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872阅读
  • 0回复

[数码讨论]当传统戏曲邂逅网络直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050
金币
242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433
斑龄
192
道券
105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4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5-18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锁定操作(2024-05-26) —
借力:传统艺术乘上科技之风

  自2020年起,传统戏曲行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冲击下举步维艰。在演出寒冬,多数剧团的线下演出变少,基层剧团的戏曲演员收入难以得到保障。“不能让演员饿着肚子唱戏。”李树建说。通过直播,观众对戏曲演员以打赏的方式表示认同,演出获得了互联网时代的“新戏票”。目前,直播收入已经成为剧团除了政府部门拨款和外出演出之外的第三个收入来源。戏曲演员也通过线上演出直播获得了额外的演出收入,缓解了生活压力。

  疫情带来的变动同样落在戏迷身上,80后戏迷宋女士到剧院观看的戏曲演出每年超过五十场,“现在好多演出都推迟或取消了,看不到演出,心里空落落的”。戏曲直播对她来说像是一道曙光,在网上看到黄梅戏演员吴琼的直播后,她感叹:“不愧是金嗓子!连唱两个多小时丝毫不乱,很解渴、很过瘾。”

  一边是演出接连推迟的通知,一边是老戏迷们的挂念催促,北京京剧院尚派青衣演员周美慧决定加入直播。每天晚上八点开始,十二点前结束,在3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她跟戏迷们聊戏、唱戏、分享自己的见闻理解。为筹备京剧《梁红玉》的演出,她不敢荒废本领,一边练鼓一边直播。周美慧感慨,舞台对于戏曲演员的心气至关重要,疫情防控期间上不了台,就少了很多表演实践的机会。借助新形式,舞台得以拓宽,演员得以上台,戏曲人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表演与交流的接触点、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点。

  对此,李树建也表示:“某种程度上,直播间的观众等于剧场的观众,直播间的点赞等于掌声,直播间的留言评论等于过去的调查问卷。”

反哺:悠长戏腔构建一片清朗空间

  直播为戏曲人暂时困顿的现实生活找到了出口,也为艺术传承、表演实践寻得了新入口。乘科技之风,更多的戏曲演员开始主动担当,为适应新传播形态而作出努力。

  几次直播之后,李树建总结出了新媒体传播的两个重点——娱乐性和思想性。娱乐性意味着要主动适应新的演出场景。失去了“第四堵墙”的间隔、失去了戏曲程式的依傍,戏曲演员在直播间里与观众“短兵相接”、全方位互动,观众的反馈通过数字最直接地呈现出来,这对戏曲演员是不小的挑战。“玩互联网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都是快节奏,得改变过去那种我演啥你看啥的思想,变成你看啥我演啥。”为了吸引更多观众,他把直播做成了一场专场晚会,邀请老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参与,与网络达人连麦,唱戏、表演、打擂台、科普戏曲知识,同时讲述戏曲背后的历史故事、分享从艺四十余年的经历等。

  除了顺应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规律和受众特征,努力呈现剧场内外更多新内容,李树建还强调了思想性,通过互联网传播优秀戏曲文化是戏曲人的责任与历史使命。

  周美慧因直播收获了一批年轻的观众。直播让这批观众感受到戏曲的魅力,因此疫情好转时,他们主动买票走进了剧院。她的粉丝群群主是个只有18岁的小戏迷,在与粉丝的日常互动中,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和交流,把艺术的浸润和熏陶传播到更远方。

  随着传统戏曲越来越多出现在直播间,与曾经拼颜值、秀下限的“美女直播”不同,演绎传统文化的戏曲直播在传播了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正在改善着网络直播生态。对观众来说,戏曲里那些千回百转的唱腔、缠绵悱恻的情愫、朴实直白的道理,与记忆里关于故乡的美好回忆相契合,也与对于真、善、美的朴素信仰相印证。

  在戏曲院团中,上海越剧院的直播颇有特色,除了在各大视频直播平台开通官方账号直播经典剧目、主题活动外,上海越剧院还开设了“青年·戏谈”直播沙龙。这个最初由上海越剧院青年创作人员发起的戏曲创作对谈直播,在两三年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院团、跨剧种、跨学科、跨艺术门类的上海青年文艺实践活动,沙龙主题也从最初的戏曲创作,逐步拓展至对剧种气质、表演美学、跨艺术交融、东西方文化对话、舞台与城市文化等更为广泛的舞台艺术与文化议题的探讨。沙龙成员不但涵盖了上海和北京各大国有文艺院团的青年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美设计,也不断吸纳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者,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

  “策划有学术味的戏曲直播,旨在引导青年人有更深的思考。同时也希望以青年吸引青年,达到培育新观众的目的。我们最初担心,学术化、理论化的内容或难以受到直播观众的欢迎。事实证明,这样的顾虑是多余的,这个项目收到了观众的热烈反响和积极互动。”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吕祥说。

  与此同时,各大平台也在戏曲直播方面积极探索。《京剧的夏天》专题栏目、“今朝我登场”“戏曲大师父”等IP在呈现精品化内容方面作出有益尝试。

展望:守正创新方为根本

  “啥时才能去剧场看戏呢?”当戏曲直播发展得如火如荼时,依然可以在直播间里看到、听到这样的感叹。“云端”演出令人沉醉,剧场却依然令人想念。“因为我们在剧场看到的是整台的演出,包括灯光、音响、舞美、主角、配角、道具,甚至每一位观众都是这场演出的有机组成部分。”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王靖雨指出,“正是这些元素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造就了戏曲艺术几百年传播不衰的魅力。”

  戏曲传播未来走向何方?大部分从业者认为,“线上交朋友,线下看演出”,借助互联网将流量引向剧场,才能完成链条的完美闭合。对戏迷来说,缺少完整表演程式的线上直播只能算作一种没有演出可看时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中国戏曲学院的研究生杨茹涵说:“线上直播没有坐在剧场里看剧的感觉,我希望用自己的眼睛捕捉现场的各种细节。有时候看剧不单单是看剧,也是一种具有社交属性的文艺活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戏剧戏曲学教研室主任张一帆指出:“在探索戏曲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内容与形式对于戏曲本体产生的碎片化与完整感,是一对不可偏废的辩证关系。碎片化的优势是省时省力,在现代化的快节奏中显得很有效率,但碎片化传播的目的必须是为整体化传播而服务。”

  戏曲不可能总是网络直播中的“流量担当”。张一帆说:“通过各种新媒体传播戏曲可以获得关注、收获流量,但更应该思考与评估流量的水分有多大,会不会造成虚假繁荣,产生的泡沫感对从业者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也有人对此抱有更乐观的态度,戏迷宋女士在采访中提到,前段时间京剧女演员王珮瑜在直播中和大家一起观看自己过去的演出,这种形式让她耳目一新。“对我们老戏迷来说,听演员分享表演当时的见闻、理解,可以获得观众席之外的很多信息,对原来不怎么看戏曲的观众来说,有一个专业人士带领讲解,也能更快地理解传统艺术。”她认为,对戏曲直播,我们不妨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技术并不意味着背弃传统,在发展变化中,传统艺术也许会生发出不同形态的花朵。

  文化生长具有其内在逻辑,传播只是其中一个环节,直播之后,戏曲在守正创新的征程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靖雨表示,对戏曲而言,网络直播只是打开了其走近年轻人的一扇门,而要让年轻人成为“铁粉”,最终还是要靠自身的艺术魅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不管何种形式何种意见,从业者、平台、观众等多方的出发点都是要让戏曲更好地传承下来、传播开来。只要坚守住这个出发点,传统文化的盛景就终会徐徐展开。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