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著名医学专家华益慰患胃癌去世,临终劝告:癌症患者,别过度治 [10P] --]

武当休闲山庄 -> 医疗保健 -> 著名医学专家华益慰患胃癌去世,临终劝告:癌症患者,别过度治 [10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25-10-21 21:22
他是一位行医六十年、救人无数的老专家,被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临终时,他却留下了一句话:“癌症患者,别过度治。”


这话听起来像是玩笑,像是一个医生退休之后的“反悔”,可他不是普通的医生——他是华益慰。一个一辈子都在和病魔搏斗的人,最后却告诉我们:别拼了。
是不是有点荒诞?就像消防员劝你火小了别灭、交警劝你别系安全带。可当这句话出自一个胃癌晚期患者、也是顶级医生的口中,就不能不让人深思了。是治疗救不了癌症,还是我们对“治疗”这两个字,误会太深?


癌症,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独角戏。患者、家属、医生、社会,每一个角色都在舞台上各自表演。有人拼命砸钱,有人苦苦哀求,有人冷静旁观。但有没有人问过,那位被推上手术台、化疗椅、靶向针前的那个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别过度治”不是放弃,是尊重。
临床上不乏这样的场景:一位年过七旬的男性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体重骤减、食欲消退。家属坚持使用多线化疗,患者多次感染、血象低下,最终因多器官衰竭离世。医生记录时写道:“病程恶化快,患者痛苦明显。”


这不是个例,这是常态。
我们一直以为,对抗癌症的方式就是“打一场仗”。打一针,少一块,放一次,熬过去——就赢了。但癌细胞不是敌军,它更像是体内的“叛军”,起义的根源不是外来入侵,而是内政失控。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癌症的形成,是细胞在“自我复制”时出了差错。就像打印机卡纸,卡着卡着,纸就自己跳出来变成了别的东西。而这种出错,和遗传、环境、饮食、生活节奏都有关系。


那吃得健康点,作息规律点,就不会得癌了?
不一定。癌症的形成不是单因果模型,不是因为你多吃了几口油炸食品,或者少睡了几个小时,它就敲门来了。它更像是长期积累、系统性失调、身体“容错机制”崩盘的结果。
中医怎么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身体有足够的“元气”,外邪进不来。可问题是,我们的“元气”早就被透支在了高压、焦虑、熬夜、暴饮暴食、情绪反复里。癌症不是从天而降,它是日积月累的“内乱”。


过度治疗,就是在身体已经打烂了的战场上,继续疯狂投弹。
有些患者,确诊之后像打了鸡血,天天跑医院,化疗、靶向、免疫一样不落,副作用一箩筐。吃不下、睡不了,头发掉光,体重骤降,然后家属还在问医生:“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有,但不一定适合你。
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魔术师。


现代临床研究已明确指出,对于一些晚期癌症患者,盲目追求“延长生存期”可能换来的只是“延长痛苦期”。真正有价值的治疗,是提升生活质量,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多活几天”。
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社会的盲区。我们太害怕“放弃”两个字,把“死亡”当成禁忌,把“缓和治疗”当成不作为。可有时候,最勇敢的决定,就是让一个人有尊严地告别。
生病,不等于失控。


癌症患者不是“等死的人”,他们依然可以活得有节奏、有目标、有温度。曾有研究发现,癌症患者在接受心理疏导、营养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甚至部分患者病情出现暂时稳定。
那是不是吃点灵芝、喝点绿茶、练练太极就能抗癌?
别急着幻想。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不是“替代治疗”,而是“辅助支持”。就像你跑马拉松,鞋子合脚、路线熟悉、补水及时,当然跑得更舒服,但这不代表你不用训练。


真正重要的是,明白身体是“系统”,不是“零件”。
癌症不是某个器官的事,而是整个身体代谢、免疫、情绪、内分泌、神经网络紊乱的产物。功能医学早就提出:癌症不是局部问题,是全身失衡的表现。
这时候,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切掉肿瘤”“打掉病灶”,就像你家进了贼,只顾着换锁,而不查查破窗是哪来的。
饮食上呢?不是一味吃“抗癌食物”,而是恢复身体的整体消化、吸收、排毒能力。光靠摄入某种“神奇营养素”,不如让肠胃重新“开工”。


