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546371
-
- 注册时间2008-09-23
- 最后登录2024-11-25
- 在线时间25609小时
-
- 发帖69829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6
- 金币-1576
- 道行5638
- 原创799
- 奖券5791
- 斑龄3
- 道券183
- 获奖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UID: 546371
- 发帖
- 69829
- 金币
- -1576
- 道行
- 5638
- 原创
- 799
- 奖券
- 5791
- 斑龄
- 3
- 道券
- 183
- 获奖
- 0
- 座驾
-
- 设备
- SONY数码HD一体机 HDR--CX210E
- 摄影级
-
在线时间: 256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9-23
最后登录: 2024-11-25
|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19-09-20)
—
开学也有一周了,不知道还在读书的小伙伴们都摆脱了假期后遗症没有。今天想给大家推荐的国产纪录片,刚好就是关注教育话题的。不过它的创作初衷很特别,很多人看完后都表示无法淡定——《他乡的童年》。影片最初的创作动机,来源于导演周轶君和自家孩子的日常。有一次,她正要出差,出门前遭到孩子的央求和阻拦。这时孩子的姥姥发话:妈妈不工作怎么有钱给你们买玩具和好吃的?这话估计每个小伙伴都曾听过,甚至也对自己的孩子说过。但在周轶君看来,这句话其实是在用上一辈的经验惯性教育下一代,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但是让她自己用一句话回答“妈妈工作是为了什么”,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答案。这件小事让她开始反思,继而想要一探其他国家的教育现状,最终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他乡的童年》。影片的摄制组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和英国五个国家的幼儿园和学校,最终回到中国,进行一场有关教育的思考。虽然主题听上去很宏大,但片中涉及的话题,其实说出来立刻就能引发观众的好奇心——比如,为什么芬兰的学生没有考试和作业,依旧能在国际测试中获得好成绩?为什么高考比中国还难的印度,这么盛产跨国公司CEO?为什么英国的教育被称为“贵族教育”?为什么以色列人最能创业?日本的网红幼儿园,到底藏着什么教育秘籍?影片就从这些具体问题入手,通过导演的亲身体验和采访揭晓答案。从形式上来说,《他乡的童年》是一部体验式的纪录片。它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贯穿全片的导演不仅是观察者和体验者,也兼具“中国学生”和“中国家长”这两重身份。比如她探访日本网红幼儿园时,就接连发出“老母亲”般的担忧——怎么能让小孩子爬树啊?掉下来摔伤怎么办?都是网红幼儿园了,怎么院子里的草坪看上去无人打理一样?还有教室的滑动门,为什么看着也破破烂烂的?而当她采访了园长和幼儿园设计师后,才明白这些细节里,其实就藏着日本人的教育理念。园中设计了可以让小孩爬树的场地,并有结实的网做保护,为的是让孩子们尽情释放对自然的好奇心,而不是一味地被成年人的“不可以”压制天性;院子里的草坪坑坑洼洼,时不时冒出野花野草,为的是让孩子们在“不方便”的环境中,形成遇到困难独立思考的习惯;至于看起来坏掉的滑动门,则是出于日本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传统——你必须手动把门关好,做事做到彻底,其他小朋友才不会因为你的疏忽,而被冷风吹到。这些细节的设计,没有一个是用标语和命令教育孩子,但却足以在无形中,保护孩子们的天性,并让他们形成集体意识。所以,这家幼儿园最有价值的地方,不仅在于独特的建筑,更在于细节中散发出的教育理念。如果说日本之行让身为中国家长的导演,对于“放手”有了些许感悟,那么第二集中对于芬兰的考察,则是对中国学生的一次心灵暴击——课堂上,芬兰学生们坐姿随意,可以吃喝,人手一台iPad,配合老师的教学内容;学习英语不用死记硬背,更不用“每个单词写十遍”,因为很多课程都直接用英语教学,口语学习水到渠成;不管家庭出身如何,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对待,老师不会过问家长的工作和收入,只关心学生们在学校的归属感;每天的家庭作业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学生还会不时得到“作业豁免权”,而且不会被老师叫家长……最关键的是,即便高中毕业考不上大学,学生们还有其他可靠的生存选择。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任何工作都是好工作”。