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4-11-26
- 在线时间25627小时
-
- 发帖6984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269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79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69849
- 金币
- 269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79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562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1-26
|
—
本帖被 砂锅吊子 执行加亮操作(2021-08-04)
—
6 月底,浙江省丽水市区阴雨连绵,市中心医院医院的走廊昏暗。女人斜靠在病床上,拿起电话,试图寻找一个支撑点。病房外,叶建绪踮着脚,透过无菌病房的小窗户向里头张望。这里是丽水市中心医院的血液病房,病床上躺着的是叶建绪身患骨髓瘤的妻子,刚刚做完骨髓移植手术。最近 16 天,妻子一直住在无菌病房,叶建绪只能隔着玻璃,以一部老式座机与妻子沟通。忽然,他和我们说:「她想吃黄鳝」。叶建绪的妻子在和他通话骨髓瘤患者对饮食的卫生与营养要求都很高,叶建绪说,「我老婆现在肠道很弱,医生建议三餐自己烧。」只是,对于丽水下面县市的外地患者来说,自己做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意味着需要在医院附近租一间可以开火的房子。叶建绪说,「这里租房子不好租,短期不能租,(有的)烧饭也不行」。附近的房屋中介挂出的价格显示,丽水市中心医院附件附近租金多在 1000 以上,这对因为疾病开支骤增、本需要精打细算的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更别提患者一般住院两周后,需要回家休息一段时间,期间房屋空置造成的租金浪费。括苍路上的租房报价今年 2 月,护士长给叶建绪一张手绘地图,让他去找一个名叫「爱心厨房」的地方。地图的背面,留了一位名为「沈姐」的人的联系方式。护士长复印的沈姐的手绘地图与信息藏在小区里的爱心厨房护士长口中的爱心厨房,与丽水市中心医院住院部相隔一个十字路口,藏在斜对面的括苍小区里。沈姐名叫沈香㜭,是这间厨房的主理人。沈姐本做服装辅料生意,过去献血 20 多年(补充一下契机,但个人觉得有点长,就没写:沈姐第一次献血,是看中了献血可以送一瓶牛奶,想让当时从来没有喝过的女儿尝尝牛奶的味道,后来才知道献出去的血可以帮助到其他人。) 有自己献血志愿者团队,,与丽水市中心医院的血液病房的护士相熟,很多患者家属都是血站里认识的,见过太多因为一顿饭而犯难的患者。「如果在外地住院过的,都能有这种感受,就像我们口渴了,想喝水。有些人很简单,想吃个土豆泥,吃最简单的青菜,清水煮的,却满足不了。」沈姐说。头几年,沈姐偶尔会让患者家属来自己的家做饭,但让别人来家里做饭,始终是不方便。今年 2 月,动了做厨房的念头,沈姐试着在楼下 12 平米的自家库房边搭了一间厨房,摆了一张摇摇晃晃的木桌子,一张灶台,一口锅,然后手绘了一张厨房地图,交给了护士长。家里人倒没反对,只是沈姐丈夫担心她「坚持不下去,让别人笑话」。现如今,厨房里老旧木桌已经打了一层铁皮,还新添了两张不锈钢桌子,配备两张灶台、两口炒锅和若干口高压锅,还接一个洗菜池,可供多人同时做饭。沈姐称自己「能力有限」,所以目前厨房只提供给附近医院的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家属使用。来做饭的患者家属,都需要登记自己的姓名、医院和所在的病区。有时候,沈姐还肩负着帮家属带菜的工作。「他们(患者家属)有些不方便出来,有些人来不及,有些刚来找不到找不到菜市场。我们拉了一个群,问哪里的菜最便宜,方不方便让我带。」