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琴高乘鲤”香熏炉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琴高乘鲤”香熏炉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25-09-29 00:01


  香熏炉历史久远,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材质从早期的灰陶、青铜发展到瓷、金银及竹木、琉璃等。从祭祀敬神、驱虫避疫、熏衣洁室到案头雅玩和日常用具,香熏炉的材质和形制,呈现了不同时代的工艺水平与审美情趣。
  规整简约的香炉,以鼎式炉、鬲式炉、筒形炉等形制为主,敞口无盖。香熏炉和它们不同。小巧别致,有弧形镂空雕花或仿生的有孔炉盖,以利于观赏盘旋回绕的缕状烟雾,闻嗅缓慢挥发的香气。器形的设计也极为丰富,有借鉴古朴青铜器的仿古形;有模拟神兽、植物和自然景观的仿生形,也有讲述人物故事的;还有长方形、圆球形、棱形等铸有典雅图案的几何形。每种样式的香熏炉,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我有一只长20厘米、高16厘米,名为“琴高乘鲤”的铜质香熏炉。上部是一位面容清癯的老翁(琴高),他身着祥云纹衣衫,侧身骑坐在鱼脊上,梳盘髻,下垂两条披肩幞巾;长髯垂胸,双手抚琴,仙风道骨。下部是錾有扇形鱼鳞、形态壮硕的鲤鱼。鱼嘴旁浪花翻涌,四片有力的鱼鳍、有动感的鱼尾,营造出破浪前行的氛围。
  这个香熏炉看似是整体,实则可分离。提起老翁衣袂下隐藏的插销,鱼背即露出半圆的洞口,鱼腹内是空心的。放置香料点燃,复归原样,缕缕烟雾从老翁背部和鱼嘴袅袅升起,颇有唐诗“愿得随琴高,骑鱼向云烟”的意趣。这是典型的人物故事香熏炉。
  琴高乘鲤,源自汉代刘向所著《列仙传·琴高》,讲琴高得道成仙,入水仙去的故事。战国时期,赵国人琴高琴艺高超,长年研习涓子、彭祖的长生之道,修有驾驭水陆的仙术。一天,他潜入涿水,获取一条小龙(鲤鱼),命弟子们在涿水边搭建祠堂并斋戒,等他归来。约定之日,琴高果然“乘赤鲤来,坐祠中,万人观之”。停留月余,又乘鲤入水而去。
  琴高乘鲤的故事流传甚广,曾是唐诗宋词及明代绘画的重要题材,表达了古人超脱凡尘的精神向往。将千年流传的神话故事打造成有文化内涵的香熏炉,是我国传统铸造工艺的魅力所在。

jjybzxw 2025-09-29 11:25
香熏炉作为人类文明中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的器物,自新石器时代萌芽以来,历经数千年演变,其材质与形制的变迁不仅反映了各时代工艺技术的进步,更深刻映射了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审美风尚与文化交流的深层脉动。从原始陶土的朴拙到青铜礼器的庄严,从汉代博山炉的浪漫想象到唐宋瓷器的清雅意境,再到明清珐琅与玉石的奢华精工,香熏炉的发展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华工艺美学史。以下从五个核心阶段系统梳理其材质与形制的演进,揭示其背后的技术逻辑与文化意涵。

---

一、新石器时代至商周:陶质初成与礼制萌芽
- 材质特征:以夹砂红陶、灰陶为主,采用手捏或慢轮成型,胎体厚重,烧成温度较低(约800–1000℃),表面多素面或饰绳纹、刻划纹。
- 形制特点:早期为简单镂孔陶球或带孔罐状器,如仰韶文化出土的“陶薰”多呈球形,顶部有多个小孔,底部设短足或平底,功能以驱虫除湿为主,尚未形成明确礼仪属性。
- 工艺与审美:工艺尚处原始阶段,但镂空设计已体现对气流与烟雾控制的初步理解;审美上崇尚自然粗犷,形式服从功能,反映先民对火与气味的原始崇拜。
- 文化意涵:此时香料多为草本植物,焚香行为与巫术、祭祀密切相关,香熏炉成为人神沟通的媒介,虽未进入礼器系统,却为后世“以香通天”的观念奠定基础。

