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7801728 |
2025-10-23 12:52 |
到达摩洛哥第一站我们去了哈桑二世清真寺,位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市区西北部,是非洲第二大、世界第十四大清真寺。 由哈桑二世国王提议修建,1987年8月动工,1993年8月30日建成,耗资5亿多美元。其建造缘于国王的一个梦,梦里真主安拉指示“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同时也为纪念摩洛哥的阿拉伯人祖先自海上来。占地面积9公顷,其中三分之一面积建在海上。分主体大殿和露天广场两部分,主体大殿内可容纳2.5万名穆斯林祈祷,广场上可以容纳8万名穆斯林同时礼拜。宣礼塔高达210米,是世界第二高的宣礼塔。全部由白色大理石垒砌而成,绿色的琉璃瓦和形状各异的铜饰制品镶嵌其中。主体大殿屋顶可以遥控开启闭合,25扇自动门全由钛合金铸成,可抗海水腐蚀,正门重35吨,只有国王来了才会打开。大殿内的大理石地面常年供暖,冬季可自动加热,夏季屋顶可在5分钟内打开散热。








 第二站来到了汹涌波涛的大西洋观景大道,摩洛哥迈阿密海滨大道是卡萨布兰卡一条濒临大西洋的观景大道。大道长约7.5公里,由宽阔的车行道和临海的木栈道组成。车行道可自驾赏景,木栈道则可供游客扶栏眺望蔚蓝的大西洋。在海滨大道往南几乎到尽头的转弯处,有一家当地知名的咖啡厅“迈阿密”,大道因此得名。栈道栏杆下伸向海滩的部分,是一排紧密连接的咖啡座、酒吧、泳池等,充满了悠闲的度假氛围。此外,大道上还有众多餐厅、购物场所等,游客可以在此品尝美食、享受悠闲时光。这里风光旖旎,游客可以在此欣赏到浪花朵朵、涛声阵阵的美景,尤其是日落时分,夕阳西下,余晖洒满海面,水天一色,景色十分迷人。



 第三站去了北非谍影拍摄地。电影《北非谍影》的主要拍摄地是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卡萨布兰卡的里克咖啡馆是电影中的经典场景,不过现在的里克咖啡馆是根据电影在原址复建的。此外,卡萨布兰卡的迈阿密海滨大道也因电影而成为游客的打卡地,大道上有摩洛哥地图和《北非谍影》的剧照。

 第四站去看了一下,穆罕默德五世广场是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的重要地标。位于卡萨布兰卡市中心,是该市的行政中心和重要政治地标,也被称为“鸽子广场”。建于法国殖民时期,以领导摩洛哥独立的苏丹穆罕默德五世命名,1956年摩洛哥在此宣布独立,使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广场周围建筑融合了装饰艺术和新摩尔式风格,如卡萨布兰卡市政厅、法院等,外墙有伊斯兰几何纹饰,部分建筑有优雅拱廊和白色外墙,还有金五色石装饰。中央有圆形喷水池,喷泉常饰有传统马赛克瓷砖和青铜雕塑,夜晚灯光照亮时十分迷人。广场上有大量鸽子,游客可喂食。 第二天驱车前往马拉喀什 马拉喀什老城,又称麦地那,是马拉喀什的中心区域,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马拉喀什老城建于公元1071-1073年,由穆拉比兑人建立。1147年,莫哈底斯人从穆拉比兑人手中夺走马拉喀什,并将其发展成都城。1269年,马里尼兹人占领马拉喀什。1510-1659年,萨阿迪王朝统治时期,马拉喀什再度繁荣。老城以红色建筑闻名,外墙多由赭红色岩石砌成,有“红色之城”的美誉。城区周围有长达10公里的城墙,城内建筑融合了伊斯兰、柏柏尔、安达卢西亚等多种风格。库图比亚清真寺是马拉喀什的标志建筑,也是旧城的中心和至高点,建于公元11世纪,其尖塔高67米,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一。杰马艾夫纳广场是全球唯一还在使用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广场,白天是手工艺品市集,夜晚则成为美食街区,还有各种街头艺术表演。巴希亚宫建于19世纪末期,是马拉喀什现今保存最完好的古迹之一,内部装饰精美,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老城内有摩洛哥最大的柏柏尔人露天市场,狭窄的巷弄里遍布各种商铺,售卖着皮革制品、陶瓷、地毯等传统手工艺品,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





