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19阅读
  • 0回复

[美食文化]沪上小吃界江湖纷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假正经也

UID: 1801544

精华: 136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07610
金币
88230
道行
18910
原创
538
奖券
560
斑龄
0
道券
291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2605(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最后登录: 2023-06-17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2-18

    海纳百川的上海,汇聚着天南地北的美食,不出城即可品尝天下美味。在上海的小吃界,不论是包子、生煎、馄饨、锅贴等传统美食的品牌人气,还是新兴的网红炸鸡、糕点、茶饮、零食等热度排名,那可是一个纷争不断的江湖。说起那些曾经风靡上海的美食,有的“一夜爆红”,门店遍布大街小巷;有的常年玩“饥饿营销”,排队的滋味更胜于美味;有的“来去匆匆”,还等不及被人品尝到便褪去了热度;更有诸多小吃为争夺品牌诉诸法律,大打官司。


    上海钧正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王钧,正是一位深入接触到上海小吃界“江湖纷争”的人。从为吴江路人气锅贴“正名”,再到为吉祥馄饨打了八年官司,十多年来,他亲历的这些商标诉讼、不正当竞争侵权纷争揭开了小吃江湖的一角。


    人气美食总是“被仿冒”


    在“网红”这个词出现以前,美食是通过人们的口碑相传的,一座城市哪里开了家好吃的店,全凭顾客们的互相介绍和传播。


    2005年,一种土家风味烧饼火遍大街小巷,这种烧饼酥脆喷香,咬上一口很是满足。几乎是一夜之间,“土家族烧饼”、“土老冒烧饼”、“土家烧饼大王”、“掉渣烧饼”、“土掉渣烧饼”、“土家西施烧饼”等各种品牌的烧饼店遍布上海,它们拥有相似的店招,冠以“中国披萨”的广告语,售价只要2元一个,引得人们争相品尝。


    据说,土家烧饼店的加盟费只要2.8万元,包括所有的机器设备以及食材的统一配送。由于门槛较低,各种烧饼铺子“百家争鸣”。王钧告诉记者,趁着土家烧饼的红火,一些投资者不仅成立了公司,还申请商标注册,通过广开加盟门店挤占市场。2006年起,消费者尝鲜的热情开始褪却,土家烧饼铺子纷纷摘牌倒闭,而网上低价公开叫卖土家烧饼的配方、设备材料供货商名录、店头设计标准等文件资料,更是加速了这种小吃的衰落。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土家风味烧饼经历了从盛况空前到戛然熄火的过程。而最初的正宗门店也被搞得无法继续经营,而其“掉渣儿”商标也未能注册成功。


    “小吃有这么多种,良性竞争应该是把各家之长做出来,让市民有多种选择,即便是同一类小吃,也有不同的口味和特色。但是上海小吃界的纷争里,往往都是和相似的‘名号’杠上了。”王钧说,就以最为常见的馒头为例,上海知名品牌“巴比馒头”就过经历过持续数年的“打假斗争”。


    2003年,刘会平在上海成立了巴比餐饮公司,将原先自己卖得非常火爆的“刘师傅大包”改成了“巴比”馒头,随后开出了10多家直营或合作经营的分店。然而,生意越好,假冒者越多。从2004年起,市场上各种变相的“巴比”馒头不断冒出,巴比公司状告仿冒者科比公司胜诉,后借助上海工商局的力量,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打假,光“芭比”、“比巴”、“比比巴”等近似品牌就查到了60家之多。其中,曾经解散的科比公司还换了名号,在外地注册一个类似的公司字号,在上海卷土重来,再次仿冒侵权。


    屡次三番对簿公堂,虽然巴比公司赢了官司,但王钧认为其执行结果还是让人有些无奈,“仿冒侵权团伙具有‘专业性’,总会设法把现金装进自己口袋,公司很多是个空壳,法院即便判决赔偿10万元,也很难执行到位,一旦对方公司注销解散,往往不了了之。”


    时尚小吃爱抢“店招”


    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以前,除了口碑传播,电视和报刊杂志上的美食节目也是捧红时尚小吃的一条途径。2007年,吴江路上的“盛记一品”锅贴,就凭借其独特的口味,被上海电视台的《人气美食》栏目评为“高人气锅贴”,一时风光可与小杨生煎媲美。彼时,创始人张盛在市中心繁华地段陆续设立了多家分店,建立起锅贴品牌体系,却没想到这一品牌被别人看上了。


    王钧讲述道,2008年起,有三家公司利用张盛苦心经营的“盛记一品”锅贴品牌效应,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招揽了30家连锁加盟店,不仅收取加盟费,还有模有样地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并将当时《人气美食》的报道堂而皇之地挂在了网上,以混淆消费者视听。令人没想到的是,由于仿冒公司早于张盛一步申请了“盛记”商标,他们竟倒打一耙向张盛发出声明,反称张盛是品牌仿冒者。气愤至极的张盛一纸诉状告至法院。