由于常常帮家属带菜,沈姐与一些菜贩早已相熟,能够帮患者家属找到价廉物美的菜品。有时几个家属一块买,还能够更便宜一些。这天是周日,沈姐打算喊家属晚上一起吃饺子,去菜场买了不少菜,同时帮一位唤作「吕阿姨」的人,带一块豆腐。妻子的特殊菜单同一天早上,叶建绪也去了菜场。爱人想吃黄鳝,附近的菜店可没有。叶建绪要去的菜市场距离丽水市中心医院约 1.3 公里,步行需要 17 分钟,叶建绪一般和另一位的病友家属结伴前往。一路上不少路是上坡,叶建绪手里捏着一张纸巾,不停地擦汗。走到菜场,叶建绪在菜贩面前,挑了一根黄鳝。可能是由于购买的数量太少,菜贩子迟疑了一下才收回篮子,上称,收款 23 元。治疗期的病人吃得不多,时常吃不完一道菜。所以,病人家属时常拼一份菜,以减少开支。不过,今天没有人和叶建绪拼黄鳝。爱人这回的要求有点特殊。离开黄鳝摊子,叶建绪和同来的家属,又合着买了一份鸽子。妻子患病以前,叶建绪只会煮一些简单的面条,现如今厨艺精进了不少,鸽子汤、蒸甲鱼都会做了。重症患者长期住院,饮食单调,能够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是寡淡生活里为数不多的期待。对于妻子的「点单」,叶建绪尽量满足。「她想吃什么,巴不得她多吃一点。」叶建绪说。只是,骨髓瘤患者肠道弱,准备好的饭菜,也不一定有胃口吃。买菜、做菜,忙活一上午,有时却免不了「扑一场空」。厨房里的新联结回到小区,沈姐把带的菜放在小区门卫处的快递架上,然后给取菜的家属拨去一个电话:「喂,吕阿姨,菜买来放在门卫那里,你等下过来烧啊。」临近中午,一个女人从快递架上拿下了豆腐,径直朝厨房走去。沈姐口中的吕阿姨,叫吕淑贤,是厨房的常客。6 月的登记本上,每一天都可以看见她的名字。她与叶建绪,都自称是厨房的最早一批「客人」。吕阿姨的老伴儿患多发性骨髓瘤 16 年,去年 10 月,查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几乎不能离开医院。吕阿姨也需要留下来。中午厨房的人最多,需要排队,没轮上做饭的时候,吕阿姨不会闲着,一会给垃圾桶套上塑料袋,一会提醒大家洗完砧板要立起来,然后又一个人默默去把垃圾倒了。总之,她不会让自己空下来。沈姐不在的时候,吕阿姨主动打理着厨房的小事,像是厨房的第二个主人。吕阿姨说,「她(沈姐)起个头,要靠大家的。」厨房里,吕阿姨有自己的伙伴,也是同一病区的病人家属。两人总是一块做饭,相伴一起回到医院。「一个南瓜烧好,我们两家一起吃。两个人各烧两个菜,每个人就有四个菜。」冬瓜烧肉出锅了,吕阿姨轻轻提起高压锅的盖子,特意把大块的肉,倒进同伴的饭盒。两人推让起来,吕阿姨借口说「我只要冬瓜。」身处异乡,这间厨房和新认识的病友家属,是吕阿姨新的寄托。吕阿姨苦笑说,「我(时间)最长,这些妹妹我都认识。」「去年 10 月 14 号来了,蹲了 4 个月,回家 4 天,又回来了。期间总共回家两趟,8 天。」当她准备继续诉说时,结伴做菜的病人家属恰好装完了菜,打断了吕阿姨,喊,「我们走吧。」「我是真的想回家」爱心厨房到医院步行需要 5 分钟,中间要穿过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吕阿姨站定,「很想回家,一提到回家两个字都很激动啊,我羡慕别人回家,别人一回家我就......」吕阿姨的眼眶泛起泪花,此时绿灯亮起,她又不得不继续赶路。身上担着照顾老伴的重任,她一直在被推着向前进。「两个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小家,他们的孩子也都还小」。到了医院,吕阿姨和老伴儿取出饭盒,一边吃一边回忆厨房的变化:「(最开始)护士长和我说,你到外面去找一下,有一个爱心厨房。我们那时候去,就是一个煤气灶放在那里。」「这样比快餐店吃起来也舒服。沈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我们长期在这里的,真的没办法。」有时候看见垃圾放在厨房,没有收拾掉,吕阿姨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去年老伴儿的状态很差,连饭都不怎么吃得下。