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392阅读
  • 0回复

[养生保健]那些不靠谱的“健康秘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泓峥萧瑟

UID: 1692728

精华: 1
级别: 开山鼻祖
 
发帖
3074
金币
149
道行
765
原创
24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58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12
最后登录: 2020-09-24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12-31
— 本帖被 妞妞乐乐 执行加亮操作(2016-01-02) —

在信息时代,人们随处可以搜寻到有关医疗保健的各种建议,自封的专家亦爱成天向人兜售“健康秘诀”。其中,最具欺骗性的建议往往带着科学的名义,而事实上,其背后可能既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也没有科学实验的验证。

排毒

      “排毒”无疑是最不靠谱的秘诀之一。在传统文化中,“毒”是一个抽象概念,涵盖一切对人体不利的因素。对于不少”排毒”爱好者来说,一切自然的人体活动都包括在“排毒”渠道中,比如出汗、呼吸、排泄、呕吐、咳嗽、喷嚏乃至于流泪、擤鼻涕、掏耳朵等,只要能跟“排放”扯上关系的,都可能是”排毒良方”。

   在国内,很多人把“排毒”当作销售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的一个卖点。“排毒”产品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在于“排毒”的理论基础几乎不可动摇。 

然而,在科学上并不存在固定的“毒素”,毒素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在我们缺水的时候,水是最好的营养;一旦饮水过量,超过我们的排放能力,水就变成了毒素。

严格地讲,我们生活的环境并不像“排毒者”所认定的那么恐怖,绝大多数在超越特定剂量才能称为”毒”的物质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而那些超标的环境毒素,所谓的“排毒良方”其实是无能为力的。

如果我们接受“排毒者“那种广泛的“毒素”定义,我们的确生活在“毒”的世界里,然而同时我们不做任何事,我们的身体就在“排毒”。事实上,与天然的排毒手段相比,这些“排毒良方”要么是无效的,要么反而增加了人体内脏器官的排毒负担。

增强免疫力

      当你在喷嚏连连、严重鼻塞、不停地流鼻涕时,一位热心的朋友语重心长地告诫:”身体太虚了,要增强免疫力,以免隔三差五就感冒。”这边的免费医学建议还没完,马上又有好心的朋友向你介绍增强免疫力的“补品”:高蛋白的螺旋藻、新鲜的大蒜、能清热解毒的芦荟、来自巴西的蜂胶……

在普通人心中,免疫力当然越多越好,越多越健康,不足则导致疾病。不管偏方食品具体有什么作用,推销者都喜欢借用“增强免疫力”来贴金。

我们真的需要增强免疫力吗?如果你真懂免疫力,你会知道花粉过敏是人的免疫力处于亢奋状态,针对不具有威胁性的外源物质产生了过度的免疫反应。而且,过敏并非特例,常见的感冒也是免疫亢奋、免疫力过高、免疫过度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你免疫力低下,你就不会感冒。

在最常见的免疫性疾病(哮喘、艾滋病、食物药物环境引起的过敏、过敏性皮肤病)中,只有艾滋病跟免疫力低下有关,而其他三种都涉及免疫反应过度。幸好,那些增强免疫力的偏方几乎都没有效果,才让我们远离多病多灾的难堪之境。

打吊针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静脉输液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静脉输液.俗称打吊针,很多人迷信底认为,打吊针本身具有治疗作用,以及打吊针对疾病的治疗来得快。

实际上,打吊针远不是最快的给药方式,静脉推注、肌肉注射、皮下注射以及针对患区的局部用药都可能比打吊针更快地达到药物高峰浓度;绝大多数药物见效都需要时间,这个时间的单位是天,有时甚至是星期或者月。

对于迷信打吊针的人而言,打吊针没有好处,反而有许多坏处。打吊针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引起感染、静脉炎、局部渗漏等。而更为严重的是,体液失衡可能会导致高血压、心衰、水肿,电解质失调可能产生多器官损伤与异常,静脉血栓则可能造成肺梗死。如果医疗操作不规范,打吊针还会传播疾病,让人体本身所具有的皮肤等保护屏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每天八杯水