 马若雷尔花园是摩洛哥马拉喀什的一座著名花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植物种类而闻名。 1917年,法籍画家雅克·马若雷尔为治疗肺结核来到马拉喀什,1924年开始动工兴建私人花园别墅,历时近40年打造完成。1962年马若雷尔去世后,花园逐渐破败。1980年,时装设计大师伊夫·圣罗兰和其事业伙伴皮埃尔·贝尔热买下花园并进行修复,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伊夫·圣罗兰去世后,他的一半骨灰撒在了花园里。花园融合了摩洛哥传统建筑和欧洲艺术风格,建筑大量使用一种独特的蓝色,被称为“马若雷勒蓝”,这种蓝色是马若雷尔从撒哈拉沙漠的植物中提炼出来的,并申请了专利。花园里种植着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余种植物,其中仙人掌就有100多种,有的高达十余米,形态各异,此外还有莲花池塘、竹林等,宛如一座生态植物园。花园内有一座由法国建筑师保罗·西诺设计的立体主义别墅,现设有柏柏尔博物馆,展示了600多件与柏柏尔文化相关的藏品。此外,附近还有伊夫·圣罗兰博物馆,展示了这位时尚大师的设计作品和生平事迹。





 阿伊特本哈杜是摩洛哥南部瓦尔扎扎特地区的一个筑垒村和古城,位于马拉喀什东南方约100公里处,地处阿特拉斯山脉之中。 阿伊特本哈杜始建于公元8世纪,12世纪时,柏柏尔人将其打造成乡村防御工事,这里曾是古代商队穿越阿特拉斯山脉通往撒哈拉的重要驿站。整个村落以红土和木材为材料,采用“干打垒”方式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形成独特的卡斯巴建筑风格。建筑多为三层,底层是马厩,二层是粮仓,三层是住宅,墙壁厚实,隔热性能好,屋顶由带有苦味的柳木条编织而成,可驱逐昆虫。1987年,阿伊特本哈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摩洛哥黏土建筑的典范。阿伊特本哈杜是众多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二十多部电影和电视剧在此取景,包括《角斗士》《波斯王子:时之刃》《权力的游戏》等。如今,阿伊特本哈杜人烟稀少,只有少数柏柏尔家庭仍居住在古堡内。








 瓦尔扎扎特是摩洛哥德拉-塔菲拉勒特大区瓦尔扎扎特省的首府,被昵称为“沙漠之门” 。城区内有陶里尔特古堡,建于17世纪,是柏柏尔城寨建筑,也是《角斗士》等电影的取景地。此外,瓦尔扎扎特被誉为“非洲好莱坞”,拥有阿特拉斯影城等多个摄影棚,影城内保留了众多电影的拍摄场景和道具。城区周边还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艾特·本·哈杜筑垒村,以及托德拉峡谷、玫瑰谷等景点。2023年11月1日,瓦尔扎扎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 托德拉峡谷(Todra Gorge)位于摩洛哥的东南部,矗立于阿特拉斯山脉的东部,距离马拉喀什约350公里。峡谷长约16公里,最窄处仅10米,两侧峭壁高达300米,抬头仅见一线蓝天,棕红色的谷壁陡峭险峻,仿佛被巨斧劈开。谷底流淌着源自雪山融水的托德拉河。 它也是世界十大攀岩胜地之一,拥有复杂多变的地形和多达400多条跨越各种难度等级的攀岩线路。此外,这里还有被当地人称为“送子泉”的神奇泉水,《花样姐姐》曾在此取景。长期以来,柏柏尔人居住在峡谷内,形成了小小的自然村落,保留着丰厚的柏柏尔人的历史文化和遗迹。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位于非洲北部,西临大西洋,北接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东濒红海,南连萨赫勒。其东西长度约为5600千米,南北宽度约1600千米,面积在900万平方千米以上,跨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等多个国家。









 伊夫兰是摩洛哥北部中阿特拉斯地区的一个小镇,是伊夫兰省的省会,以其阿尔卑斯气候和“小瑞士”之称而闻名 。伊夫兰海拔1665米,受加那利海流影响,夏季短暂干燥温暖,冬季漫长凉爽潮湿,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1°C。小镇具有典型的阿尔卑斯风格,建筑多为尖尖的瑞士小屋、斜坡屋顶的度假木屋,搭配林荫道、绿地和公园,充满浓郁的欧洲风情。伊夫兰是热门的度假和滑雪胜地,其标志性景点“石狮子”位于中心广场,由二战时的德军战俘雕刻。此外,伊夫兰国家公园适合徒步旅行,Michlifen滑雪场是摩洛哥第二大滑雪场 。








 非斯(Fez) 是摩洛哥历史最悠久的四大皇城之一,也是摩洛哥北部重要的文化、宗教与学术中心,以保存完好的中世纪老城(非斯麦地那)闻名,其老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与文化:曾是摩洛哥多个王朝的都城,拥有超过1200年历史,城内遍布清真寺、古兰经学校、传统市集,是体验摩洛哥古老文明的代表性城市。全球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阿拉伯聚居区之一,手工制造业(如皮革、铜器)是当地特色,其中“皮革染坊”是著名观光景点。拥有摩洛哥最古老的大学——卡鲁因大学(University of Al-Karaouine),该校始建于公元859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全球现存最古老的学位授予大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