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16阅读
  • 0回复

[猎奇]世界上最硬的庙,在台湾对面 [24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天人地

UID: 1627269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281534
金币
60732
道行
36950
原创
106
奖券
39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3199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最后登录: 2024-11-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9-07
— 本帖被 xgch 执行加亮操作(2022-09-07) —

佩洛西的窜访,给台海火药桶又泼上了一桶油。
8月2日那个晚上,举国都在关注着她的飞机。
互联网上无数的吃瓜群众准备看热闹。
地处战备前线的泉州,见惯了这种大场面,
用闽南独有的安之若素,来应对波云诡谲。
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流淌在泉州城的每一根血管,
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里,遍地神祇,在每一场风暴中护佑着他们的信徒。
泉州,容纳得下儒道释三家,
也敞开胸怀接纳异域舶来的天主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明教……
为这里立下功德的人,都能成神,也包括人民解放军。

泉州城的心脏在开元寺,老城的大小街巷围绕这里展开。
寺中的镇国、仁寿双塔占据了城市天际线,它们是中国最高的石塔。
双塔从南宋至今已经见证了800多年的风风雨雨,
扛住了万历年间的大地震和每年数次的台风。
在开元寺大殿须弥座上,还能见到狮身人面的浮雕。
异域元素已经有机地嵌入到了本土生活。

除夕之夜,我正在泉州。
来这里过年,就是想看看闽南精华荟萃之地热闹的春节。
我的家乡已经感受不到多少年味,但泉州不然。
它仿佛一个坚固的堡垒,守护着数千年来的中华传统。
这样的年,曾经出现在外婆的讲述中。
春节香火旺盛的庙宇,也似乎从未受到商业的侵蚀。
在泉州,它们是信仰的载体,而非敛财的景区。

零点之前,我赶到全城最热闹的通淮关岳庙
庙前广场上的守卫早已枕戈待旦,准备迎接子时汹涌的人潮。
广场上“關”字大旗分列两排,
这不是古装表演,而是真正的敬神。

只有在闽南,才能满足对“祭祀”这个词最原始的想象。
时间一到,抢着上头香的信众鱼贯而入,
带着他们精心准备的贡品。
有风干的鸡鸭鱼肉,有水果坚果。
关老爷和岳王爷面前的供桌大得像张床,
但在快速码放的贡品面前,还是显得分外狭窄。

就在关岳庙旁边100米处,
坐落着大名鼎鼎的泉州清净寺
那是中国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可以一直追溯到伊斯兰教向中国传播的最早期。
宋元时代,这里是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向西叩拜之地,
如今,在礼拜时间,依然能见到中东客商汇集在此。
不同的宗教在泉州城比肩而立,却又和谐交融。

△ 泉州清净寺。图源:图虫创意
这些主流宗教在中国并不鲜见。
但泉州城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仿佛一座宗教博物馆。
那些陌生的、小众的、已经灭亡的宗教,
也都可以在这里留下他们的印记。

△ 泉州峰尾古城,古庙春联红灯笼。图源:图虫创意
这里仿佛每一块砖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白耇古庙、石笋公园,那是来自南亚的崇拜:
锡兰王子来华出使,国内发生了宫廷政变无法返国。
于是他的使团便在这座城市落地生根。
曾经救过王子的白狗,被人们供奉到神龛之上,成为“毗舍爷”。
至于象征着**崇拜的石笋……
懂的都懂,那是印度教在中国留下的命根。
泉州人从未将这个造型独特的舶来品封杀,
不仅将这里变成了祈求人丁兴旺之地,
甚至把流经此地的晋江干流河段称为“笋江”。

上面这张图,我不说的话你一定认为是座佛像,
周围的信众也确实一直拿它当释迦牟尼来膜拜。
但事实上,它却源于波斯而非印度,
就是无忌哥哥的那个明教,学名叫摩尼教。
显然这也是刺桐港上波斯商人带来的全新信仰。‍

一千年来,“摩尼”渐渐被人们与“释加牟尼”混用,
一个历史的美丽误会,为这个已经消亡的宗教,
留下了在这个世界上仅存的一处神像。
这连明教的波斯老家都已无处可寻。
漫长的岁月中,包容开放的城市给无数的心灵提供了休憩之所,
泉州的信仰,始终是活的。

不仅仅民间对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依恋,
官方对文化遗产保护也格外小心翼翼。
改革开放之初,热火朝天的建设摧毁了全国大量历史街区,
但泉州早早地概括出了城市建设的十六字方针:
“打开大门,治理两江,保护古城,开发新区”。
当年梁思成在北京没有实现的夙愿,
却在泉州生根发芽。
也正是这种官方与民间的默契,
才能将这座“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送上世界遗产的殿堂,
让传统的生活方式,有机地传承至今。

