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气温下降,医生劝告高血压人:宁愿睡到中午,也不要轻易做这4事[10P] --]

武当休闲山庄 -> 医疗保健 -> 气温下降,医生劝告高血压人:宁愿睡到中午,也不要轻易做这4事[10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25-10-21 16:34

每年一到秋冬季,气温一下子降下来,医院里高血压病人就明显多起来。医生们常说,这种季节最容易出事的就是那些不懂得“慢”一点的人。
当气温开始下降,血管会主动收缩,血压也会随之自然上升。如果还不注意生活习惯,血压就像被点燃的导火索,说不准哪一刻就爆掉。
不少人觉得高血压只和食盐摄入量有关,但实际上,生活里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动作,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危险所在。尤其是清晨这段时间,血压波动最大,一不留神就容易诱发中风、心梗。

不少人有个习惯,就是早晨一醒就立马起床。其实,这个动作对高血压患者来说,风险特别大。
清晨五六点的时候,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压本来就比平时高,这时候猛地从床上坐起,容易让血液突然往上冲,心脏负担加重。
医学上有数据表明,大约六成的脑卒中事件发生在早上6点到10点之间,这并不是巧合。人在睡眠状态下,血压会降低,血流变慢,突然起身会让血液重力变化剧烈,导致脑部短暂缺血。
特别是老年人,早晨醒来后最好在床上多躺几分钟,活动活动手脚,再慢慢坐起。

有的人天一亮就迫不及待往外跑,非得晨练一圈才安心。运动本身当然没错,但气温低的时候,贸然外出运动,对血管刺激很大。
冷空气会让血管收缩,尤其是外周血管,心脏要更用力才能把血液打出去,血压自然升高。而且很多人冬天运动时呼吸急促,冷空气直接吸进气道,还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痉挛。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年报的数据,每年冬季因为运动诱发的心脑血管事件占比接近30%。这不是危言耸听。早晨气温最低,血压最高,血管又紧,正是出事的“完美时刻”。
医生建议,冬天运动最好安排在上午九点以后,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再出门。而且运动强度不要太猛,慢走、太极、伸展都比跑步安全。再加上适当热身,才能让身体慢慢适应温差,减少风险。

第三个要提醒的事是,用力排便这件看似平常的事。很多人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厕所,结果一蹲下就憋气“使劲”,殊不知这是心脑血管的大敌。
用力排便时,胸腔压力增高,静脉回流减少,血压会瞬间飙升。对于高血压患者,这种剧烈波动足以诱发脑出血或心梗。国外有研究显示,约有15%的脑出血发生在排便时。
医生解释说,这是因为排便用力会引起所谓的“瓦氏动作”,让心率和血压同时升高。如果肠道又不通畅,就更容易憋出问题。
所以,高血压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排便通畅,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使用温和的润肠剂。上厕所时也别着急,尤其早上血压还没稳定,更要慢慢来。

情绪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把血压搞得天翻地覆。有研究发现,情绪激动时血压会在几分钟内上升30毫米汞柱以上。有人一生气就脸红脖子粗,其实那就是血管在“求饶”。
气温一降,交感神经本就容易兴奋,如果再因为一点小事发火,血压波动就更厉害。医生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病人因为跟家人吵架,十分钟后突然中风。
情绪激动时,体内的应激激素大量分泌,血压、心率都会飙升。而且冬天心脏供血本就紧张,更经不起这种刺激。
其实,稳定情绪才是控制血压的关键之一。有人血压药吃得很好,但一遇到气就全乱套。学会“放一放”,有时候比药更重要。

还有一种行为很多人觉得没问题,那就是喝点酒“暖身”。天冷的时候,喝酒确实会让人感觉暖和,但那只是暂时的。酒精让血管扩张,体表温度升高,反而让身体散热更快。
更糟糕的是,酒精会刺激心脏和血压,尤其是烈酒。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指出,每年约有25%的高血压脑卒中与饮酒相关。短时间大量饮酒后,血压会上升,甚至持续到第二天。
很多人冬天晚上喝点白酒,结果半夜心跳加速、血压飙升。医生提醒,酒精和高血压药物还会相互影响,容易导致血压波动不稳。与其靠喝酒取暖,不如穿厚点、动一动。

其实,冬季高血压问题不仅仅在于气温,还在于生活节奏变慢。冷天人们活动少,血液循环变差,血压自然更容易高。再加上吃得重、睡得晚、喝水少,各种因素叠加,让风险成倍增加。
数据显示,冬季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夏季高40%以上,这个差距已经说明问题了。
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天早晚固定测血压,记录波动情况。血压高的不只是数字,而是身体在发出信号。

在笔者看来,很多人出事不是因为病重,而是因为大意。觉得身体还行,就忽略了这些小细节。其实,真正的养生不是多吃补品,而是避开那些危险的时刻。
天气冷了,不妨慢一点,睡到太阳升起再活动,反而更安全。尤其是早晨这几个小时,是高血压患者最危险的时间段。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也要注意饮食控制。冬天很多人喜欢吃火锅、红烧肉、腊肠,这些食物盐分和脂肪都高,容易让血压进一步升高。
很多家庭的摄入量在10克以上。盐吃多了不仅升血压,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增加中风风险。适当用柠檬汁、醋、香料代替部分盐分,也是个简单可行的办法。

毕竟,高血压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管理。养成稳重的生活习惯,比吃再多的药都更长远。
冬天本来就容易出事,多点耐心、少点冲动,就是最简单的自救。总而言之,气温降了,人得慢下来,血压也才能稳下来。

jjybzxw 2025-10-21 16:38
秋冬季高血压高发:警惕生活中的“隐形杀手”

