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复旦大学教授
谢百三写了一篇炮轰
证监会的文章,《
【资本市场将服务脱贫地区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一一此件尽快呈送领导同志》,题目起的好,也有不少人转载。
事情缘起中秋节假期前的最后一个周末,证监会发了个大招,《中国证监会关于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意见》(以下称《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意见》,最核心的一条就是“1.对注册地和主要生产经营地均在贫困地区且开展生产经营满三年、缴纳所得税满三年的企业,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且承诺上市后三年内不变更注册地的企业,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适用“即报即审、审过即发”政策。”
不论是资本市场哪一层的参与者,看到此“意见”,第一反应当然是啼笑皆非。上市和扶贫本是不搭界的两件事,将其连在一起,当然不太协调。但是一言不合就直接指名道姓开骂,发完不满意,又发一篇《
望月哭股市 - 再批资本市场扶贫意见》,又使出拉大旗作虎皮的惯招,甚至又一次写出“告诉你,我和李克强总理同一届的,我在北大
读研,团委书记就是李克强,厉以宁都是我们的老师。我和王沪宁教授也同事过,俞正声对我极好”,摆出一副“老子有后台”的姿态,实在让人看不下去。按他上一篇的说法,证监会领导同志是要打电话向他征求意见的,还需要发公开信吗?本来作为复旦非著名校友,听过著名教授谢百三的各种八卦,对于这位教授,用知名互联网评论家魏武挥先生的口头禅,“我是不以为然的”。但是他炮轰证监会的一腔怒火,恰恰发错了地方。我是如鲠在喉,不得不说两句了。
千万不要以为这份文件是一时拍脑袋之作,它的意义深远,甚至可以说是近几年来改革的一个关键之子,有一石三鸟之效。以为证监会只是盲目施策,低估证监会的专业能力和大局思考,就 too young too na?ve了。
1. 资本市场服务扶贫,其实是批了“扶贫”外衣,吹响了注册制的号角 “注册制”三个字,对股民来说是很可怕的,原因无他,供给会大量增加。目前的审批制其实有两个核心内容:“排队”和“审批”。其实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审批”并不是最可怕的,毕竟想上市的公司,自己首先得到了差不多的规模,财务指标都达到了(先别管是不是粉饰过的),才会开始排队。而“排队”才是最可怕的,一方面证监会可以随意控制审批进度,一方面还有可能时不时的“暂停IPO审批”。不少公司为了上市,投入大量资源冲业绩,如果公司熬不到排到队的那一刻,分分钟就精尽人亡了。X教授的大学同学,风流倜傥的谢董秘(当然人家现在已经是成功的动域投资创始合伙人了),在前东家做了好几年的上市工作,去年拿到审批通过路条的时候,距离股灾只差两周。要是再晚两周,老谢虽然未必精尽人亡,但估计也不会像现在这么气血两旺的。
看一下“即报即审”这个说法,这就是把“排队”这关键因素给去了。就像平时在银行柜台排队,突然隔壁开一个特快窗口,你会不会第一时间冲过去?这其实就类似注册制了,只要符合条件,就能直接进入上市过程。
用“扶贫”这个马甲冲淡了市场对注册制的恐惧,这确实是个高招。周一市场“大跌”近2%,但是外围市场也普跌,日经指数跌1.73%,韩国 KOSPI指数跌2.28%,香港恒生指数跌3.4%,所以其实市场的恐惧因素并不强烈。周一到周三,上证指数跌了约2.5%,试想如果当时的新闻头条是“推进实施注册制”,这几天应该会跌多少呢?