中国的神灵名单,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那些创造了不朽功德的人,也能变成神,享受千秋万代的祭祀。
我到惠安县崇武镇,就专门探访了“天下第一庙”
里面供奉着27位解放军烈士。
它若是“天下第二”,那一定没有哪座庙敢争第一。
1949年,败退台湾的国军空袭福建沿海,
许多解放军战士为了避免人民群众伤亡,故意吸引敌机注意力而牺牲。
当地百姓将战士就地下葬,还建起了一座小房子供奉他们的灵位。

曾恨就是位当年获救的小女孩。
数十年来,她与母亲感念战士们的救命之恩,每日前往祭拜。
母女两人的行为甚至被当地人认为精神异常,还曾被海防部队当成间谍。
简易的小庙也在岁月的流逝中被拆除。
曾女士在改革开放之后经商有道,渐渐有了一定的积蓄,
她在九十年代散尽家财,方才建起此庙。

神龛之上,
烈士座像身穿蓝色军服、打着绑腿,脚下放着行军水壶和双喜香烟。
他们坐姿整齐划一,但是神态各不相同。
有的塑像手中拿着饭铲、药箱、小号,
暗示着他们作为炊事员、医务兵、司号员的不同职责。
供桌上摆满了迎接新年的贡品,大殿里萦绕着嘹亮的革命歌曲,
香客虔诚地在殿内祭拜、焚香,
拿着整沓的金纸和鞭炮到院子里燃烧。
当地人告诉我,这里还经常会举办入党、入团、入队的宣誓仪式。
入伍和退伍的士兵也会来到庙里参拜,
每到七一、八一和国庆节时,前来拜谒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崇武镇”正因“崇尚武功”而得名,
那些战功赫赫的人,在这里能得到长久的传唱。
一座军庙,
也许今人看起来有点新奇,
但是放眼千年,这只不过是中国人纪念英雄的古老方式。

毫无疑问,泉州的风气十分传统,
但是女性地位却顶得上半边天,
主持给解放军建庙的人,也是女性。

在崇武镇街头,就能见到裹着花头巾的惠安渔女
人们将她们的打扮总结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每到农历三月廿三,
她们便会换上最隆重的装束,去给妈祖过生日。
经年累月,渔女都在与大海和风浪搏斗,
她们巾帼不让须眉。

和惠安女齐名的蟳浦渔女
在街边见到的她们,总是在不停地剥蚝壳,
脑后插满了漂亮的头花。

泉州的女人,
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这里丰富的物质文明。
这双巧手,不仅仅可以剥开坚硬的生蚝扇贝,
更能烹饪出令人垂涎欲滴的的泉州美食:
面线糊、烧肉粽、蚵仔煎、润饼、石花膏、四果汤、牛排、卤面……

△ 牛肉面线糊。
陆地上的碳水与牛肉,和大海中的珍馐,在泉州相会。
泉州烧肉粽中不仅有猪肉,还有瑶柱、虾干这类小海鲜,
高端一点的甚至会在里面加上鲍鱼。
即使是粽子里最不起眼的糯米,也都是用葱头油和卤汤炒过的。
“靠海吃海”,他们将这四个大字烹到了每一粒米中。
食物上桌,店家总还不忘给你端上一小份(一点不辣的)甜辣酱。

△ 泉州烧肉粽。图源:图虫创意
卤面浓浓的汁水更是滚着海鲜的香气。
汤底都是用骨头汤和鱼虾熬制而成,
海陆的风味在这里交汇,撩动着老饕们挑剔的味蕾。

△ 泉州牛肉系列美食。图源:图虫创意
中国汉族传统上吃牛肉的地方并不多。
在古时候,牛是重要的畜力来源,
只有牛老了才能宰。
但是闽南和潮汕地区,靠商业和渔业发家致富,
这里崎岖的地面也没多少农田。
于是,富含优质蛋白的牛肉成为了这里的主流。
泉州牛排,用的是牛肋排,
金黄的颜色飘着咖喱的香气,
一份牛排,配上咸饭、汤和青菜,足够给自己开一顿斋。

△ 泉州阿秋牛排。图源:图虫创意
好成财牛排馆上过《舌尖》,阿秋牛排名气稍逊,但只有本地人才会光顾。
这里食客盈门,根本谈不上什么服务。还有态度不佳、上菜粗暴的东兴牛肉店。
老字号的缺点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老店的美味,足够让人把那些缺点抛到脑后。
除了牛排、青菜和咸饭的传统组合,
这里还有个远近闻名的牛筋汤,爽滑Q弹的牛筋丸入口即化!

一趟泉州之行,才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过年”。
从食物到建筑古迹,
这里的人都把它们当成自己最宝贵的财富,
用千年以来延续不断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去面对眼前的惊涛骇浪。
1条评分金币+35
xgch 金币 +35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22-09-0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天人地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