心理层面更不能忽视。长期压抑、愤怒、无助、孤独,是癌细胞最喜欢的“温床”。有数据表明,癌症患者中患有抑郁症状的比例超过40%,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情绪稳定,还能间接影响免疫功能。
说到底,癌症是一场“向内看”的征兆。它让人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生活方式、亲密关系、人生观。而不是一味地“打打打”,直到身心俱疲,灵魂都不知逃去哪了。
华益慰的那句话,不是给医生听的,是给患者、家属、整整一个社会听的。


我们太把“治好”放在嘴边,却忘了,有尊严地活着,比“多活几年”更重要。
不治而治,不是放弃,是选择。
不治而治,不是绝望,是理解。
不治而治,不是“佛系”,是看清了“病”背后的真相。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姜谷粉丝 2025-10-21 21:24
华益慰医生(1933-2006)作为我国著名肿瘤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原普外科主任,在亲身经历胃癌治疗并最终离世的过程中,以血泪教训警示医学界和患者:癌症治疗应避免过度,需重视患者生存质量而非单纯追求疾病清除。以下是其核心观点与反思,综合自多篇权威报道:

⚠️ 一、临终核心劝告:切忌过度治疗
“过度治疗反致痛苦”
华益慰接受全胃切除术后,因食道与小肠直接连接,长期遭受胆汁、肠液反流灼烧食道,吞咽如“吞玻璃碴”般剧痛,无法平卧25。后续化疗(腹腔热疗)更让他“生不如死”,形容腹中如“绞肉机搅拌”28。
反思:他直言:“我从前做了那么多手术,但对术后病人的痛苦体会不深。没想到情况这么严重,没想到病人会这么痛苦……”13。

手术需权衡生存质量
作为曾主张全胃切除的专家,华益慰在亲身经历后劝告同行:“能不全切就不全切,哪怕留一点胃”。他对比指出:若全胃切除后痛苦活1.5年,不如保留部分胃舒适活1年136。

药物与治疗的本质局限
临终前,他叹息:“药物从来就不能真正治好病人的病!”强调患者康复的核心在于自身修复能力与心态,而非依赖药物或激进治疗4710。

🩺 二、过度治疗的具体教训
全胃切除术的弊端

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进食障碍几乎不可避免,严重影响生活56。
营养吸收障碍导致身体衰竭,加速病情恶化29。
化疗的摧残性副作用

华益慰每月接受8次腹腔热化疗(41℃高温持续90分钟),引发严重呕吐、脱水及肠梗阻25。
化疗后免疫系统崩溃,继发感染,最终因吻合口瘘导致腹腔感染去世18。
终末期的无效抢救
生命最后阶段,他全身插满导管(呼吸管、营养管、导尿管等),在剧痛中拒绝继续治疗:“别再用昂贵药品,让我稍稍减轻痛楚就好”57。

💡 三、对现代癌症治疗的启示
从“治病”转向“治病人”
华益慰临终强调:“当医生的不能单纯治病,而是要治疗患了病的病人”36。需综合评估患者年龄、基础病、心理承受力,避免技术主义至上。

推行个体化治疗方案

早期胃癌:优先考虑保留部分胃的术式,减少功能障碍36。
晚期患者:以姑息治疗、止痛为主,而非强求根治68。
重视安宁疗护
对终末期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疼痛管理(如吗啡镇痛)、尊严维护,比创伤性治疗更人道68。

💎 华益慰的遗产
他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并推动北京军区总医院改进胃癌手术标准——引入肠代胃成形术、抗反流术式,显著提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35。其案例被央视评为“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持续警示医界:医学的边界不仅是治愈,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

📌 核心总结:癌症治疗需平衡“生存时间”与“生存质量”,避免让患者承受远高于疾病本身的痛苦。正如华医生所悟:“如果治好了病,却杀死了患者的生活,这是医学的失败。

jjybzxw 2025-10-21 22:03
华益慰是中国著名的外科医学专家,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普外科主任,被誉为“人民的好医生”。他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尤其在外科手术和肿瘤治疗方面具有深厚造诣。在临终前,他劝告癌症患者“不要过度治疗”,这一言论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医学伦理层面的深刻思考。这一建议并非否定现代医学的价值,而是基于他毕生临床经验、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对医疗现实的深刻洞察所作出的理性呼吁。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读这一观点的深层含义与现实意义:

