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761阅读
  • 0回复

[智能应用]男性、商科……为何这样背景的职场人更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021
金币
8864
道行
19523
原创
29307
奖券
17433
斑龄
192
道券
1053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0466(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01-2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2-28
— 本帖被 兵马大元帅 执行锁定操作(2024-04-22) —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这种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的就业冲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岳昌君和搭档张沛康从重点大学切入,使用两种类型的研究数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2017年开展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计算的中国各行业和总体就业替代率,考察就其所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能否有效缓解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带来的就业替代压力。

男性进入的行业就业替代率更高

英国牛津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卡尔·弗雷和麦克尔·奥斯博在他们的研究中指出:一种职业是否容易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取决于对三方面能力的要求:感知和操作能力、创造力和社交智慧。其中,感知和操作能力包括手指灵敏度、动手能力,以及能否在狭窄的空间中工作;创造力包括原创性和艺术审美能力;社交智慧包括社交洞察力、谈判能力、说服力,以及能否做到协助和关心他人。总的来说,一种职业的可替代程度,与上述九种能力息息相关。

笔者先以行业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赵忠团队对我国各行业就业替代率的估算结果,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就业替代率为45%,与美国预测的47%相近。在中国,房地产业的就业替代率最高,为8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电气、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这3个行业的就业替代率也在60%以上。这些行业的程式化和重复性较高,具备较高被替代的概率。此外,就业替代率高于45%的行业还有建筑业(59%)、批发和零售业(57.1%)、金融业(56.5%)、农林渔牧业(54%)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53%)这5个行业。

而就业替代率较低的行业有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3%)、卫生和社会工作 (2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教育(8.8%)等,这些行业属于服务业,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较高,被替代的概率低。

笔者研究结果发现,从学历角度看,以专科学历为参照组,本科学历、硕士或博士学历的毕业生能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且呈现出学历越高,就业替代压力越小的关系,与预期相符。

男性进入的行业,就业替代率比女性的高。据本论文分析,这可能是因为在就业替代率较高的行业,如电气、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农林渔牧业等行业以生产制造为基础,对体力要求较高,男性具有比较优势。而就业替代率较低的行业,如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以人际交往为基础,女性具有比较优势。

商科学生的就业替代风险较大

本论文将样本按照学科门类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法学)、商科(经济学和管理学)、理工科(理学和工学)、农学和医学五类后进行分析。

还是以重点大学为例,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学生明显更容易进入替代率较低的行业,对于农学和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商科类的学生会进入就业替代率更高的行业。

研究分析称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第一,人工智能或许能解决技术上的问题,但难以处理人际关系。好奇心、创造力、同理心、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等都是人文社科毕业生难以替代的优势;

第二,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能为理工科毕业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术条件和业界资源,良好的数学基础、扎实的计算机功底和专业的科学技术知识使毕业生更能胜任技术类岗位;

第三,大多数商科学生进入金融业工作。目前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被应用在金融科技中,如智能投顾、金融风控、移动支付等领域,其在为金融业注入新的创新活力、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促进传统金融机构的转型,许多职能岗位存在降低人力需求的趋势。

“软能力”是最难替代的独特优势

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显示,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进入人工智能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基于计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点大学主要是通过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帮助他们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降低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

究其原因,首先,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拥有更强的“硬能力”。普通高校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和应用性,侧重提高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力很强,认为学校教育可以通过传输知识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制造业的技术含量更高,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更高。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冲击,记忆、复述、再现等初级加工信息的能力容易被机器所替代,具备更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

其次,重点大学的毕业生拥有更强的“软能力”,拥有良好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特征,可视为影响个体劳动力表现的非认知能力。人格特征并不完全由父母遗传先天决定,有40%~60%的部分较为稳定,它还可以通过教育干预来实现自身的有效积累。根据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数据统计,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在创新创造能力、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心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增值评价。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在给各行各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个人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社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需要培养基于认知能力的高阶思维。本杰明·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由低到高的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以往的高等教育满足于前几个层次,未来应上升到最高层次——创造。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复制各类行为,用极快的速度执行任务,但创新能力、注意力、包容力、自信心等都是代表个人综合素质的人格特征,这些方面都难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个人的人格特征属于“软能力”,可以成为其难以替代的独特优势。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