    “我是这个案子的代理人,隔了那么多年,还记得当时视频取证的情景。”王钧回忆道,张盛买来仿冒品牌的锅贴和自己店里的锅贴进行对比,他掰开锅贴皮,让锅贴的肉馅从1米高处自然掉落下来,自家店里的锅贴肉馅是抱团的,而仿冒品牌的锅贴肉馅是松散的,单凭肉馅的制作质量便可见明显区别。最终,法院审理判令三家公司停止不正当竞争,赔偿张盛经济损失10万元。


    “谁都可以开生煎店、锅贴店,但餐饮品牌建设却是需要经年累月,不是一朝一夕就变出来的,因而那些企图走捷径的人便选择‘抢注品牌’、‘仿冒店招’,不择手段追逐利益。”王钧说,但事实上,有些投机者经营状况却并不持久,只想捞一票走人。


    几年前,有个投资人决定做一个生煎连锁品牌,主打“时尚生煎”,馅料不仅有传统的猪肉,还有蟹粉、黄鱼、银鳕鱼、龙利鱼等,定价颇高,大约是要把生煎吃出日料的感觉。由于这家生煎店有位本地明星股东加盟,开业初期自带流量,追星族也是天天排队,生意最好时曾开出30家店铺。然而,就在投资人申请商标注册时,却发现店招品牌已被圈内人士抢先提出申请,他请求对方转让,但区区10万元是绝对谈不下来的。


    “既然谈不下来,那位投资人就放弃了,将店招统一改成了新名字,但是改名后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经营问题。”王钧说,投资人把心思花在饥饿营销和店铺扩张上,企业运维整体却没有把控好,如今店铺均已关门歇业。至于那位成功抢先申请店招的圈内人,压根就没有独立门户开餐饮店。有过那么多失败的创业,才知道不是每一种美食都能成经典记忆,而那些“老字号”品牌的创立是多么的不易。


    打官司深感维权“贵”


    品牌,是普通大众在选择购买商品时的重要参考,品牌就代表着“品质”;对于商家而言,不仅希望自己的品牌被公众所熟知,还需要防止他人利用自己所积攒的口碑“搭便车”,抢走苦心经营的胜利果实。


    创立于1999年的吉祥馄饨店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它从人民路上一间只放得下20个座位15平方米的门店起家,发展成中国餐饮百强企业,全国门店数量最多时达到4000家。由于一些加盟商不严格按照总部的要求和各项标准操作,导致店铺形象混乱,上海世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决定暂停区域特许经营,采用分公司模式。作为吉祥馄饨的原山东地区的代理商,青岛远见集团在2011年终止合作后,擅自推广店招极其相似的“吉祥馄饨·面”,随之而来的,是两家公司长达八年的侵权官司。


    “维权之路,艰难而漫长。”王钧说,仿冒公司采取拖延术,要么提出管辖权异议申请,要么拒不接受法律文书,还在诉讼中恶意注销公司逼迫原告撤诉,甚至在外地法院起诉正宗“吉祥馄饨”,贼喊捉贼;另一方面,仿冒者在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上投入巨资,使其排名高于正宗“吉祥馄饨”,7年来发展到全国十余省份、号称拥有2000多家门店,感觉比正宗“吉祥馄饨”的门店还要多。办案律师们奔走多个城市,对“吉祥馄饨·面”的门店进行实地公证,统计到的门店数量高达1300余家,公证书则多达数十本,8年官司的相关资料堆成山毫不夸张。考虑到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足5年,“有些品牌可能还没有等到伸张正义的那一天,就已经被恶意竞争打垮了。”


    在维权过程过程中,2013年、2014年,黄浦法院法律文书送达山东那家侵权公司的所在地时,法官发现,厂里的工人像躲避工商检查一样全跑光了,厂里空无一人,留下一个简陋的食品加工车间,和正宗的吉祥馄饨的标准化食品工业相去甚远。把投在竞价排名和打官司的钱用在改善工厂设备、提高产品质量上不好么?


    王钧律师在对该案评估时认为,能否取得“吉祥”注册商标,是“吉祥馄饨”维权成功与否的核心,经过长期的使用和宣传,“吉祥”二字已经与馄饨商品形成了紧密联系,足以用于消费者识别商品。在律师和商标代理机构的努力下,委托人终于在2013年取得了第30类馄饨小吃所属的方便食品的“吉祥”商标,让“吉祥馄饨”有了维权的基础和信心。到去年年底,法院突破性地判侵权公司赔偿“吉祥馄饨”各类损失320万元,作为一个商标侵权案件,损害赔偿已突破300万元的常规上限。但赔偿额虽高,却远不及维权的成本。


    他还谈到,一些亲民的餐饮店,起步门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往往对于品牌保护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投入,在追捧“网红”商品的背景下,品牌保护的速度很可能赶不上一夜爆红的速度,加上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山寨”品牌的乱象层出不穷。例如“鲍师傅”、“喜茶”等网红店,由于山寨数量远远超过正宗门店,消费者早已分不清真假,对加盟商而言,他们也是被骗的。小吃江湖的乱象背后是利益使然,如何真正保护诚实经营的品牌,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成本,防止小人作乱,避免在商标问题上吃苦头,是创业者和有关部门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作者     忻意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