---

一、基于亲身经历的生命体悟:医者亦是病人,更能体会治疗之痛

华益慰晚年罹患晚期胃癌,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亲身体验了化疗、放疗、手术等现代癌症治疗手段带来的巨大身心痛苦。作为一位资深外科医生,他深知这些治疗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但作为病人,他更清楚地感受到这些干预措施是否真正提升了生命质量。

他发现,许多治疗虽然在数据上延长了几个月的生存期,却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剧烈呕吐、免疫力崩溃、精神抑郁、长期卧床……这让他反思:“医学的终极目的究竟是延长生命,还是守护生命的尊严?”  
他最终选择在生命末期放弃激进治疗,转而接受姑息治疗(安宁疗护),追求身心的平静与有尊严的离世。这一选择,正是他劝诫他人“不要过度治疗”的实践基础。

---

二、批判“技术至上”的医疗误区:医学不应沦为技术的奴隶

华益慰指出,当前部分医疗机构存在“以技术为中心”而非“以病人为中心”的倾向。一旦确诊癌症,医生往往倾向于推荐全套标准治疗方案——手术切除、化疗、靶向药、免疫治疗等,仿佛不“全力以赴”就是失职。然而,这种“标准化流程”忽视了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体质、心理状态、家庭支持、经济承受能力等。

他强调:“不是所有癌症都必须‘战斗到底’。” 对于晚期或高龄患者,激进治疗可能带来的伤害远大于收益,甚至加速死亡。例如,某些老年患者在术后因并发症去世,实则是“死于治疗,而非死于疾病”。  
因此,“不要过度治疗”实质是对“医学万能论”的纠偏,提醒医生和家属:治疗决策应建立在全面评估基础上,而非盲目追求“治愈率”或“技术展示”。

---

三、倡导“以人为本”的医学伦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与生命自主权

华益慰的劝告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医学伦理观——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与自主权。他主张,医生的角色不是“替病人做决定”,而是“帮助病人理解并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在现实中,许多家属出于“孝道”或“不甘心”,强迫病人接受痛苦治疗,导致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承受非人折磨。华益慰认为,真正的仁心仁术,是让病人在清醒时表达意愿,签署预立医疗指示(Advance Directive),并在生命末期获得安宁疗护的支持,而非在ICU中插满管子、孤独离世。

他提倡推广“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理念:即便无法治愈,也要通过疼痛管理、心理疏导、灵性关怀等方式,让患者活得有尊严、走得有安宁。

---

四、揭示医疗资源错配与社会焦虑:过度治疗背后的系统性问题

华益慰的警示也指向更深层的社会结构问题。在中国,癌症治疗往往伴随巨大的经济压力。许多家庭倾家荡产只为“再试一次”,结果不仅耗尽积蓄,还可能因债务陷入困境。而部分医院出于绩效考核或经济利益驱动,也可能诱导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昂贵治疗。

此外,社会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恐惧心理,认为“不治=放弃”,“少治=不孝”。这种文化焦虑迫使患者和家属走上“过度治疗”的不归路。  
华益慰的劝告,是对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冷静提醒:我们需要建立更理性的生死观,推动医保覆盖安宁疗护,完善临终关怀体系,让“善终”成为一种权利,而非奢望。

---

五、启示当代医学发展方向:从“治病”走向“治人”

华益慰的临终忠告,实际上为中国医学发展指明了一个转型方向: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从“延长生命”转向“提升生命质量”;从“技术征服”转向“人文关怀”。

他呼吁医学教育应加强伦理训练,让年轻医生学会倾听、共情与沟通;同时推动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综合评估治疗利弊,避免单一科室主导决策。  
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公众能重新理解“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生理指标的正常,更是心理、社会关系与生命意义的和谐统一。

---

结语:一句劝告,千钧之重

华益慰临终劝癌症患者“不要过度治疗”,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凝聚了一位医者毕生的智慧、慈悲与勇气。它不仅是个人生命体验的总结,更是对中国医疗现状的深刻反思,对现代医学异化的温柔抵抗。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面对死亡时,医学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爱、尊严与选择的权利,才是永恒的主题。正如他所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或许才是医学最本真的模样。



查看完整版本: [-- 著名医学专家华益慰患胃癌去世,临终劝告:癌症患者,别过度治 [10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