正如您所述,秋冬季气温骤降确实是高血压患者的“难关”。气温变化通过影响血管收缩、血压波动等多种途径,显著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医生强调的“慢一点”不仅是生活态度,更是科学的健康管理策略。结合最新医学研究和专家建议,我们来详细解析秋冬季高血压防控的核心要点,并重点解读那些易被忽视的“危险小动作”。

一、秋冬季血压波动的生理机制

秋冬季血压升高的核心原因是寒冷刺激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健主任指出,寒冷会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共同导致血压上升。此外,气温下降还会影响人体水盐代谢和激素水平(如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进一步加剧血压波动。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上升7%,而秋冬季节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夏季高出40%以上。

二、“慢一点”:四大危险时刻的科学应对

1. 清晨起床:“三分钟定律”防“血压晨峰”
清晨6-10点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魔鬼时段”,约60%的脑卒中发生于此。这与“血压晨峰”现象密切相关——睡眠转为清醒时,交感神经激活,血压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

- 错误习惯:醒来立即坐起、下床。
- 正确做法: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
  1. 醒后静卧半分钟;
  2. 床上坐半分钟;
  3. 双腿下垂床沿坐半分钟,再下床活动。
- 原理:缓慢起身可避免体位性低血压和血压骤升,给血管适应时间。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王虹副主任建议,早晨测量血压应在起床后1小时内、服药前进行,以准确反映晨峰状态。

2. 晨练外出:“温差缓冲”比毅力更重要
许多老年人坚持冬季晨练,但低温环境对血管的刺激极大。冷空气吸入可直接导致冠状动脉痉挛,血压骤升。

- 危险行为:清晨空腹外出运动。
- 专家建议:
  - 时间选择:避开清晨6-10点高峰,改为上午10点后或下午4点左右,此时气温较高,血管适应性较好。
  - 运动方式:选择太极拳、散步、八段锦等温和运动,避免跑步、登山等剧烈活动。
  - 防护措施:出门前在室内活动5-10分钟,喝一杯温水;穿戴保暖衣物,尤其注意头部、颈部和脚部保暖(戴围巾可防止颈动脉受寒刺激)。

3. 排便用力:“瓦氏动作”的致命风险
用力排便时的“屏气-用力”动作被称为“瓦氏动作”,会导致胸腔压力骤升,血压瞬间升高30-50mmHg,是诱发脑出血、心梗的重要诱因。

- 高危人群:便秘的高血压患者。
- 预防措施:
  - 改善肠道功能:多喝水(每日1500-2000ml)、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燕麦、香蕉),必要时使用乳果糖等温和泻药。
  - 排便姿势:避免长时间蹲厕,可使用坐便器并垫高双脚,减少用力。
  - 缓解技巧:排便困难时不要强行憋气,可起身稍作活动后再尝试。

4. 情绪激动:“心理寒流”比物理寒冷更伤人
秋冬季日照减少易引发情绪低落,而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血压飙升。研究显示,情绪激动时血压可在几分钟内上升30mmHg以上。

- 应对策略:
  - 心理调节:通过听音乐、冥想、与亲友交流等方式保持心态平和。
  - 避免冲突:遇事冷静处理,避免与他人激烈争吵。
  - 阳光疗法:多晒太阳可促进5-羟色胺分泌,改善情绪,间接稳定血压。

三、其他易被忽视的“危险小动作”

1. 突然洗热水澡
从寒冷环境进入高温浴室,温差刺激会导致血管先扩张后剧烈收缩,易引发头晕、胸闷甚至晕厥。建议水温控制在35-40℃,洗澡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并避免空腹或饱餐后立即沐浴。

2. 过量饮酒“暖身”
酒精虽能短暂扩张血管带来温暖感,但随后会导致血管反射性收缩,血压大幅波动。且酒精会干扰降压药效果。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冬季应严格限酒,最好不饮酒。

3. 盲目“秋冻”或过度减衣
“春捂秋冻”需因人而异,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切勿盲目秋冻。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室温保持在18-22℃为宜,避免温差过大刺激血管。

四、秋冬季高血压综合管理方案

1. 血压监测:每日“双测”不可少
秋冬季节血压波动大,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并记录:
- 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服药前、排尿后;
- 晚间:睡前1小时内。
若血压持续高于140/90mmHg或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 饮食控制:“低盐高钾”是核心
- 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严格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避免腌制食品、酱菜等高盐食物。
- 补钾:多吃海带、菠菜、香蕉、南瓜等富钾食物,帮助钠离子排出。
- 膳食结构:遵循“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原则,增加全谷物、豆类及优质蛋白(如鱼类、瘦肉)摄入。

3. 规律用药:切勿自行停药或减药
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长期规律服药。即使血压正常也不可擅自停药,如需调整剂量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服用控释片或缓释片时,切勿掰开或碾碎,以免破坏药物缓释结构导致血压骤降。

4. 科学运动:温和持久是关键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 轻度高血压:快走、游泳、羽毛球;
- 中度高血压:慢跑、太极、瑜伽;
- 重度高血压:以慢走为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心率不超过(170-年龄)为宜。

结语

秋冬季高血压防控的核心在于“稳”字当头——稳定情绪、稳定血压、稳定生活习惯。“慢一点”的生活节奏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健康的负责。通过科学监测血压、规避危险行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高血压患者完全可以平安度过寒冷季节。记住,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调整,都是对心脑血管的有效保护。天气虽冷,但只要我们用心守护,“隐形杀手”也能被有效遏制。


查看完整版本: [-- 气温下降,医生劝告高血压人:宁愿睡到中午,也不要轻易做这4事[10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