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1615569
-
- 注册时间2012-08-21
- 最后登录2024-11-24
- 在线时间10787小时
-
- 发帖139308
- 搜Ta的帖子
- 精华1
- 金币7751
- 道行6543
- 原创84
- 奖券3243
- 斑龄0
- 道券1371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1615569
- 发帖
- 139308
- 金币
- 7751
- 道行
- 6543
- 原创
- 84
- 奖券
- 3243
- 斑龄
- 0
- 道券
- 1371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 摄影级
- 初级认证
在线时间: 1078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8-21
最后登录: 2024-11-24
|
—
本帖被 zhdf 执行加亮操作(2022-07-12)
—
导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北上,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两城,襄樊之战爆发。战事初期,准备充分的关羽势不可挡,他水淹七军、斩杀庞德、擒于禁,一时威震华夏,逼得曹操一度想通过迁都来避其锋芒。 冷静下来的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驱虎吞狼之计,以同意东吴占据蜀国所据的荆州地盘作为条件,与孙权结盟,共同夹击关羽。随后,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关羽败走麦城,最终在临沮被吴兵所害。 此役曹操不顾病躯亲自指挥作战,并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军事资源援救曹仁,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襄、樊两城。然而,令曹操没想到的是,他刚驾鹤西游不久,曹魏集团的新掌舵人曹仁就放出大招,主动放弃了襄、樊两城,将防线后撤至宛城。此时,东吴的陆军只要突破宛城,就可长驱直入曹魏的腹地;同时,东吴的水军逆汉水而行也可直达新城郡。如果这种情况出现,那么曹操南征的成果就会荡然无存。 那么问题来了。曹丕为何会在不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主动放弃了曹操拼死保护下来的襄、樊两城?他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曹操逝世时,曹魏集团内部所面临的局势说起。 局势: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可能全盘皆输。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位在诸侯王之上,拥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此时,他名义上虽然还是汉臣,但实际上已是皇帝,因此被忠于东汉之人视为眼中钉。更糟糕的是,他的身体也开始每况愈下了。 自知时日不多的曹操开始专注于内务,开始为曹魏集团政权的顺利交接布局。他在受封为魏王后,随即立曹丕为魏太子,结束了旷日持久的立嗣之争,接着诛杀了杨修等在立(夺)嗣之争中站错队的人。 对外方面,曹操停止扩张的步伐,转而收缩防线。在西线,他战略性地放弃汉中,并将汉中的居民迁往关中平原,将防线后撤至秦岭以北。而在荆州方向,曹操同样选择弃卒保帅。他将刘备所据的荆州地盘全部划归孙权,退出长江流域,将防线设在离江陵500多里的襄阳、樊城。至此,曹操沿边境线构建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防线。对于这点,被陆逊认为“其患更深於操时”的魏明帝曹叡,就深有体会。 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三国志·明帝纪》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曹操虽然在边境设下了铁壁钢墙,使刘备、孙孙无法逾越,但是,由于他在襄樊之战刚结束不久就在洛阳突然逝世,而当时魏太子曹丕又远在邺城,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朝野危惧”,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1、青州兵哗变 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三国志·魏书·臧霸传》注引《魏略》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兖州采取“设奇伏,昼夜会战”的战术,击败了强大的黄巾军,获降卒三十余万,并收其精锐,组成军队,号称青州兵。从此,青州兵就成为曹操逐鹿天下的利器。 