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27269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5-01-22
- 在线时间33750小时
-
- 发帖293258
- 搜Ta的帖子
- 精华2
- 金币39007
- 道行39038
- 原创108
- 奖券30
- 斑龄0
- 道券30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27269
- 发帖
- 293258
- 金币
- 39007
- 道行
- 39038
- 原创
- 108
- 奖券
- 30
- 斑龄
- 0
- 道券
- 30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337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5-01-22
|
—
本帖被 chn001 执行加亮操作(2023-01-17)
—
冬天不是熬过去的,是要慢慢煨的。它用细微而悠长的火苗,把冬日舔舐成一道寻常里的极致滋味。煨是从前慢,也是天伦乐。“煨”在现代,多被用指食物的烹制。是将质地较耐煮的食材,加入调料和汤汁,用小火长时间加热至熟烂的意思。用煨这种烹调方法,做出来的菜,主料酥烂,口味醇厚。还有一种煨,是指亲昵,温存。冯梦龙《警世通言》说庄生的老婆田氏:“那婆娘不达时务,指望煨热老公,重做夫妻。”在我们福州地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词汇,叫“煨铺”(wēi pō)。铺,是床铺,铺盖。煨铺,类似于捂被窝的意思,捂在被窝里取暖。听到“煨铺”二字,很多人会想起儿时的情景:图|优良better ©漫漫冬夜,为了取暖,或者节省一些炭火,老人孩子便早早地上床煨铺,用彼此的体温,将被窝慢慢煨热。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其乐融融。昏黄的油灯下,老人讲古,女人拉呱,家人煨坐,灯火可亲。“煨”,是从前慢,也是天伦乐,是一个非常动人的词汇。图|寳尼 ©壹其实,煨的本义,是盆中的火。许慎《说文》曰:“煨,盆中火也。”唐朝诗僧拾得和尚,说冬日有两大乐事:"炉子边向火,镬子里澡浴",福州人叫这样的澡浴为“洗汤”,很是生动。天寒地冻,只有红红的炭火和锅里的热水,才能给人带来温暖。元人耶律楚材在《和邦瑞韵送行》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幸有和林酒一樽,地炉煨火为君温。”图|青城稀夷子 ©火可以煨人,自然可以煨食物。古代人喝酒,喜欢温着喝,中国历史上,跟温酒有关的桥段很多,都极具草莽英雄的豪情,比如,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斩了华雄,酒,还是温热的。温酒,需要专门的温酒器,耶律楚材诗中的“樽”,就是温酒器。但平民百姓没有那么讲究,用炭 火的余温直接煨酒。范成大《冬日田园杂兴》诗曰:“拨雪挑来踏地菘,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榾柮无烟雪夜长,地炉煨酒暖如汤。莫嗔老妇无盘飣,笑指灰中芋栗香。”榾柮(gǔ duò),是树根疙瘩,结实,耐烧,可代炭用,所以说它无烟。诗中芋、栗,指芋头、板栗,这两种食材,都适合用炭火慢煨。图|BIUE的小花园 ©菘是白菜,春韭冬菘,是古人眼中的美味。文火煨出来的白菜特别甜。 白居易写经霜的白菜:“浓霜打白菜,霜威空自严。不见菜心死,反教菜心甜。”白菜是万人迷,跟谁搭伙都过得日子。但能与白菜煨在一起的,莫若豆腐。图|大晴子NIcki ©贰上周去了德化,戴云山脉中的德化,带回好几棵经霜的白菜。豆腐煨白菜,我喜欢放入几粒大干贝,鲜而绵软。豆腐白菜,像多年夫妻煨成兄弟,汤白,汁浓,就这点素白鲜美,可以勾起味蕾的前世今生。哭一场都可以。图|大晴子NIcki ©范成大诗中提到藕。湖北湖南人待客,莲藕煨排骨是必备菜品,藕香与肉香融为一体,咕噜咕噜一碗下肚,从舌尖暖到肚里。若是你去了武汉,武汉的朋友会交代你:今晚你莫安排其它事情了,我屋里煨了汤在,晚上到我屋里喝汤去。这汤,八成就是莲藕煨排骨。图|得意小橙子 ©武汉人用来煨汤的,是粗陶器,叫砂铫子。因为粗陶透气,煨的时候,可以把油腻渗走,这样剩在铫子里的都是不腻人的精华。白萝卜古称莱菔,也适合煨。宋人林泳说,“折项葫芦初熟美,着毛萝卜久煨香”。菊后的萝卜丰盈肥美,滢润多汁,最适合煨着吃。宋人姜特立诗曰:“烂爊(āo,煨熟)莱菔甜如蜜,细点猪臕(biāo,同“膘”)滑似酥。”图|叮叮笑笑生 ©这样的诗句,读着便觉得好吃。这是用时间慢慢酿出的美味,也是古人恬适自得的生活观念,有一种古朴的诗意。从烹饪上说,煨,相当于小火慢炖。用砂锅煨菜,火候只有炖菜的一半,所用的时间,却是炖菜的两倍。但比起炒、炸、煎等烹饪方法,煨出来的菜肴,所含的脂肪少,很大程度保存了食材的营养。从健康角度看,也是一个可取的烹饪方法。图|LanceSu ©什么样的食材适合于煨呢?动物性原料多数可以用砂锅、瓦罐煨菜。比如,鸡块煨口蘑,虫草煨老鸭,香菇煨肉泥,萝卜煨排骨,莲子煨鸡,红煨蹄筋,红煨牛肉,生煨甲鱼,豆腐煨鱼头,等等。非动物性的食材,腐竹,各种菌菇,金针菜,豆腐,白菜,萝卜等,都相对耐火,也适合于煨。图|探店桂林 ©叁在我的家乡,旧时冬天渔闲季节,渔民会利用这段时间,为来年的渔事做准备,修船,补网,染帆。染帆需要烧水的,修船也要,熬桐油,打桐油灰。他们在野地里支一大铁锅,烧水,浸染,或者支锅熬桐油。顽皮的稚童,一看到支锅,就预备好红薯、芋头。等火息的时候,将红薯、芋头埋在红红的火堆下,慢慢地煨。图|平缸农场 ©芋在中国的历史,要比红薯悠久,历史上煨芋的典故更多。文震亨《长物志》称:“御穷之策,芋为称首”。禅门中有“芋头禅”的说法,比喻清苦的修行生活,八大山人以芋头入画,平淡中自有意味。话虽这么说,但食芋头,肯定不只是穷人的专利。出身于江南名门的文震亨,自己也爱食芋。因此才有诗的下一句:“寒夜拥炉,此实真味。”图1、2|peter-mm ©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写“采菱”、“踏藕”、“剥芡”,都是写采摘,唯独写芋头,写的是“煨芋”,强调了吃法。而且,袁学澜与写《清嘉录》的顾禄,都生于江南的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由此可见,当时江南,大户人家也是爱吃芋头的。《吴郡岁华纪丽》与《清嘉录》一样,都是记载吴地风俗的专著。而芋头最流行的吃法,就是煨。图|peter-mm ©袁枚是清朝第一大老饕。他在《随园食单》介绍一款 “芋羹”:“芋性柔腻,入荤入素俱可。或切碎作鸭羹,或煨肉,或同豆腐加酱水煨。徐兆璜明府家,选小芋子,入嫩鸡煨汤,妙极!”硬的食材犹如严冬,都适合于煨。 小火煨得三冬暖,煨出来的食物,恰如金灿灿的阳光爬进窗户,连身子骨都是暖的。图|是楚涵学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