所以在芬兰学生的观念里,不存在“竞争”和“成功”,因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一样好。学生们的“幸福指数”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芬兰是个十分看重教育的国家,从政府政策、师资培养到家庭教育,全社会都在营造一种公平的氛围。比如,政府会给每个新生儿家庭提供一个免费育儿“百宝箱”,以满足新手父母的日常需求;学校实行免费午餐政策,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权利;同时在师资方面,芬兰也有一套严格的选拔制度和完善的晋升制度,师范生要接受心理测试,确保心理健康才能毕业。每个老师的职业生涯,严格遵循五年一次加薪的政策,老师之间也没有等级制度。这样的政策,意味着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提升自我,确保自己时刻有新的内容输出给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芬兰非常看重孩子的人权,家长打骂小孩被严厉禁止,一旦发现就要接受儿童保护部门的谈话。芬兰家长虽然跟中国家长一样性格内敛、不善表达爱,但他们对于父母角色的理解,却十分冷静、实际——父母是帮助孩子在社会中学会生存的人,相处时要有一定的边界和尊重。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芬兰的教育其实一直在贯彻孔子的理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在这场体验中,最让导演感受到心灵冲击的,是她跟着学生们去拜访当地康复中心的老人的时刻。其中有一个环节,要求大家给身边的人画一幅肖像画。导演一直惴惴不安,因为她不会画画,怕画出来的东西引来嘲笑。但跟老师交流后才发现,画画的目的不是比赛看谁有天赋、看谁画得好,而是让每个人用画笔表达自我。没想到正是这句话,戳中了导演的童年阴影,让她想起自己小时候经常被大人说“你唱歌像念经,别唱了”。此时,她下意识说出的“我不太会画画”,其实就来自于习惯性地承受着别人的否定。所以,当这个心理阴影上线时,导演顿时情绪激动地哭了出来——我们(中国小孩)总是被说“不行”、“不好”、“不可能”。可是在眼前,却发生着截然相反的“你行”、“你可以”,每个人都能在学习中得到最原始的快乐。导演的这段情绪波动,也引发了网友的一片共鸣,那些能跟她一块泪崩的小伙伴,或许童年就曾经历过相似的否定与委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国内某些教育理念的弊端,我们总说“打击式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坚强品质,可是副作用的威力却远远大于打击的初衷。就连曾为战地记者、如今已是知名作家的导演,也难逃童年阴影带来的伤害,更不用说生活中的普通人了。不过,这也恰恰凸显了导演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初衷。上一代人接受的教育中,明显有不足之处,但当他们为人父母后,还是在被“我是为你好”的教育惯性所影响。如果想让下一代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就必须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改变。从这里就能看出,《他乡的童年》虽然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别国的教育现状,但每个细节都能引发中国观众的对比和思考。同时,这部纪录片也没有停留在简单粗暴地凸显别人的优势。比如芬兰采访结束后,导演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芬兰的社会福利大大保证了他们的教育,这一点是我们没有办法马上得到并学会的,但教育这件事关乎每个人的命运,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而且完全可以从个体上率先做出改变。作为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和尊重,尽可能地对生活保持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看到,未来从来不只有一个样子。《他乡的童年》目前还没有更新完,不过从前面几期介绍别国教育的内容来看,让人越来越期待最后一集,导演回到中国后,会有哪些更犀利的观察角度,产生什么样的反思。这部纪录片也许不能帮助父母们立刻解决孩子“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甚至“考不上大学”等实际问题,但它足以给每个人提供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机会。每个父母都是新手+无证驾驶,但值得庆幸的是,至少你可以在行驶途中不断学习和总结,让抚养和教育子女这条路越走越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