现在可以通过短视频、在线课程、音频节目、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获取信息,极大地分流了阅读图书(包括电子书)的时间和精力。

  电子书何去何从?事实上,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当下的困惑终将成为“不成问题的问题”。

  2023年伊始,一款人工智能机器人引发了热议,它不仅可以实现人机对话,还可以辅助人们做题、写文章、写代码,AIGC技术也成为国内外互联网企业争相涉足的“风口”。

  “内容行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意创新方面。”王飚认为,未来,AIGC技术可能会逐渐取代内容领域中一些偏重于程序性、重复性、资料性以及简单归纳性的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等。与此同时,内容行业应提升对智能生成内容的辨别能力,研判规避意识形态、版权等方面的风险。

  回到最初的问题,如今,我们还需要纠结电子书(甚至还有长短视频、有声书等)的未来吗?或许,答案早已写在人类不变的阅读与求知的需求里,答案也会写在一次次的技术创新里。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