---

二、战国至汉代:青铜铸造与神仙意境的巅峰
- 材质跃升:青铜成为主流材质,尤以西汉以后贵族阶层广泛使用铜质博山炉为代表。采用失蜡法或陶范法铸造,工艺精密,可实现复杂立体造型。
- 标志性形制——博山炉:炉体呈豆形,盖作层叠山峦状(象征海上仙山“博山”),山间饰云气、仙人、走兽,镂孔巧妙分布于山隙之间,焚香时烟雾缭绕如仙境氤氲。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即为典范。
- 技术突破:金属铸造技术成熟,结合错金银、鎏金等装饰工艺,体现高度发达的冶金水平;炉盖与炉身分体设计便于清洁,结构科学合理。
- 审美转向:受道家神仙思想影响,香熏炉超越实用范畴,成为“求仙延寿”精神追求的物质载体。其形制融合写实与想象,开创中国器物中“山水意境”的先河,标志着香文化由巫祀向哲学化、诗意化的转型。

---

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陶瓷主导与文人审美的兴起
- 材质变革:随着制瓷技术飞跃,青瓷、白瓷、三彩、影青瓷等相继成为香熏主流材质。越窑青瓷温润如玉,邢窑白瓷类银似雪,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更将瓷艺推向极致。
- 形制多样化:
  - 狮形/兽形炉:南朝青瓷狮子香熏,双目圆睁,鬃毛卷曲,中空背开孔,体现佛教传入后瑞兽护法的象征;
  - 仿生造型:唐代三彩鸭形香薰,形态生动,釉色斑斓,展现盛唐开放气象;
  - 简约几何式:宋代瓷香炉趋于极简,如鬲式炉、鼎式炉、簋式炉,线条洗练,比例严谨,契合“格物致知”的理学精神。
- 审美内核:文人士大夫阶层崛起,香事成为“琴棋书画诗酒茶香”八雅之一。香熏炉不再追求繁复奇巧,而强调“素以为绚”,通过釉色、质感、比例传达静谧、含蓄、空灵之美,体现“道在器中”的东方哲思。

---

四、元明清时期:多元材质与宫廷工艺的集大成
- 材质空前丰富:
  - 金属类:宣德炉成为铜炉巅峰,以风磨铜精炼,加入金银锡,色泽温润内敛,款识规整,被誉为“炉中之王”;
  - 珐琅器: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香炉盛行于明中期,色彩艳丽,纹饰繁密,具有浓郁宫廷风格;
  - 玉石与宝石:清代出现白玉、青玉、翡翠香炉,雕工细腻,常配紫檀底座,彰显权贵身份;
  - 漆器与竹木:雕漆香盒、沉香木雕炉亦见于文人书斋,取材天然,气息幽微。
- 形制特征:
  - 宫廷器物强调规制与等级,多仿古彝器(如鼎、尊),饰龙凤、云雷纹,庄重威严;
  - 民间则流行象生形(如莲花、葫芦、寿桃),寓意吉祥;
  - 结构上常见“炉、瓶、盒”三事成套配置,体现陈设礼仪化。
- 工艺高度:集冶炼、雕刻、镶嵌、绘画于一体,尤其景泰蓝与玉雕代表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顶峰;宣德炉的合金配方与皮色处理至今仍为谜团,反映明代官营工坊的高度组织化与技术保密机制。
- 审美分野:宫廷艺术趋向华丽繁缛,体现帝国权威与财富积累;而文人仍偏爱素雅瓷炉或沉香木器,形成“雅俗并存”的双重审美格局。

---

五、总结:材质与形制背后的文明密码
香熏炉的演变轨迹,实为一部微观的中华工艺文明史。其发展呈现出三大规律:
1. 技术驱动材质进化:从陶→铜→瓷→珐琅/玉的材质序列,对应烧造、冶金、制瓷、复合材料等核心技术的突破;
2. 信仰塑造形制意象:由巫祝工具→神仙象征→文人清供→权力符号的功能转换,决定其造型从具象到抽象、从神秘到高雅的审美嬗变;
3. 阶层分化审美趣味:贵族尚金玉之华,士人崇瓷竹之素,民间好吉祥之形,香熏炉成为观察古代社会文化分层的重要物证。

今日回望,香熏炉不仅是嗅觉艺术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器以载道”精神的完美体现——一缕轻烟升起,穿越时空,连接着远古的篝火、汉唐的仙山、宋明的书斋与清代的宫苑,在袅袅香气中,诉说着中国人对天地、生命与美的永恒追寻。



查看完整版本: [-- “琴高乘鲤”香熏炉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