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10-21 21:22 |
他是一位行医六十年、救人无数的老专家,被称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临终时,他却留下了一句话:“癌症患者,别过度治。”

这话听起来像是玩笑,像是一个医生退休之后的“反悔”,可他不是普通的医生——他是华益慰。一个一辈子都在和病魔搏斗的人,最后却告诉我们:别拼了。 是不是有点荒诞?就像消防员劝你火小了别灭、交警劝你别系安全带。可当这句话出自一个胃癌晚期患者、也是顶级医生的口中,就不能不让人深思了。是治疗救不了癌症,还是我们对“治疗”这两个字,误会太深?

癌症,就像一场没有剧本的独角戏。患者、家属、医生、社会,每一个角色都在舞台上各自表演。有人拼命砸钱,有人苦苦哀求,有人冷静旁观。但有没有人问过,那位被推上手术台、化疗椅、靶向针前的那个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别过度治”不是放弃,是尊重。 临床上不乏这样的场景:一位年过七旬的男性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体重骤减、食欲消退。家属坚持使用多线化疗,患者多次感染、血象低下,最终因多器官衰竭离世。医生记录时写道:“病程恶化快,患者痛苦明显。”

这不是个例,这是常态。 我们一直以为,对抗癌症的方式就是“打一场仗”。打一针,少一块,放一次,熬过去——就赢了。但癌细胞不是敌军,它更像是体内的“叛军”,起义的根源不是外来入侵,而是内政失控。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癌症的形成,是细胞在“自我复制”时出了差错。就像打印机卡纸,卡着卡着,纸就自己跳出来变成了别的东西。而这种出错,和遗传、环境、饮食、生活节奏都有关系。

那吃得健康点,作息规律点,就不会得癌了? 不一定。癌症的形成不是单因果模型,不是因为你多吃了几口油炸食品,或者少睡了几个小时,它就敲门来了。它更像是长期积累、系统性失调、身体“容错机制”崩盘的结果。 中医怎么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身体有足够的“元气”,外邪进不来。可问题是,我们的“元气”早就被透支在了高压、焦虑、熬夜、暴饮暴食、情绪反复里。癌症不是从天而降,它是日积月累的“内乱”。

过度治疗,就是在身体已经打烂了的战场上,继续疯狂投弹。 有些患者,确诊之后像打了鸡血,天天跑医院,化疗、靶向、免疫一样不落,副作用一箩筐。吃不下、睡不了,头发掉光,体重骤降,然后家属还在问医生:“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有,但不一定适合你。 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生也不是魔术师。

现代临床研究已明确指出,对于一些晚期癌症患者,盲目追求“延长生存期”可能换来的只是“延长痛苦期”。真正有价值的治疗,是提升生活质量,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多活几天”。 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也是一个社会的盲区。我们太害怕“放弃”两个字,把“死亡”当成禁忌,把“缓和治疗”当成不作为。可有时候,最勇敢的决定,就是让一个人有尊严地告别。 生病,不等于失控。

癌症患者不是“等死的人”,他们依然可以活得有节奏、有目标、有温度。曾有研究发现,癌症患者在接受心理疏导、营养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甚至部分患者病情出现暂时稳定。 那是不是吃点灵芝、喝点绿茶、练练太极就能抗癌? 别急着幻想。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不是“替代治疗”,而是“辅助支持”。就像你跑马拉松,鞋子合脚、路线熟悉、补水及时,当然跑得更舒服,但这不代表你不用训练。

真正重要的是,明白身体是“系统”,不是“零件”。 癌症不是某个器官的事,而是整个身体代谢、免疫、情绪、内分泌、神经网络紊乱的产物。功能医学早就提出:癌症不是局部问题,是全身失衡的表现。 这时候,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切掉肿瘤”“打掉病灶”,就像你家进了贼,只顾着换锁,而不查查破窗是哪来的。 饮食上呢?不是一味吃“抗癌食物”,而是恢复身体的整体消化、吸收、排毒能力。光靠摄入某种“神奇营养素”,不如让肠胃重新“开工”。

心理层面更不能忽视。长期压抑、愤怒、无助、孤独,是癌细胞最喜欢的“温床”。有数据表明,癌症患者中患有抑郁症状的比例超过40%,心理干预不仅有助于情绪稳定,还能间接影响免疫功能。 说到底,癌症是一场“向内看”的征兆。它让人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体、生活方式、亲密关系、人生观。而不是一味地“打打打”,直到身心俱疲,灵魂都不知逃去哪了。 华益慰的那句话,不是给医生听的,是给患者、家属、整整一个社会听的。

我们太把“治好”放在嘴边,却忘了,有尊严地活着,比“多活几年”更重要。 不治而治,不是放弃,是选择。 不治而治,不是绝望,是理解。 不治而治,不是“佛系”,是看清了“病”背后的真相。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