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56阅读
  • 0回复

[养生保健]夏秋交替易感冒 专家:初期多喝粥后期多饮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4278
金币
35578
道行
18937
原创
750
奖券
336
斑龄
0
道券
2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0680(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4-11-2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5-13
— 本帖被 妞妞乐乐 执行加亮操作(2017-05-14) —
虽已立秋且气温稍有转低,但不少广州市民依然感觉燥热疲劳,上呼吸道疾病不时冒出来。“与盛夏一样,现在换季期间的热感冒、伤风感冒人群依然非常多。”专家表示,感冒期间不想吃东西很正常,但纵容这种行为会拖延病程、不利身体恢复,所以建议感冒初期多饮水、喝粥,后期多喝汤,既能补充液体和营养,又可避免味同嚼蜡地硬塞米饭等主食。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黄启辉副教授
  案例 夏转秋天气燥,白领频患感冒
  Lisa是广州某外企的市场部经理,最近公司业务繁忙,她经常在炎热高温下进出写字楼见客户,外加熬夜疲劳,从上周开始她连续发低烧,而且嗓子疼痛,扁桃体发炎。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科黄启辉副教授为其详细检查后嘱咐:用金银花30克、菊花15克、薄荷5克,开水泡10分钟,每天随时饮用。连续服用几日后,Lisa很快就痊愈了。
  “她患的是典型的伤风感冒症状,在热天频繁进出室内外的白领身上很常见。”黄启辉指出,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大,外部环境受凉,加上夏季“潜伏”在体内的“火”,造成市民患感冒几率大增。
  “秋季仍是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的高发季节,市民的自我预防和治疗都非常重要。”
  对策 多喝热粥助人体发汗
  专家介绍,患上感冒后,正确地调理饮食是一条很重要的康复原则,饮食应以清淡为第一要则,忌辛辣油腻之食物。初期宜多饮水,饮食以粥、面食为主,但必须保持足够的饮食摄取量,坚持一日三餐,按时进食。康复期则可以多喝汤水补充营养。
  “感冒时建议多喝热粥,因为喝粥有助人体发汗、散热、祛风寒,能够有效促进感冒的治愈。同时,大部分人在感冒后会胃口变差、没有食欲且肠胃消化系统处于欠佳状态,而喝粥可以促进肠胃的吸收。此外,有些药对肠胃的刺激比较大,喝粥可以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黄启辉表示,如果患者有风寒感冒症状,如发热、怕冷、打寒战、无汗、周身酸痛、鼻塞等,则推荐在白粥中放入一些生姜一起熬。
  “生姜性温,是对付发烧、打喷嚏、咳痰等症状的有效‘武器’,有祛痰、祛寒、补气、平喘作用,只要稍放入几片熬粥即可。”
  如果患者表现出风热感冒症状,如发热、咽部肿胀、鼻塞、口渴、大便干燥等,则建议白粥中加入少许桑叶、葛根、薄荷等清凉滋润药物,可以将以上材料洗净切碎然后煎煮成汁,再与白粥一起煮沸食用。
  此外,专家建议,在粥里加入少许萝卜也能够起到清热化痰作用。
  喝汤助身体补充营养
  “民间有种传言说,感冒应该少喝汤,否则更难好。其实准确的说法应是感冒期间肠胃适宜偏清淡类的饮食,如果浓汤太过油腻可能影响消化。”
  黄启辉表示,中医角度认为,在感冒后期宜用健脾开胃之品煲汤,如党参、淮山、大枣、太子参、黑木耳、银耳等,有助患者身体补充营养。“温汤下肚,感冒祛除。”专家笑言。他还向市民推荐了三款简易家常食疗汤方:
  西洋参麦冬鸡汤:
  鸡肉100克,西洋参10克,麦冬15克。先将西洋参切片,麦冬与鸡肉一起放进炖盅内,加清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3小时,调味,饮汤食肉。专家认为西洋参鸡汤大补元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驱除病毒的作用。
  黑木耳枸杞乌鸡汤:
  鸡肉100克,枸杞30颗,黑木耳15克。先将黑木耳水发,生姜切片,枸杞与鸡肉一起放进炖盅内,加清水适量,炖盅加盖,文火隔水炖3小时,调味,饮汤食肉。专家认为黑木耳枸杞乌鸡汤能清肠解毒、补益脾胃。
  银耳大枣汤:
  银耳15克,大枣10枚,枸杞30颗,冰糖30克。先将银耳水发,大枣去核,枸杞过水洗净,冰糖加水同炖至黏稠状时即可服用。专家认为银耳大枣汤可健脾润肺。
  专家提醒 反复感冒者可服黄芪党参增强体质
  专家提醒说,如果患者反复出现感冒症状,应该引起重视。“有的人每个月要感冒几次,这属于亚健康状态的一种表现。中医认为反复感冒者多为气虚体质,因肺气虚弱或肺脾气虚,表卫失固,抵御外邪侵犯的能力减弱所致。”
  专家提醒说,感冒人群大多抵抗力较弱,若想改善还需从长计议、加强锻炼。“如在室外遇风易感染风寒则应先从室内运动项目开始。另外,自身有哮喘、慢性气管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也都是感冒高发人群,这些病人应注意保持病情稳定,才能提高抵抗力,防止感冒上身。同时,感冒本身也可能反过来加重其他疾病,所以应将这些患者纳入重点防护人群。”
