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补钙片就一定没有用呢?不一定能。理由有以下5个:理由1:钙的基础摄入量不一样文中所列的有关补钙片的14项研究当中,只有一项是434mg/d的钙摄入量,两项是大约600mg/d,其它研究的钙基础摄入量都在700~935mg/d之间。在有关补VD以及补钙+VD的研究当中,只有3项研究的钙基础摄入量在625~800mg/d之间,其余在810~1500mg/d之间。然而,我国居民的钙平均摄入量只有400mg/d。中老年人甚至会更少,因为他们食量往往下降,消化吸收能力也弱化。所以,这些研究似乎并没有充分体现我国老年人低钙摄入的情况。它们反映出的是西方国家居民膳食钙摄入量较高的情况。问题是,钙摄入量本来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营养素摄入标准,说明钙的摄入量并不是这些老年人膳食营养素的短板。用钙片来大量补钙,显然意义就不那么大了。理由2:补钙的数量不一样看看文中补钙的量,只有2项是480mg/d和500mg/d,2项是750和800mg/d,其它都在1000~1600mg/d之间。膳食钙加上补充的钙,加起来每天钙摄入量高达1400mg以上。
在434mg膳食钙摄入量的研究中,补钙量高达1200mg;
另一项研究虽然只给了480mg的钙,但膳食钙摄入量高达915mg,加起来仍然有近1400mg的钙。
甚至有一项研究在1500mg膳食钙基础上,又补了1500mg的钙!
可见,没有一项研究是在400mg/d基础上补充400~600mg钙,而这是我国居民补钙的常见情况。这项研究当中把钙的基础量划分为900及以上和以下两个档次,就抹杀了400甚至更低钙摄入量的效果差别。它把钙的补充量划分为1000毫克及以上,和1000毫克以下两个档次,也抹杀了400毫克和900毫克的补钙量差距。理由3:涉及亚洲人种乃至我国的研究太少研究者表示,其中并没有对亚洲人、中国人和欧洲人进行区分,因为亚洲和中国的研究数据实在太少了。以欧美国家的研究为主,与我国国情、体质和基因均有差异。理由4:钙片的吃法其中未加说明研究中未讨论到,钙片是少量多次吃的,还是一次性服用。它也没有说明钙片是什么钙,是碳酸钙、有机酸钙还是氨基酸钙等。在胃酸偏少时,碳酸钙的吸收率会下降。一次服用大量钙片,可能降低钙元素的利用效率。有研究表明一次500mg以上的钙即可能降低利用率。同时,大量服用钙片还容易造成胃肠不适、便秘等副作用。
过多摄入钙片,一方面引起尿钙排出量增大,肾结石风险上升;
另一方面,干扰到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利用率,对健康可能产生潜在不利影响。
甚至还有研究报告,在膳食高钙摄入的情况下(超过1000mg/d)每天大量补钙,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理由5:是否考虑到其它营养素的影响除了钙和维生素D之外,骨骼健康还与钾、镁、锌、维生素K、维生素C、消化吸收能力、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运动等很多因素相关。这项研究很仔细地把运动和日照等影响因素消除掉,但其它营养素是否充足,消化吸收能力和激素水平如何,从原文献中无法获知,故无法纳入讨论。总之,该项研究证明,大量补钙对原本钙摄入量较充足的人群没有预防骨折的益处。而对中国人而言,低钙摄入量下少量补充是否有益,不在这篇论文的证明范围当中。还需要更多的我国研究来证实。那么,不是补充钙片,直接补充乳制品,能否有效预防骨折和骨质疏松呢?也不一定。早就有研究发现,在西方高钙饮食情况下,再增加乳制品摄入量并不能预防骨质疏松)。不过,那篇文献的研究者也同时说明,在低钙摄入量时,补充乳制品可能是有益的。鉴于骨骼健康并不仅仅由钙和维生素D两个因素决定,因此,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作用,补上短板,而不是一味大量补钙。——如果消化吸收能力差而影响钙的利用,应当治疗胃肠疾病,同时可考虑增加益生菌;——如果是钾镁元素不足,应当增加蔬果、豆类和豆制品;——如果是维生素K不足,应当增加深绿色叶菜和豆制品;——如果是雌激素水平过低,可以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或增加大豆食物;——如果是运动不足,应当增加室外活动。——如果确实钙摄入不足,应当增加奶类、豆制品和绿叶菜。假如选择补钙片,也无需有心理抵抗。建议使用一粒量少一点的钙片,分两三次服用,每次200mg最好,不易造成副作用,利用率也会更高一些。 [ 此帖被疾风-劲草在2018-01-24 17:5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