不过,青州兵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毕竟是强盗出身,因此纪律性较差,而且他们只听命于曹操一人。当曹操逝世的消息传出后,洛阳、徐州的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实际上就是发生了哗变,这是形同叛乱的严重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确保洛阳、徐州的局势可控,就成为曹丕的当务之急。2、曹丕地位受到挑战 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生玺绶所在—《三国志·贾逵传》 曹丕虽然是魏太子,是魏王的法定继承人,但是,曹操在危急时刻第一时间想到的人,却是以“神勇”著称的曹彰。汉中之战时,曹操在进攻受阻的情况下,就是诏令曹彰(黄须儿)到来助战。而当他在洛阳病危时,第一时间召见的也是远在长安的曹彰,而不是距洛阳更近的曹丕(在邺城)。 曹操召见曹彰的真实目的后人已无法得知,但他此举极具迷惑性,让人不禁浮想联翩。曹彰就认为曹操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扶正曹植,因此,他在经过曹植的驻地时,专门跑去对曹植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并让曹植与他一同赶赴洛阳,但曹植以“不见袁氏兄弟乎”为由拒绝与其同行。 曹彰到达洛阳时,曹操已经病逝。曹彰心有不甘,就问治丧大臣贾逵“先王的玺绶在哪里?”但贾逵并不傻,他知道一旦玺绶到了曹彰手中,曹丕能否继位就成为未知数了,极端情况下,曹魏集团可能会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之中。于是,贾逵强硬回应曹彰:“太子(曹丕)在邺城,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曹彰虽然是曹操的儿子,但并不是法定的继承人,而贾逵则是在曹操逝世后,曹丕继位之前暂时填补曹魏集团权力真空的人。因此,本就理亏的曹彰也不敢造次,只好听从贾逵的安排。 也就是说,曹魏内部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护曹丕继任魏王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铲除异己以巩固自己的地位,毫无疑问也是曹丕上位后的当务之急。 3、群臣之间出现分裂倾向 太祖崩(于)洛阳,群臣入殿中发哀。或言可易诸城守,用谯、沛人。—《三国志·贾逵传》 众所周知,曹操的用人原则是唯才是举。如“五子良将”中就有三人为降将,而藏霸、孙观、文聘等边军大将同样是降将出身,就连张绣、昌豨等降而复叛之人,曹操同样不计前嫌加以重用。可以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曹操能够在汉未群雄逐鹿中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然而,曹操刚刚逝世,就有大臣建议将各地的守将全部换成沛国和谯县 (曹操老家)人,以便迅速稳定局势。不过,曹操手下的能臣武将绝大多都不是沛国和谯县人,如果一刀切换将,必将引发局势的动荡,这绝对是一个自废武功的坏主意。当然,曹丕也不出所料地拒绝了此建议。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大臣们也不傻,他们之所以在敏感的时刻提出此问题,是因为在曹操逝世后,之前听命于曹操的各割据势力开始蠢蠢欲动,洛阳城内一时人心惶惶。大臣们在风雨欲来的巨大压力之下,分裂为两派阵营,一派主张“用谯、沛人”。而以徐宣为首的另一派则认为“今者远近一统,人怀效节,何必谯、沛,而沮宿卫者心。”曹丕采纳了徐宣一派的意见,但如何消除群臣之间已经出现的分裂倾向,还尚需时日。 综上所述,曹操逝世后,不可避免地在曹魏集团内部引发了恐慌。更糟糕的是,他病逝前舍近求远召见曹彰,而不召见魏太子曹丕的行为,又向外界传递了错误的信号,从而增加了曹丕继位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引起了群臣的分裂。 也就是说,曹操逝世后,曹魏集团危机四伏,曹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曹丕的对策:对外采取守势,集中精力专注于内部。 曹丕在贾逵、陈矫以及徐宣等人的帮助下,有惊无险地继任了魏王,实现了曹魏政权的平稳过渡。此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曹丕军事上对外采取守势,集中精力专注于内部。 他笼络、扶植忠于自己的政治势力,重新分配在权力蛋糕上的占有份额,同时制法削藩,打击异己。首当其冲是清洗曹植派系,并将曹彰、曹植等威胁到他的宗亲逐出权力中枢,遣往封地。而曹氏二代宗亲中的曹真、曹休、夏侯尚等与他关系密切之人,则得到提拔重用。 他改革官制,确立九品中正制。此举成功缓和了曹氏与士族的关系,取得士族的支持,从而迅速稳定了局面,同时也为他代汉称帝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上,曹丕首先采取抚而不讨的策略,稳住发生骚动的青州兵,控制了局面。