  对于感冒总是刚走又来、反复发作的人群,黄启辉推荐,在无外感症状时(即感冒症状基本痊愈),可考虑日常选用以下药方进行自疗:
  黄芪党参汤:党参20克、黄芪10-15克,水煎服,每日2次。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并且具有抗疲劳、抗高温等作用。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衰老、抗应激、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保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等作用。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的用药比例为2:2:1,小孩可用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5克。3味药水煎服,每日2次。成年人可加重药汤分量,有益气固表、预防感冒的作用。

药王孙思邈说过:“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所谓“将病之病”就是这种现在虽然未发,但却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必发的疾病。那就要在未发之时,赶快祛除其必发的条件——或主因,或诱因。消除主因就是要改变体质,祛除诱因就是要改变环境。有的人虽然体质没有增强,但是换了个居住环境,身体的问题却不药而愈了。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那如何在夏日祛除积寒呢?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内用温热”、“外散风寒”。
  “内用温热”就是服用偏温热的饮食。有人觉得,大热天的,再吃热的东西,那还不得心烦气躁。不错,关键是服温热也有个正确的服法——我们可以热药凉服。比如说红糖姜汤水,本来是温热暖胃的,但我们如果在暑天服用,可以倒在塑料瓶中,然后放到冷水里泡一下,此时,我们虽然喝的是冷饮,到胃里的时候却是热药。还有那些不出汗或出汗后怕风的人,此时可用“玉屏风散颗粒”数袋冲成一瓶,放凉,每日当饮料频饮,汗多可止,无汗可发,又可防风,真是一石三鸟,您不妨一试。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小说里提到过的《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藩篱,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肤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地消化,也不能很好地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此时,我们可以吃“藿香正气丸”,此药偏温热,外散风寒,内消寒湿,一药两解。但如果是真正的中暑之症,内外俱热,此药却大不适宜。
  以上说的,似乎与冬病夏治无关,其实不然,告诉您寒邪出入之机理,您才会有长久应对之策略。下面说得再具体些:
  如果感觉肚子凉,夏天也爱吃热的,又怕风怕冷的人,那就要吃些附子理中丸先暖暖胃。夏天药店很少有人买此药,怕上火,可有人本身虚寒一片,这点火投进去,恐怕马上都会熄灭呢!用艾条来灸中脘、关元、足三里,也很有效。只是艾灸的味道有人不喜欢,也有人怕烟,那就可以不用。其他的方法还有很多,找自己最乐于接受的效果才好。
  如果感觉后背发凉,怕风,那就先在后背刮刮痧,若能同时用热水泡脚,再喝一碗发汗的生姜红枣汤,或者是胡椒白萝卜汤,寒气是很容易排出的。
  还有取嚏法,对于身体有寒的人,是最好的宝贝,尤其是一取就容易打喷嚏的人,那就更要多取。每次取到打不出喷嚏,并微微发汗为止。排出身体的寒气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因为虚寒是一种体质,是胎里带来的,如果我们按照先天的生长惯性而不去改变它,那它就会像一株本来倾斜的树苗,继续往偏曲的方向生长。所谓“治未病之病”,就是要从先天体质入手,纠正阴阳之偏。“损有余而补不足”,才是治病之本。
  有人说,我虽然虚寒怕冷,但是一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上火,脸上起疱,牙龈肿痛,必须马上再吃祛火的药才行。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您表寒过重,虽吃热药,也是“冰包火”,外寒不解,内热直上头面所造成的。外寒就是膀胱经之寒,只要在后背刮痧或拔罐“破冰融化”,再吃热药或热的食物,就会火有去处,发向后背去御寒,不再往头面上跑了。
  当然,这里只告诉大家个思路,用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感受,随心取舍,任意添加,千万别去生搬硬套,其实,没有更好最好,只要恰好就好。
2条评分金币+15
天人地 金币 +7 - 2018-12-10
妞妞乐乐 金币 +8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7-05-1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