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面镜子,一面是美好向上,一面是自伤自残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想要探索,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我是谁”的问题。在这个心与身成长不同频的年龄段,他们会敏感、自卑,他们会脆弱、孤独,他们想要变得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而大多数父母和老师给他们的答案是:你要像谁一样,你必须如何,而不是我选择、我自愿、我自己可以决定去做什么事并变成什么样子,以致他们情绪变得抑郁、焦虑,严重者达到无法自我开解的程度。
青春期是自伤自残行为高发阶段,当完全探索不到自我的时候,孩子心中会想:我和别人没什么不同,我仅仅是父母的附属品,世界上有没有我都一样。然后选择自杀来作为探索的最后行为。游走的空心病,寻找不到生命意义,探索不到人生价值
大学生群体在进入大学后,将面临同样的处境。
一方面,他们将第一次远离父母,在新的征程中,要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社交,他们对自己抱有很好的期待,想要获得人生价值,并努力地去实现。但是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又容易情绪化,变得抑郁或者焦虑。
另一方面,他们不想随大众,但仍然在父母、学校、社会的期望中,去考公务员、进国企、读研等,在艰难度日中迷失方向,过成别人的人生。
寻找自我意义是青年时期的重要任务,大连研究生遗书提到“就是不断地,不断地做无用功”“数据无意义”,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他就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随着价值感丧失,他选择自杀“一挂解千愁”,这是多么得可惜!那么如何能够让年轻群体更好地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找到更好的自我,避免因抑郁情绪无法缓解而萌发的自杀行为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不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我们都需要给他们机会去自我探索,适当地给予鼓励,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取代他在父母和老师心中的位置。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不是父母和学校的附属品。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生长久的一个过程,每个人寻找价值感的方式不尽相同,培养的过程也因人而异。
在情绪变得抑郁时,除了他们自身通过自助的方法去开解以外,在校的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心理咨询辅导老师,我们应尽可能地去帮助学生制造机会,去打开更宽广的世界,找寻和追求生命意义和价值,而不是一味的批评与指责,让学生陷入无尽的无价值感、徒劳感甚至耻辱之中。
对父母来说,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尽量不要试图去扭曲ta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而是在适度建议下,鼓励他们去追求自己工作、兴趣、爱情等,并在他们迷茫的时候,作为最安全的归属地给予他们支撑。
让人十分心酸的是,现在每2分钟就有1个孩子自杀死亡,在抑郁自杀行为如此频繁的环境下,中小学及高校中的抑郁症筛查显得无比重要,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给予更多心理上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