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25-10-01 00:01 |
今年七月下旬,我踏上了令人难忘的北极点之旅,行程起始于上海,经巴黎,再到挪威的朗伊尔城(Longyearbyen),从这里登上法国庞洛邮轮公司最先进的破冰船——指挥官夏古号(Le Commandant Charcot)。 这是一艘以液化天然气和电力为动力的气电混合破冰船,具备在厚达2.5米的冰层中航行的能力,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极地科考级邮轮。我们的船长加西亚,是法国顶级的极地船长之一,掌舵多年,曾多次带领船队穿越南北极冰海。这次船上的旅客来自21个国家,有180人左右。 北极点位于地球的最顶端,是地球所有经线的交汇之处,纬度为90度,站在北极点上,你的四面八方都是南方。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探险家便为到达北极点展开激烈角逐。人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浮冰与风暴,不仅是为了荣耀,更是因为北极点象征着人类探索的极限。而今天,随着气候变化与科技进步,极地探险已从“生死挑战”逐渐变为“可达之境”。但它依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一种接触地球最荒凉、最纯净之地的冲动。对我而言,北极点不仅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更像是心灵的召唤。 人们到北极,最希望看到的动物就是北极熊,北冰洋太大而北极熊太少,所以能看到北极熊的机会并不多,有时这机会还发生在午夜。我们这次航行一共看到过五只北极熊,包括一对北极熊母子。印象最深刻的是深夜十二点半那次,船长忽然广播,“前方五百米处有北极熊,我们正在缓慢接近,请大家前往六层甲板观看”,我立刻起身,穿上所有保暖服装,戴上帽子和手套冲上寒冷的甲板。 夜色之下,一只北极熊在雪地上缓步而行。北极熊位于陆地动物食物链的顶端,没有其他动物可以伤害它们。北极熊一般都是独居,几百里内也难得见到一只,它们的嗅觉十分灵敏,其灵敏度是狗的六倍,以海豹为主要食物。这只北极熊早就发现我们了,看到我们的船停了下来,它好奇地朝我们靠近,最后径直走到船前,仿佛要与我们交流。我们屏息凝视,谁也不敢吭声,只听到相机拍照的轻微声响,北极熊仰头看着我们,同时嗅着我们的味道,大概觉得我们不太对胃口,所以摇摇头转身离去,最后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冰原之中。那一刻我的感觉是,在遥远的北冰洋,能够与北极熊相遇,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实属偶然,让人倍感珍惜。 终于,我们抵达了北纬90度。厚厚的冰层上竖立着一块标牌:Pole Nord 90°00′N —— Le Commandant Charcot,2025年7月26日 我与朋友们在此合影,身后是庞大的破冰船。极地的寒风呼啸而过,脚下的冰层之下,是4000米深的海洋。此刻心中涌起强烈的震撼:这里是世界的尽头,却仿佛又是生命探索的新起点。 这次旅程中,我们还尝试了极限挑战:冰海跳水。在北极点的冰海中跳水,是一种生死考验。跃入海水的那一瞬,身体瞬间麻木,仿佛灵魂被抽空。这里的海水温度约为 -1.8℃(海水因盐分而不会在0℃结冰),是人体所能承受的最低极限之一。医学数据显示:普通人在这样的冰水中15秒内会失去对四肢的控制,1分钟左右可能因呼吸急促与心律失常而失去知觉,2—3分钟若未被救起,就有生命危险。 因此,每位跳水者事先都要做心电图,医生检查许可后方可跳水,同时每个人都必须系着安全绳,岸上的船员随时准备把人拉起。我只在水中坚持了短短几十秒,但足以感受到深海的黑暗与冰冷,那一刻,真正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在与船长加西亚聊天时,我们问他,目前在靠近极点的北冰洋深海中,还有其他的船吗?他说没有任何船可以到达这里,除了一种船——核潜艇,他还告诉我们一段个人的经历,他在北极点航行时,确实曾两次遇到过深海中的核潜艇。 其中一次是一艘美国潜艇。它主动通过无线电与破冰船联系,语气中带着一丝意外与好奇——因为它们或许也没想到,在这片冰封的极地深海,竟然会遇见一艘邮轮。 回程中,我们探访了世界闻名的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它建于2008年,位于斯瓦尔巴群岛的永久冻土层中,是一个为人类未来准备的“诺亚方舟”。 这里保存着来自全球各地超过 100万份农作物种子样本。无论是稻米、小麦、玉米,还是各地特有的品种,都被安放在恒温零下18℃的仓库里。即便外界发生灾难、战争或气候巨变,人类仍可以依靠这里的种子重新耕种、延续文明。 当我站在那厚重的大门前,忽然感到一种敬畏: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对未来子孙们的深情托付。[list=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