每天八杯水这一“健康秘诀”源自西方,曾一度广泛流行于执业医生以及卫生机构中。美国著名学者芭芭拉·罗尔斯在1982年写了《饥渴》一书,书中估算,居住在亚热带地区的人如果不剧烈运动,每天需要饮水约1900毫升,也就是8杯8盎司(1盎司=29.57毫升)的水。后来,八杯水疗法逐渐成了简单易行的“科学”准则。

八杯水的推崇者认为,每天饮用八杯水具有保持健康、美容、减肥等效果,并宣称缺水会导致亚健康或者一些器官的损害。这些主张都是针对科学概念的想当然,属于有意或无意的误导。

事实上,人体对水有着天生的精细的调节,人如果缺水,就会口渴,口渴的后果就是去饮水以改善身体的水状态,恢复到水平衡,能让身体执行正常的功能。

如果你忍渴工作,你就处于所谓的脱水状态,脱水状态会使精神与运动机能下降。脱水状态需要达到2%以上,也就是说,体重为60千克的人需要失水达到1.2升以上才会有健康障碍。即使出现了此类健康障碍,也与八杯水推崇者主张的不同,这些机能下降多是一过性的,在恢复水平衡后没有后遗症。

喝汤

中国有句老话:“吃肉不如喝汤。”为什么呢?因为“营养在汤里”。喝汤的推崇者认为,汤不仅仅可以提供营养,如水溶性维生素、氨基酸,以及钙、磷、铁、锌等无机盐,还能调理身体、预防疾病,如鸡汤抗感冒、骨头汤抗衰老、鱼汤治哮喘、海带汤御寒,甚至还有人想到蔬菜汤可以拿来对抗大气污染。

事实上,“营养在汤里”“饭前喝汤,苗条健康”,全是科学上的想当然或者传统文化习惯所化生的迷信。

从营养价值上看,汤菜的部分营养会残留在汤汁里,某些水溶性维生素可能会大部分地溶入汤汁中。但是,就整体营养价值而言,汤汁中的营养仍然是微小的,有时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中国各地风俗不同,这汤有咸有淡,有油水足的,也有清寡的。清汤形同饮水,而浓汤则有很大的健康风险,其中高含量的脂性成分可能让人摄入热量过高,产生肥胖,而咸汤让人摄入盐分过高,有增加血压的风险。

饭前喝汤是不可能起到减肥效果的,如果汤中油脂过高,的确会延迟人们的胃排空,更快地产生饱足感,但对于减少食物摄入的贡献,可能会完全被汤中的高热量脂肪中和;如果是清汤,则会加速胃的排空,一顿饭未完,汤早就到肠道中去了,丝毫不会有减少食量的效果。

补血

中国人对补血的热爱主要源于中医传统文化中补血这一概念。对于古代医学家而言,血是什么不言自明,因此,他们没有定义概念的习惯。这导致了后来人们把“血”这一概念虚化。

现代医学有输血补血的治疗方式,这为补血推崇者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对最新知识不够了解的医生往往迷信输血,一旦患者有贫血的症状,就轻易给患者输血,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输血并发症。

除了输血补血外,中国人的补血方法千奇百怪,不少流行方法的根本逻辑是根据血液的颜色而来的,比如乌鸡、阿胶、红枣、桑葚、枸杞之类,都脱离不了这种套路。这些补血食品,跟平常饮食中的米饭、蔬菜、水果于补血而言,并不占优势。

血液是维持人体生理机能的根基,血多(血稠,一般指红细胞)的坏处远远大于血少。虽然我们更多听到是贫血症,但多血症(红细胞增多症)也一样不容忽视,堵肺就咯血,堵脑就中风,堵心就心绞痛,都对患者存在巨大风险。血,除非真有必要,否则还是不要补的好。

   科学的保健没有奥秘,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生活,就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处于最佳健康水平。

1条评分金币+9
妞妞乐乐 金币 +9 辛苦了,感谢您无私奉献的精神! 2016-01-02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