2. 需要担心贫困地区的上市公司质量差吗? 批评证监会的典型例子就是“蓝田造假案”的主角就是从贫困地区出来的。这并不能说明贫困地区的公司必然财务状况不好,何况大家搞错了一点,就是将来的“贫困地区上市公司”并不必然是来自贫困地区的,而很大可能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迁移注册地。
意见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或者注册地在贫困地区、最近一年在贫困地区缴纳所得税不低于2000万元且承诺上市后三年内不变更注册地的企业”。翻译成无孔不入的投行的理解就是“找一个贫困地区,注册过去,把利润装到这个公司里,只要交满一年2000万的税,就可以走上市快车道了”。可以想象,接下来对接贫困地区会变成一门专门的生意,但是从公司角度来说,只要税前利润在1亿以上的公司(假设综合税率为20%),就可以通过迁注册地(当然迁注册地太难了,新设公司转移利润要容易的多)获得加速上市的好处,谁不会去干呢?有的人可能说这2000万是额外的成本,说这话的人,看一下现在通过并购上市公司获得上市资格要多少钱吧。实务上来看,国企因为各种各样的关系,迁移注册地并不容易,而民企出于加速上市的考虑,转移注册地的决策相对容易做出,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这条政策是鼓励民企的。
3. 打击壳公司,让中国资本市场服务政治,很正常 注册制的重要作用就是打击壳公司价格。刘士余上台后,多次强调要打击壳公司,狙击并购重组,就是不想要让壳公司的价值冲到天上去。当时市场也是冷嘲热讽,说只要一天注册制不开放,壳公司的价值一天就不会降下来,刘士余是不懂市场规律。其实,人家不是不懂市场规律,而是有后招在这里呢。
毋庸置疑,将来市场上的新发公司供应会大量增加,而这些公司的质量并不能完全通过审批来保证,几年之后业绩变脸,最后变成壳公司。大量增加的壳公司供应的直接后果就是壳公司的价值大幅下降,也就是从爆炒壳公司的资本玩家口袋里把钱掏走了,钱到哪里去了呢?假设原来市场上原来只有一个壳公司价值50亿,结果贫困地区dang dang dang一下上市了9个新公司,都是烂公司,几年后都变为壳公司,10个壳公司每个价值5亿,原来持有壳公司的炒家哭死,亏了45亿,但每个贫困地区都喜笑颜开,平白赚了5亿。说好听一点,这叫劫富济贫。
很不公平吗?如果你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就不会这么说了。朱总理年代,创立股票市场,本身就是为了服务国企改革的。通过上市,国企补充了资本金,恢复了经营的能力,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当时上市的额度一票难求,按照每个省分配指标,为了多获得一个指标,各省驻京办使出浑身解数,就为了从证监会那里能得到更多的上市指标。所以用上市指标来支持各地政府本来就是证监会一直在做的事情,这么多年来也没见到把市场弄倒了,各类韭菜还在乐此不疲的炒股票,认为证监会给市场多加一点壳公司就天下大乱了,这不是too young too na?ve,这其实是既得利益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在隔空喊话,希望保住自己的壳公司的价值而已。
当然,鼓励现有发达地区盈利公司为了加速上市迁移注册地(或转移一部分利润到贫困地区交税),这也是另一种劫富济贫,从一地政府的收入转移到另外一地。但这个太敏感,为了这个号的安全,就只能说这么多了。
4. 结论 中国资本市场,向来充斥了大量高估值的烂公司,壳公司,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为控制上市资源导致的。上市公司可以增发,并购转型,并购配套融资(最近取消了),因此相对非上市公司有巨大的溢价。按照丰岭资本的研究,2008年以来,A股壳公司价格平均涨幅在6-7倍左右。市场上最简单的赚钱策略就是每年1月1日,平均买入市值最小的100只股票。过去7、8年来,这个策略的业绩超过99.9%的公募和私募基金。证监会明确知道这一点,正在用隐蔽方法推进注册制,通过增加壳公司供应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把利益从壳公司炒家口袋里掏出来用来扶贫。只有解决了壳公司价格虚高的问题,好公司的上市成本才能降低,从整个设计来看,这是个精巧的制度设计,X教授(微信公众号:X_Man_Investment)虽然对证监会的某些政策有过批评,但这次,我选择正支持证监会,对谢百三教授的“雄文”,我表示呵呵。
更重要的是,作为A股投资者,是时候考虑一下投资壳公司的风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