那时还没有厨房,每天的饮食都很凑活,「经常一小碗蛋炖起来,就是一顿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更大的困境依旧横亘在吕阿姨眼前。老伴儿的需要输血小板来维持,血小板过低,随时会出现生命危险。也就是说,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都必须住在医院。而吕阿姨,也需要留下来照顾。医院的日子漫长,吕阿姨远离家乡和朋友,每天的生活围绕照顾老伴儿展开,买菜,做饭,送饭,夜里就睡在病房里的陪护床上,窄窄一张,翻身都不方便。每晚睡前,她从病房的柜子里拿出来一床被子,每天早晨又重新放回去,生活好像也被压缩成一个小方块。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 8 个多月。这天原是老伴出院的日子,可血小板的结果仍不乐观,未能成行。吃完饭,吕阿姨只好把收拾好的行李又重新拿出来。形容老伴儿的病情,她连用了两次「太残忍了」。言谈中再次提到回家,吕阿姨哭了起来,「不好意思啊」,她端着饭碗别过头去。血液病房走廊的尽头,是一扇窗户。吕阿姨感觉撑不下去的时候,就独自穿过长长的走廊,趴在窗台上哭一会儿,又很快擦干眼泪,重新回到病房。当一个家庭被疾病击中,被剥夺的不仅是患者的健康,还有照料者的自我与自由。新面孔,与等不到的人沈姐的爱心厨房,也成异地求医家属的喘息之地,可以暂时收起病痛带来的困扰。中午的厨房里总是热火朝天,沈姐几乎每天都会来到厨房,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有些患者家属不识字,搞不清楚厨房里的味精和盐,沈姐便教他们一句口诀,上面贴着的标签,一个字的是「盐」,两个字的是「味精」。「丽水市中心医院对面有一家爱心厨房」的消息早已在病人之间传开,厨房里时常出现新面孔。除了距离附近医院的常客,也有其他医院寻来的患者家属。厨房建起来以前,曾有一位家属等在沈姐的家门口,希望可以借用她家的厨房做一碗红枣汤。沈姐回忆,「他说,妈妈很想吃红枣汤,去问了好几家店,都没人可以帮他做红枣汤。我又在外地,要三天以后才回来。他电话打来,说,沈姐,我在你家门口,你在家吗。我说我不在家。他说妈妈要喝红枣汤。那时候我就想,我钥匙放家里就好了。」从那时,沈姐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厨房建起来,让家属 24 小时随时都可以做饭。厨房建好了,沈姐打电话给那个曾要给妈妈做红枣汤的人,说,「我们已经弄了一个厨房 ,你要是再回来这里看病的话,自己就可以随时做饭了。」但这位患者家属,再也没有出现过。问起后续,沈姐眼里有了泪光,但也只是说:「他已经走掉了。走去北京去了。(病人)很严重才到北京的 。」现在厨房建起来了,熟面孔多了起来。只不过,有的熟面孔在没人察觉的时刻,也就悄悄消失了。「我发微信去问,最近怎么样啊,家属回我,人在抢救。」沈姐说,「下一次再问,说人已经走了,带回老家了。」流动的善意每天晚上,沈姐都会一个人来到厨房,查看白天有多少人登记做饭,检查水电、煤气,看看油盐酱醋是不是用完了,核算第二天需要补点什么。因为这间厨房,沈姐每月新增的开支在 3000 到 5000 左右,帮每一位来这里做饭的家属,省下了每天菜品的加工费用以及租房成本,也让久住医院的病人,每天都能够吃上新鲜可口的家常饭菜。一种朴素的互助渐渐在厨房出现:因为本地媒体的报道,前段时间,有人为厨房装上了两台崭新的油烟机;最早来做饭的叶建绪一家,出钱为厨房建起了雨棚,让厨房下雨天也可以正常开火;附近的居民也会送来家里吃不完蔬菜,偶尔有人匆匆送来油、盐,没有留下姓名。爱心厨房为异地求医的患者与家属提供一种精神慰藉,这里的烟火气,暂时盖住了疾病的残酷。可以生火做饭,似乎就有了家的味道。厨房如一方沉默的容器,满载重症家庭的悲欢,这里总有人来,有人走,也总会有人像沈姐一样的人出现,释放出善意,让厨房的火,可以一直烧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