随后,又令曹仁放弃襄阳、樊城两地,退守宛城,将曹操拼死保护下来的战略要地拱手让给孙权。 時曹仁鎮襄陽,請召仁還宛。帝曰:“孫權新破關羽,此其欲自結之時也,必不敢為患。襄陽水陸之衝,禦寇要害,不可棄也。” —《晋书宣帝纪》 曹丕此举不仅普通人难以理解,就连军事谋略家司马懿也是一头雾水。他认为襄阳是“水陆之衝”的战略要地,易守难攻。一旦东吴占据了襄、樊两城,那么只要突破宛城,曹魏就面临无险可守的窘境,这也是当年曹操死守襄、樊两城的原因。因此,司马懿认为不能放弃此两城,但曹丕却不为所动,仍然主动放弃了两城。 曹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曹丕为什么要放弃襄、樊两城。 會孫權帥兵西過,朝議以樊、襄陽無穀,不可以禦寇。—《晋书宣帝纪》 曹丕继位时,襄阳、樊城刚刚遭受过襄樊大战的洗礼,一片狼藉。雪上加霜的是,当年汉水又泛滥成灾,导致当地粮食短缺,无法满足军需。而孙权则刚从关羽手中接手荆州不久,他本人以及东吴的主要兵力都在荆州一带,对还未完成战后重建的襄阳是个巨大的威胁。 群臣担心孙权会趁机进攻襄阳,于是建议曹丕放弃襄、樊两城,将军队撤往宛城。但司马懿却反对这样做,他的理由是孙权已经得罪了刘备,不可能傻到再得罪魏国,所以孙权不可能主动进攻襄樊。然而,曹丕不听从司马懿的劝告,仍决定放弃二城。 不过,曹丕并非简单地将军队撤出襄樊,而是命曹仁先放火烧毁了二城,才撤到宛城。曹丕此举我们并不陌生,因为这是曹操惯用的以退为进的焦士战术。如曹操在第二次(212年)濡须之战前,就下令将徐、扬二州及荆州东部的百姓内迁,建立起东至广陵、西到蕲春绵延千里的无人地带;而在汉中之战时,曹操故伎重演,同样在撤出汉中前,将能迁走的民众悉数迁至汉中地区,将防线撤至秦岭以北。 然而,同样是将防线后撤,曹操的做法是将区域内的民众撤走,留下空城;而曹丕则是放火烧城,留下民众。因为撤走民众不仅耗时较长,还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状况出现(曹操当年将徐、扬二州及荆州东部百姓内迁时,就引发了恐慌,民众反而逃至东吴)。因此,烧毁城池并撤兵无疑是在紧急的情况下,更为稳妥的做法。由此可以看出,曹丕放弃襄樊两城,是在仓促之下做出的决定。 至此,曹丕坚持放弃襄、樊两城的原因已呼之欲出。 1、南阳存在爆发叛乱的隐患 公元218年,宛城守将侯音与吏民共同反叛,并挟持了当时的南阳太守东里衮,又抄掠附近郡县的百姓数千人,欲将宛城献与关羽。曹仁仓促应战,经过四个月的围攻,最终屠宛城,斩了侯音。此后襄樊之战爆发,曹仁回师樊城对抗关羽。 襄樊之战后,曹操还来不及整肃南阳吏治,就迅速病逝。因此,此时的南阳实际上是暗流涌动,曹仁当年屠城的恶劣影响仍未消除,人心并未向魏。更糟糕的是,刘备派驻南阳的卧底可能还安然无恙。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为了确保南阳不再出幺蛾子,只好弃卒保帅,命曹仁弃襄、樊两城退守宛城。2、一旦南阳出事,将危及曹魏 汉献帝虽然已沦为傀儡,但曹丕很清楚,在他成功代汉之前,汉献帝仍然是名正言顺的天子,而曹魏集团中也并不缺乏汉献帝的支持者,这些人只是慑于曹魏的强大,暂时蛰伏起来而已。一旦南阳有风吹草动,这些蛰伏在许昌的汉献帝支持者,必定会趁机叛乱,如果许昌的叛军与南阳的叛军互通,而刘备、孙权等人也趁机出兵呼应的话,则曹魏危矣! 所以,在曹魏政权交接的敏感时刻,曹丕必须确保许昌的局势稳定。因此,让曹仁进驻与颍川郡相接的南阳郡,以及用贾逵为豫州刺史这两步棋,毫无疑问就是为了震慑许昌,让蛰伏在暗中的汉献帝支持者不敢造次。同时也是为逼迫汉献帝禅让增加筹码。 综上所述,曹丕急于让曹仁放弃襄、樊两城,退守南阳的军事行动,既是为了避免侯音、太医令吉本等人的叛乱现象重现,同时也是为了震慑许昌的汉献帝及群臣,以实现他的篡汉图谋,可谓是一箭双雕之举。结语 东汉末年,人才是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曹操在官渡之战前,第二次濡须之战前夕以及汉中之战时,都先后放弃了大片土地,但却将土地上的民众内迁。无独有偶,在赤壁之战前,刘备也曾冒着生命危险,携带荆州十万军民徒步逃往江陵。而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代时,也曾放弃已经占领的西县,却将西县的一千多户人家迁至汉中。 然而,曹丕只是命曹仁放弃襄、樊两城,却没有将宝贵的战略资源民众迁走,由此可见,曹丕并不是真的要放弃襄、樊两城。之所以要在撤退前放火烧城,一是因为襄、樊两城已经破败不堪,无论如何都是要重建的;二是为了让孙权知难而退,不至于迅速出兵占领襄、樊两城。 果然,孙权在犹豫了大半年时间后,才派陈邵进据襄阳。然而,此时曹丕已经篡汉成功,他放弃襄、樊两城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于是曹丕迅速命曹仁出击,重新夺回襄阳,并迁汉水之南的未开化之民到汉水之北,绝了孙权再次攻占襄阳的企图。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曹丕先放弃襄、樊两城,在达到目的后再毫不费力地夺回来这一事件中,可看出曹丕政治手腕之高超,可谓是碾压曹植、曹彰等人。所以,曹操选他当继承人,是无比正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